“人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括地答一句,就是要为完成人类的使命而活着,要拿出满腔热血来浇灌人类含苞待放的花,待花开之日,小我的身壳虽死,而精神可寄托在大我之中而永远活着……”24岁的共产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第3师政治委员周建华,怀抱着这样的信念血洒黑土地,留下一座永远挺立的精神丰碑。
一
车在驶往开原市的国道上飞驰。望着车窗外色彩斑斓的山林,一个高大身影浮现在脑海,把我的思绪带向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1937年冬,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与敌浴血奋战的抗联官兵,遭遇了更加残酷的流血牺牲。
一夜北风紧,天地四野寒。晨雾弥漫,树上挂满串串冰凌。周建华率领抗联一部转移到开原境内的夹皮山,与日伪军七县联防队再次遭遇。师长王仁斋在对敌作战中牺牲后,指挥部队的重任落在周建华一人身上。敌联防队长带领上千名日伪军,携带8门小钢炮、20多挺机枪,从四面八方包围夹皮山。
其实,敌人眼中的雄师,只有七八十人,伤员超过20名,还有的双臂挂彩、双脚冻伤、身患疾病。官兵携带的枪支弹药,已不足以抵抗兵力多于自己十几倍的凶恶敌人。敌人疯狂的围攻开始了。仅有两挺机枪的抗联官兵毫无惧色,从拂晓战斗到傍晚,终于在敌人的包围圈上撕开一个口子,乘着茫茫夜色突出重围,迅疾向清原一带转移。
顶风冒雪穿林海,风驰电掣跨雪原,又是一夜急行军。黎明时分,部队来到李家台蚕沟一带的砬子山北侧,抢占黑背山制高点。此时,他们与增援清原县的敌守备队迎头相遇。
血战开始了,弹如骤雨般射来。为保存力量,周建华决定化整为零,组织部队分散突围。
林风呼啸,雪花飞舞。20余名战士备足弹药,抢占山头,打击敌人,掩护其余人撤退。周建华带领通信员和3名战士,且战且走。可是,很快就有七八十名敌人冲过来。他立即命令通信员带领3名战士向另一个方向撤退,自己只身开枪迎敌。
“政委,你快撤,我掩护。”战士们不忍离去,急切请求。
“不要管我,执行命令!”他决心已定,严肃地说。
军令如山,通信员和战士们只能服从。4人迅速向另一个方向转移,眼中浸满热泪。而他朝向相反的方向边跑边打枪,用火力吸引敌人。自此一刻,他孤身一人与数百敌人殊死拼杀。
二
周建华,原名邓晓村,出生在吉林省双阳县佟家乡太阳岭村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1930年夏,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省立第一中学,学习理科。
为什么要报考理科呢?邓晓村有着颇为成熟的思考:“因为现在的中国,缺乏实用的人才,所以,我要入理科。我们国家的科学水平太低,远远落后于世界列强。为商的不懂经济学,为农的不求改良,为工的不懂机械学……国家又怎么能富强,我们炎黄子孙又何日能扬眉吐气?”
九一八事变爆发第2天,日军一部沿南满铁路北上,迅速占领吉林全境。从此,无以数计的同胞沦为亡国奴,细菌战、大轰炸、“囚笼”“三光”罄竹难书,强征劳工、屠杀、活体实验浩劫空前,日本法西斯将贪婪、凶残、暴戾等人类最丑恶卑鄙的字眼,贯穿奴役这块黑土地14年的罪恶历程。
如晦长夜,国耻让人痛彻肺腑。邓晓村热血忧思,创作12篇富有战斗力的文章和56首表达搏击风浪的诗歌。他在诗作中写道:“我在这里助弱,我在这里抑强,热血的人们,同仇敌忾,来此战场杀豺狼”“驰骋千里才是骏马,迎风翱翔才是雄鹰”……
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1932年春,邓晓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站在党旗下握拳庄严宣誓之时,他眼里盈满泪花。在日记中,他万分激动地写道:“为了实现我的意愿到处寻找出路,终于被我找到了共产党。从此,再不是无舵的船浮游于大海中了,而是有党的领导……”
风雨飘摇,时代召唤,邓晓村挺膺担当。1933年5月,他来到磐石,改名为周建华。“建华”,就是以“要解满腔心头恨,剑斩倭奴祭亡灵”的无畏气概,用热血和生命去建设中华。
红色信仰之光照耀,爱国报国之心跳动。邓晓村的名字渐渐被人遗忘,他以周建华之名被任命为共青团磐石中心县委员。共青团南满特委成立时,他当选特委委员,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
三
1933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两周年之际,红32军南满游击队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周建华被派往独立师做政治工作。1935年4月,他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2教导团政治委员,与团长杨俊指挥官兵同敌人殊死搏杀。
身肩重任,战斗更加频繁,也越发残酷。周建华率部转战长白山麓,参与组织三源浦、八道江等大小几十次战斗。在空前惨烈的战事洗礼和严酷险峻的斗争中,周建华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军事指挥员,也把部队锻造成一把锋利的尖刀。
1935年二三月间,虽已是初春时节,但东北山区仍是冰天雪地。有一天,周建华率队前往临江县五道沟与杨靖宇部会合。经过两三天行军,部队到达二道沟时天色已黑,正准备“安营扎寨”,迎面来了伪军“讨伐队”。
“吃掉它!”周建华不给敌人片刻喘息机会,顷刻间,道道火星破空飞驰,子弹射进敌人胸膛,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遭受痛击的敌人,断定又中埋伏,瞬间心神崩溃,狂嚎着四散窜逃,众多慌不择路者束手就擒。
与杨靖宇部会合后,探知日伪军将于夜间偷袭五道沟,周建华立即率警卫连赶往5公里外的冰湖沟设伏。
午夜时分,敌军200余人进入伏击圈。周建华指挥枪一响,日军指挥官应声落马。顿时,枪声大作、烟尘滚滚,冰湖沟战斗拉开序幕。密集的弹雨泻向敌阵。走在前面的敌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一排排倒下;后面的敌人慌忙回撤,又被机枪手封住退路。敌军死伤大半,余者缴械投降。周建华所率人员,创造了无一伤亡奇迹。
1936年5月,中共南满特委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根据1935年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和上级指示,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7月,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3师,周建华任政治委员。
一场又一场的雪接连而至,大地洁白。周建华率部频频袭击日伪军,取得多次战斗胜利,部队影响日益扩大,赢得群众广泛称赞。而日寇对其恨得咬牙切齿,反复组织力量“讨伐”,还企图切断军民之间的血肉联系。
生存处境艰难的部队,需要一场重大胜利来提振士气。1937年7月16日,周建华获取日伪东边道“讨伐”队长冈田少佐和坂本大佐将从清原县城前往南山城的情报。他觉得送上门的机会来了,便决定歼灭这股敌人。第3天清晨,他率部埋伏在松木岭下。
犹如惊弓之鸟的冈田,早已是逢山先查、遇村先检,当行进至岭西便命日军下车,步行搜索前进。他还小心翼翼爬上岭顶,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一番,确定“十分安全”时,才登车向北行驶。
“啪!啪!啪!”见日伪军进入伏击圈,抗联战士枪响三声,敌头车司机脑袋开花,倒在车内。冈田与坂本弃车逃跑时,被机枪打中,顿时日伪军陷入一片混乱。
这一仗取得完胜,除1名敌兵逃跑外,击毙少佐及大尉各1名、敌兵18名,缴获长短枪20余支、军刀6把,还有衣物等。伏击胜利,官兵欢呼雀跃、热血沸腾。
四
寒风飕飕,却刮不走黑背岗阴郁的愁云惨雾。
山里的温度已是零下30多摄氏度,周建华已经长时间没吃一粒粮食。
黑压压的敌人在全力围捕。周建华不断加快奔跑的脚步,目的只有一个:尽力把小鬼子甩开。
“你抵抗也没有用了,投降吧。” 敌人接二连三地喊话。代替回答的,是周建华猛烈射出的子弹。
孤身被围,活命的出路只有投降。周建华选择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子弹眼看着要消耗殆尽。周建华浓眉紧皱,双眼圆睁,怒视敌人。100米,50米,30米,20米……他蓦地滚身隐蔽在一块岩石旁,双手开枪,猛射敌人。
不幸,敌人的子弹击中他的左胸,喷涌而出的鲜血渗透棉衣,滴洒在岩石上。他用手捂住伤口,拼力支撑起身躯,继续向敌人射击。又是一波震颤人心的枪声,数颗罪恶的子弹再次击中他的身体。
周建华半倚着岩石,鲜血洇透衣服。糊在脸膛上的冰霜,掩不住睁圆的怒目……他仰面向天,倒在冰冷的大地上,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那一年,周建华24岁。他为抗日事业呕心沥血,却没有能够看到胜利的曙光。
刹那间,步枪、机枪响成一片。黑压压的敌人端着枪冲上山岗,对这个曾经让他们闻风丧胆的战将继续疯狂射击。
枪声终于停息下来,山谷陷入死一般寂静。大山垂首,松风悲咽,仿佛在向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