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时评 > “九三阅兵”,用历史的火把照鉴和平之路

“九三阅兵”,用历史的火把照鉴和平之路

2015年09月01日 09:15:0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访问量:261 作者:李达仁

人民网评:“九三阅兵”,用历史的火把照鉴和平之路

——“九三纪念日”系列评论之一

李达仁


1945.9.3——2015.9.3,单纯的数字本没有含义,把数字排列组合在一起,放到历史长河里,其间的意味,不言自明。

1945年9月3日。近代史上的所有屈辱在这一刻被洗刷。全国许多城市都举行了大游行,欢呼声、锣鼓声甚至洋瓷盆的敲打声,不绝于耳。延安全城轰动,《解放日报》报道:“送号外的骑兵和通讯员,把大小村庄都唤醒了。有些人刚揉开眼睛,就跑出被窝欢叫起来,到处是兴奋的人群,到处是欢笑和议论。”

2015年9月3日。循着胜利日阅兵的国际惯例,北京天安门广场将迎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战胜利日大阅兵,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是抗击法西斯开始最早、坚持抵抗最久、付出牺牲最大的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胜利来之不易,历史不容忘却。

当我们把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历史的苦难辉煌,历史的沉重教益,历史的现实镜照,一切不言自明。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从南京失守到重庆遭到大轰炸,狂魔肆虐,国难当头,要么沉沦覆亡,要么奋起抗争。往往是绝境,成为砥砺伟大民族精神的磨刀石。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和推动下,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奏响了气壮山河的救亡之歌。

那是一部民众的苦难史,深入骨髓的丧亲之痛、永世难忘的生命之殇,让亲历者难以言说,让后来者潸然泪下。那是一部民族的觉醒史,积贫积弱、沉睡百年的中国,在民族危亡之际觉醒起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着全民族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那是一部国家的奋进史,家国破碎,山河喋血,国家意识成为民众自觉,爱国主义成为时代主题,民众从国家之中看到了自我的镜像,捡拾起个体的价值。

70年意味着什么?人生在世,不过只有一个70年。不久前有部电影《重返20岁》,记述了一位七旬老人偶然变身妙龄少女的故事。艺术创作可以随意穿越时间隧道,现实中的我们却只能从泛黄的照片和档案中寻找历史的痕迹。

70年意味着什么?中国被掳往日本劳工同三菱株式会社的赔偿谈判仍在拉锯;在日本,军国主义依然没有被历史抛弃,修改和平宪法、否认侵略战争的逆流不断粉墨登场……历史从未走远,能否对历史形成清醒认知,不仅关乎过去和当下,更将影响未来。

“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代表中国参加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璈的一句话,至今发人深省。我们不能因为苦难的包袱太重、历史的悲情太浓,就放下包袱、抛弃历史;也不能因为处身和平时代,就让岁月冲淡一切苦难和伤痕,同样不能因为历史的来龙去脉过于繁琐纠葛,就装箱入柜、束之高阁。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当战争的鼓角已然远去,战争的亲历者、见证者越来越少,我们该怎样坚守历史事实,向世界表明捍卫和平的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又该如何向先烈表达敬意、向死难同胞表达哀悼,共同呵护集体记忆?当我们为胜利而欢呼时,也不应忘了,是什么让这场战争得以发生;当我们为苦难而悲愤时,也不应忘了,只有赓续奋斗才是告别苦难的最好方式;当我们为逝去的生命而痛惜时,也不应忘了,要捍卫和平的果实,必须警惕毁灭的种子复活。

今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苦难辉煌的岁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就是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我们要共同传承全民族艰苦抗战留下的集体记忆,用历史的火把照鉴和平之路、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总有一种精神一脉相承,总有一种使命激荡持久,总有一种担当任重道远。实现民族复兴,精神支撑是比物质保障更为强大的力量源泉;捍卫和平果实,坚守历史事实与增强综合国力同样重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汇聚和平与发展的磅礴力量,为中国历史续写无上的复兴荣光,为人类文明标注光辉的中国注脚。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