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名灏,室名松石斋,江苏太仓人。工山水,曾任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
中文宣网拍将拍卖宋文治的书法作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传统中国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逐渐回到了创新与发展的正常轨道。宋文治此时也进入江苏国画院,成为一名画师,并在1960年参加了由傅抱石率领的江苏省国画写生工作团,进行了二万三千里的长途写生,带来了其山水画的新变化。其实,在此壮游之前,宋文治已经开始深入生活,于1958年创作了《劈山引水》《京口新貌》《龙潭水泥厂采石工地》等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新山水画作品。诚然,这些作品都具有一种强烈的场面营造感,画面处理略显繁琐,止于笔墨形式对内容题材的表达。但此时,宋文治的山水画艺术事实上已逐渐突破了“四王”程式,即将写生纳入日常训练的环节,但这个写生不是西方画理上的现场草稿,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使观感变成心性后的笔墨习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批作品仍不失为宋文治不断探索山水画突破旧内容,反映新事物,推进其山水画“现代性”进程的代表性作品。
师法造化是宋文治感悟绘画的最重要途径,石涛曾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豪言壮行,黄宾虹有“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的惊呼,宋文治一生游历,写生无数,留下了很多的写生画稿,有些写生画稿本身就是优秀的作品,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写生解决的不仅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家精于的笔墨之道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问题,还回答了当时中国画改造如何确定道路的问题。为此,长安画派以赵望云、石鲁为主导,以“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为宗旨。江苏画派以“时代变了,笔墨不得不变”为宗旨,开启了二万三千里长途写生的壮游,画家的笔墨注入了时代的血液,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如傅抱石的《黄河清》、钱松喦的《红岩》、宋文治的《山川巨变》等。《山川巨变》兼顾笔墨和时代的要求,是歌颂时代的艺术加工。他突破了传统山水讲究空间上的“三远”表达,建立了自己的空间体系,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受所谓近实远虚的影响。远看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大气磅礴,近视笔墨变化万千,笔墨之精神被表现得酣畅淋漓。《山川巨变》吸收了西画的结构写实,同时也规避了中国画不擅长的外光明暗和物质质感写实,甚至吸收了年画、连环画的线描填色。宋文治说:“生活与技法是手心手背,两者不可或缺。我一生坚持两个‘下’字,即一要‘下’去(深入生活),二要‘下’基本功。”在二万三千里的长途写生的三个月里,在宋文治的《山川巨变》几易数稿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作品是经历过一步步地尝试、改变和创造之后的结果,并非一蹴而就。此后的一年间,宋文治又画了两幅《山川巨变》,描绘了水库放水时的震撼场面,将景物重新组合,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幅作品都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着意突出了时代建设的主题。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宋文治对山水画现代性的探索已渐明朗,其艺术的真正风格也于此时逐渐成形。其时,他所描绘的对象大多是江南水乡和太湖风光,代表作有《江南春潮》《江南三月》《太湖之滨》《太湖春晓》《太湖帆影》等。江南之美最能彰显其艺术个性,此时的笔调更加清新,构图愈发独特,色彩逐渐斑斓。他笔下的江南丰富多彩,涉及不同时节、不同地点,从多个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去描绘。此时的风格被后世成为“细宋”。如果说一个艺术家只有一种风格,那还不足于称为大师。宋文治也有另一类艺术风貌,倾向于雄强刚健,画法上往往借鉴北派笔法构筑出画面的骨骼,再融入南派水墨韵味,既气势磅礴又意境浑莽。这类作品多为绘写峡江险势、黄山奇观、云壑飞流,代表作有《峡江云》《黄山云海》等,这种风貌后世称为“粗宋”。宋文治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构图上也多用斗方,使传统的中国画具有了现代形式。但方块构图又对画面章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宋文治早年学习西画的基础便使他能很好地运用横线和直线来布置画面。这一系列的斗方作品无论是太湖之色还是庐山清奇,都在这个方块上演绎着中国山水画的现代性。其山水画作品的画面构成或饱满,或空灵,都使作品有了一种现代美。
改革开放后,宋文治的心态更为轻松,其已至耳顺之年,其经年对往圣绝学的心慕手追,对传统笔墨的极致探索,对自然造化的大彻大悟,使其山水画艺术日臻盛境。宋文治曾说:“我年纪虽老,但要画得清新,不流老态。”其时,他有意识地放弃师法古人所得来的一套方法,开始寻找新画法。他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和时代分开,因为艺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笔墨当随时代,我们要苦苦地追求新的技法,去创造新的意境。”因此晚年变法便变得迫切起来。伴随着时代思潮,中国现代艺术运动扑面而来。“85美术新潮”的不断升级,各种美术形式相继出现,从抽象变形、后印象派、野兽派到立主义,再到德国表现主义,可谓纷繁复杂。新思潮使艺术家们对世界,对自身的艺术有了新的认识。此时,宋文治受到张大千“大泼彩”写意画风的启发和影响,创立有着江南韵味的“小泼彩”山水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黄山晴雪》《轻舟已过万重山》《黄山云》等。《黄山晴雪》采用深远法构图,近处危崖劲松,水墨淋漓,笔墨上显示出“重”与“狠”,形式上更是突出“团块力量”,好像他把所有的力量都偏执地投注在这种“黑入太阴”的表达上,但是远处的赭色云山又化解了这种“黑山水”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力。这种形式更为简化的“小泼彩”便是宋文治对中国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写生”是宋文治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功工作,“写意”才是其山水画艺术的灵魂所在。而写意山水中对彩墨的引入,无疑使宋文治山水画的现代性又往前发展了一步。
其实早在1981年,宋文治便开始了以泼彩法入画,其在传统的法度中增加“泼”的偶然性。画面以传统笔墨线条构筑框架,以“泼”渲染,氤氲弥漫、色彩斑斓,展现了他“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浑融境界。画面看似凌乱,但却是中西贯通的笔墨运用,形成了整齐而又浑厚的轮廓,描绘自然山水墨色浓烈、色彩绚烂、浑厚华滋、畅快淋漓、铺陈满纸,情感与力量全面铺展开来却不粗糙。在画面处理上不拘泥于传统的“勾、勒、皴、擦、点、染”等笔法,也不限于“破、积、焦、宿、冲”等墨法,其多种笔墨技法交互运用,又有点像西方印象派,极具现代绘画理念。
这一切源于他对自然山水的感悟,他将现实中的山水重新解构,使山水不再讲究结构的外形美,“我师我法”形成一种自我的山水样式,其笔墨完全融为一体,笔不尽形,形不尽象,象不尽韵,形成了具有现代性的山水画。这批作品大多为斗方,代表作品有《万山晴雪》《皖南春晓》《洞庭泛舟》《雪雾山中》。其晚年的“小泼彩”作品给人的感觉似山水的叠加、重构,用灵光般的色彩将物象联系在一起,远近景象似在同一空间层面。其想表达的山水是心中的山水,却将山水最自然真实的美表露无遗。又有点像现代美术设计中的连续式样,形式上的美感与传统山水相去甚远。
令人感叹的是,正当宋文治在探索变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他又回头重温笔墨的传统,创作了一批带有“温故知新”意味的作品,如《新安山色》《白云山居》《松风积翠》《万壑松风图》等。可见,其在山水画的现代性上能走得多远,取决于其传统功力有多深。总体来看,宋文治所推崇的前代画家很多,风格也各不相同,如董源、范宽、李唐、王蒙、石涛、龚贤、“四王”等。无论南北两派,对于这一切的借鉴,宋文治都融会贯通成自家山水。其变法一头根基于传统深处,比别人更传统,另一头才可能指向更遥远,也因此,其山水画的现代性才更加深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山水画的现代性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宋文治的山水画根植于传统,注重现实性,流露出一种自觉的民族心理形态,加之他对传统山水精神的深刻体认,是其山水画现代性发展的深厚土壤。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细宋”与“粗宋”的转换中,其山水画的现代性得到逐步发展。此后,其通过变法,通过对传统和造化的消化吸收与融合吐纳的艰辛过程,使其山水画得全新面貌。宋文治既能钻进传统也能跳出传统,对传统笔墨运用自如,又敢于承担“笔墨当随时代”的历史责任,最终完成了其山水画现代性的历史进程。
扫描二维码进入中文宣拍卖小程序
责编:朋天岳
监制:魏良鹏
传承华夏文明
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中文宣服务热线
400-002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