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直播提问截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5日电(记者 刘畅 张辰 董文乔)12月5日下午,由中央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组、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联合发起的“2014国际志愿者日”微访谈举行。中央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组组长崔海教、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王金华、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杨松参与了访谈。访谈中他们就广大网友普遍关心的志愿服 务的志愿服务项目与需求如何有效对接、对志愿者的保障措施与激励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提高志愿服务效率需要建立三方对接平台
针对网友提出的“志愿活动重数量,而群众真正迫切需要的志愿服务关注度不足”问题,崔海教表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化。“通过供需有效对接,实现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更好地满足群众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需求。”
杨松指出,这个问题反映了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关键要建立起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需求三者对接的机制和平台。”
“我们学生都想去山区支教,但近期有新闻说短期支教反而会给山区学生带来不良影响。”一方面是大学生渴望的社会实践锻炼,另一方面是山区学生期盼的长期关爱,大学生网友“Mir—郭郭”的顾虑从实际情况中反映出了志愿服务项目与志愿服务需求无法有效对接的矛盾。
对此,杨松认为,“个人的志愿服务往往是分散的、零散的,但是对服务对象来说,他们的需求是长期的、持久的,这确实是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个矛盾。解决这一问题要靠组织的力量,通过组织建立起‘结对+接力’机制,把志愿者的零散服务汇总成为提供给需求者的长期关爱。团中央长期开展扶贫接力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就是这样的项目,欢迎青年朋友们积极参与。”
“同时要建立起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需求三者对接的机制和平台。”杨松补充说。
政府将尽快出台《志愿服务条例》
“如何从保障措施、激励机制等方面,调动群众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访谈中多次被网友问及。
对此,崔海教回复,志愿服务是基于志愿者的志愿心,但也需要一定的保障激励机制,在这方面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出台相关措施,主要包括评定、表彰、回馈等三个方面,“一是志愿者的星级评定,二是表彰机制,正在研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表彰制度。三是回馈机制,为志愿者的服务建立时间银行,可以换取 志愿者所需要的社区服务。”
王金华表示,下一步政府将尽快推动《志愿服务条例》出台,对社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权利义务做出规范。
“团中央开展的西部计划每年要为18000多名志愿者提供每月1000-3000元的生活补贴,同时提供保险、体检等服务。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为更多志愿者提供服务。”杨松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