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哩。
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
——《黄桥烧饼歌》
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北渡长江,执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抗日战争的战略任务。7月中旬,江南指挥部改为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指挥,所属部队整编为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为迅速打开苏北抗战局面,指挥部决定东进黄桥,开辟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28日傍晚,黄桥镇上枪声密集,由远而近,第二天凌晨枪声渐止。晨光熹微中,一条墨迹未干的标语映入人们眼帘:“团结抗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落款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由此,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小雨落在青石板上,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沉睡的街巷。新四军的队伍在夜色中悄然行进,草鞋裹着泥泞,却不曾踏入一户民宅的门槛。官兵蜷缩在屋檐下,用斗笠遮住半湿的军装,有人低声哼着家乡的小调,有人嚼着冷硬的干粮。
清晨,黄桥镇的百姓推开门后看到,石板路上零星的泥印和墙角几捆码得整整齐齐的稻草——那是官兵“借宿”后留下的“谢礼”。部队出发后,一位老妇人颤巍巍地捧着一筐热腾腾的芋头追到镇口,却被战士婉拒:“大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铁律。” 铁律无声,像小雨般无声浸润着百姓的心田。街坊们开始奔走相告,口口相传:“这支队伍,当真和那些抢粮拉夫的兵不一样。”
当时,时任国民党军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的韩德勤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调集重兵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韩德勤集结26个团3万人对付新四军几千人,觉得胜券在握,怎么也不会吃亏,就疯狂叫嚣“将新四军赶到长江里喝水去”。
黄桥,北接姜堰,南濒长江,东连如皋,是苏中、苏北地区通往苏南的重要门户。如果放弃黄桥,新四军在苏北就没有立足之地。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一场战斗即将打响。新四军决定采取隐蔽接敌、分割歼敌于运动之中的方针来打击韩德勤部。
决战前夜,黄桥镇上烧饼店的炉火映红了半边天。烧饼店的王掌柜把面案搬到街心,面团在案板上翻飞,芝麻香混在硝烟里飘向阵地。一时间,男女老幼推车、挑担、肩扛,从四面八方为前线的新四军官兵送烧饼,络绎不绝。前线的战壕里,官兵捧着热气腾腾的烧饼,那饼上仿佛还留有老乡手心的温度。
9月30日,国民党军兵分数路,似恶狼般扑向黄桥。10月4日,国民党军第89军第33师一部向黄桥东门进攻;独立第6旅从高桥南下。第6旅装备精良,其先头部队进至距黄桥北门两三公里处时,后尾已过高桥,全队均已进入我军设伏地带。我军立即出击,激战过后,第6旅被拦腰斩成数段,旅长翁达饮弹自杀。国民党军又以猛烈炮火向黄桥东门进攻。黄桥告急,一路敌人攻进了城内。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带领部队把敌人从东门击退,配合第2纵队一部一举歼灭敌第33师。
至5日,我军全歼敌第89军军部,军长李守维在逃窜中坠溺河中。6日,我军又于营溪歼敌增援的预备队大部。韩德勤见大势已去,只能率残部逃向兴化。我军乘胜追击,至10日,连下富安、安丰,席卷海安、东台。此役,我军歼灭国民党军1.1万余人。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雨水冲刷着街巷,将草鞋的泥印、烧饼的香气都冲散了。黄桥的百姓却永远记得,那支淋着雨而来的队伍,未曾踩坏一畦菜地,未曾白拿半块烧饼。这场战斗的胜负,早在官兵夜宿屋檐时就已注定——人心,从来不是靠枪炮征服的。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