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1895—1928)字通泉,号准台,别名马天安,回族,1895年10月19日出生于吉林省宁安县古北塔(今属黑龙江省)一个从事工商业的富裕的回族家庭,是吉林省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
马骏的父亲马喜贵目不识丁,为了便于孩子读书,他联络了十几家回族人家,在镇上创办了两级清真学堂,以供孩子们上学。
马骏八岁在私塾念书,十一岁进入清真学堂学习,学习优异且尤其喜好作文,文笔非常好。小学毕业,1912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14年毕业,并在1915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9年又直升入新开设的南开大学部。
在南开期间马骏经常在《南开校风》上投稿,他也曾演讲说:吾辈少年,前途广大。欲成为何等之人即为何等之人,当兹求学时代,勤勉修己,将来身入社会以救中国,身膺治人之责,挽回大局,非异人任,愿与诸君共勉之。他的话与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相映成辉。马骏与周恩来一同演话剧、做演讲、办学社、搞运动,与这位小他三岁但早一年入学的同窗好友一起经历了危险的反动牢狱考验,在革命活动中建立了肝胆相照的战斗友谊。周恩来1917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五四运动回国,应马骏之邀,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并与周恩来邓颖超一起创办觉悟社,他们一起成为觉悟社的第一批成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一个共产主义组织。由于觉悟社中推崇“无政府主义”,周恩来抽签为5号,因此周后来化名伍豪由此而来,马骏抽到29号,因此后来化名念久,邓颖超抽签是1号,因此后来化名为逸豪。马骏与周恩来一同被北洋政府关押半年才出狱,南开被迫开除二人,分别后二人分头继续展开革命活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一个月后,6月7日天津组成了临时学生联合会,马骏当选为副会长。
全国学生联合会随后于6月16日在沪成立。他以天津学生联合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全国学联的工作。
为制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6月27日,天津各界联合会派马骏等人进京,共同向北洋政府请愿,并与大总统徐世昌进行了面对面斗争。他同周恩来共同商讨筹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声援山东惨案,天津各界联合会再次派代表进京请愿,马骏率第二批请愿团赴京。
8月26日,京津等请愿学生四五千人,公推他为总指挥。
9月16日上午,在天津草厂庵学联办公室,他与周恩来等20位同学共同发起组成了著名的革命团体——觉悟社。
9月25日,马骏等3人赴上海参加全国各界联合会的筹备工作。
11月10日,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举行了成立大会,他当选为评议部干事。会后,举行了示威游行,他被推选为游行总指挥。
1920年1月24日,马骏等爱国运动领导人被捕。7月17日,马骏获释。
同年底,马骏在北京加入社会主义共青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负责哈尔滨党的工作。
1924年,他领导当地群众在宁安镇老戏园子召开斗争劣绅和汉奸孙彦卿、何光甲大会。同年9月,他被迫离开宁安,来到吉林市私立毓文中学,以英文教员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不久,他被推选兼任舍监和训育主任。他为吉林的反帝爱国斗争培养出一大批青年骨干,并在其中发展了党员和团员。
1925年6月7日,马骏等以“吉林爱国六人团”的名义发表宣言,愤怒谴责英、日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号召人民奋起抗争。6月9日,他在吉林市江南农业试验场召集吉林各校学生代表开会,决定成立吉林沪案后援会,与会学生代表一致推举他为会长。
1925年秋,马骏受党的派遣赴苏联学习。同年11月下旬,马骏到达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他与王稼祥、张闻天、邓小平、杨尚昆、左权、伍修权等人成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第一期学员。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马骏学习非常刻苦,很受同学们尊敬。1926年9月初,中山大学学生公社改选时,他被选为学生公社书记。
1927年夏,马骏回国,被任命为中共北京临时市党部书记兼组织部部长,负责重建北京市委工作。同年12月3日,由于叛徒出卖,他不幸被反动当局逮捕。他被捕后坚贞不屈,继续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
1928年2月15日,军阀张作霖下令将马骏杀害,他牺牲时年仅33岁。
马骏曾在讨论民族关系时说:
我不吃猪肉,不仅因为我不愿离开我的回回族,而且因为我愿意尽力作汉回关系的调剂人。汉回关系,由于历来回族民众受汉族皇帝、官吏和军阀压迫剥削的原因,由于历来汉回战争和各地汉回械斗的原因,已经造成很大互不相信的根蒂。我自从深入社会与汉族民众接触以后,深深感觉到我们汉回两族民众之间,虽有宗教信仰上的不同,但的确没有任何不能解除的恶感,除此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这几十年,我们中国的整个命运,都处在风雨飘摇的地位,无论汉、蒙、回、藏、满、苗等,都有变成亡国奴的危险;无论哪一族的大多数民众,都是逐渐走到失业破产和饥寒交迫的境地。想要救我们中国境内各民族,只有各民族联合起来,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才有办法,否则大家互相争斗,结果同归于尽。……总而言之,我们汉回民众和汉回同志们相互间的主要问题,不是吃不吃猪肉的问题,而是如何达到相互了解、相互相信和相互亲敬,以便达到共同革命和共同解放的道路……
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马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北京为马骏举行了公祭仪式,并在日坛公园修建了烈士纪念陵园,供后人瞻仰缅怀,郭沫若在墓碑上亲题:回族烈士马骏之墓。
邓颖超评价他“具有高度的爱国思想,富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工作干练,认真负责……他积极参加实际斗争,不怕反动统治者的迫害,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英勇的革命精神”。1962年12月27日,邓颖超撰文《回忆马骏烈士》,她高度评价:“马骏同志是中国人民、回族人民的好儿子,他对共产主义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然早已死去,但他的精神将随着伟大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胜利而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