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并不高,却是一处值得我们仰望的高地。
9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以后,留在苏区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江西、广东等南方八省开始了艰苦的游击战争,时间长达三年。梅岭附近,便是项英、陈毅等革命先辈长期战斗的地方。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明知征途多艰险,革命到底不回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革命者们在苦难中锻造信仰,在牺牲中砥砺精神。梅岭上那一株株寒梅,仿佛是中国共产党人忠贞不屈、坚韧顽强的精神化身。
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体悟初心使命的“自我点名”。前行路上,每当仰望梅岭,都会激起我们内心的力量。
——编 者
一
冬日的梅岭,依然葱茏、苍茫,洁白的雾霭在峡谷峰峦间缭绕,美如人间仙境。
说梅岭,要先讲南岭。
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此五岭即著名的南岭。它们是我国南部地区重要的山脉群,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
梅岭,即在大庾岭中段的要塞部位,连接着赣南粤北。其东面是海拔1000余米的油山,西边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数座。梅岭与周围的群峰比起来,并不算高,却是大庾岭群峰里的独秀峰。
高耸、连绵的南岭,是一道庞大的天然屏障。但人们总要想方设法,突破这一阻隔,实现南北经济、文化、军事的交流。
再难逾越的群山,也难以阻挡战马奔腾的雄师。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六国后,挥臂剑指岭南,任命屠睢、任嚣为主帅,赵佗为副帅,50万大军分五路南下。
遥远寂寥的南岭,战马萧萧,烟尘滚滚。
秦军翻越南岭,平定百越,在岭南设南海郡,下辖番禺、博罗、龙川、四会4县。《龙川县志》记载:龙川县首任县令赵佗,施行“与越杂处,和辑百越”等治邑措施,以诗礼化其民,使龙川成为岭南大地最早接受中原农耕技术与文明熏陶的地区。
公元前213年,秦军在南岭开筑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中原与岭南交流的3条通道。
横浦关屹立于梅岭之巅,后来也被人们称为梅关,又称秦关。
梅关是粤赣两省的分界标。关楼北书“南粤雄关”,南书“岭南第一关”。北面有一巨大石碑,上刻“梅岭”二字。
“南粤雄关”虽说比不上山海关、嘉峪关的雄伟,却也气势非凡。它横跨两峰之谷,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犹如一扇坚实闸门,成为扼守粤赣两地的咽喉要隘。因其险要,著名将领戚继光入梅岭时,写下了“却把梅关当玉关”的诗句。
梅岭上,有关隘,也有驿道——从江西大余到广东南雄,历史上曾有长达40多公里的古驿道。如今的梅岭南北坡上,依然保存着一段完整的古驿道,长近10公里。
这段古驿道,连接着古今、南北,也记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兴衰。
公元716年,唐王朝为促进南北交流、发展海外贸易,派遣左拾遗张九龄拓宽梅岭古道。梅岭古道自此成为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也是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最短的陆上通道。据史料记载,当时梅岭古道一片繁荣,“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清嘉庆年间,庾岭商道税收比同期武昌关税收多两倍。从中可以看出,它曾经在南北经济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据说,梅岭因自古有梅而得名,是中国著名赏梅地之一,“庾岭寒梅”闻名遐迩。古往今来的诸多文人墨客在此观景赏梅、吟诗作赋,可谓一路梅花一路诗。
往事越千年。
坐于茶亭休息时,我不由得想起苏东坡的《赠岭上梅》:“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脑海里翻腾着诗句,苏东坡翻越梅岭的身影也迎面而来。
公元1094年春,被贬定州的苏东坡接到朝廷诏告,出知英州(今广东英德)。河北定州与岭南英州,山高水远,道阻且长。在古代,从中原到岭南,人们大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大运河进入长江,后入赣江,越南岭,过梅关,到珠江流域;另一种是从长江入湘江,经灵渠进入珠江流域。
57岁的苏东坡一路跋山涉水,过赣江十八滩,南岭迎面而来。他挥笔写下《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苏东坡抵达梅岭时应是初冬时节。那时梅花也许开了,也许尚在含苞待放。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南渡北归,再越梅岭,苏东坡经赣江入长江,行至常州,重病不起,溘然而逝。
钱穆先生曾说:苏东坡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我想,两过梅岭,也是这些波澜曲折中的一朵浪花吧。
二
斑驳青石板与卵石间杂的梅岭古道,宽约两米,或陡或缓,沿山谷蜿蜒而上。古道两边层峦叠嶂,林木苍翠。
行于梅岭古道,脚下是被数千年光阴凿刻过的石板,耳中是跨越时空的声响——有战火轰鸣、锋刃出鞘,亦有红军将士的呐喊呼啸。
武昌起义后,为武装反抗军阀统治,维护革命成果,实现祖国统一,孙中山先生建立和领导的国民政府,先后发动三次北伐战争。其中,第二次、第三次北伐,北伐军将士都通过梅岭古道,翻越梅岭进入江西作战。
陈毅领导的赣粤边游击队,更是让梅岭增添血性传奇,声名远播。
走累了,我坐在古道边歇脚。文友周耀斌立在一棵梅树下高声背诵陈毅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或许是天气原因,古道少了游人熙攘、喧嚣,天地安详、宁静。他声情并茂的朗诵声,如杜鹃啼鸣,在花朵、草木与峰峦间滚动、回响,听得我心头一片苍茫、悲壮。
1934年至1937年,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是一段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峥嵘岁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突围长征。留守苏区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项英、陈毅等同志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保卫红色苏维埃政权。随着中央苏区形势日愈恶化,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部突围来到赣粤边的油山、梅岭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周旋。
梅岭成为赣粤边各红军游击根据地、游击区的重要交通、联系通道。在那艰苦岁月里,这里的梅树、古道、峰峦和草木溪流,经受过血与火的洗礼,也见证了当年的腥风血雨。
1936年冬,国民党军第46师在地方保安团的配合下,向赣粤边区发动大规模“清剿”。游击队在梅岭被打散后,陈毅等人被敌人重重包围,在草丛树林间隐伏20多天。想到自己身陷重围,又伤病在身,恐难脱险,他怀着对革命的无限赤诚,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三
1935年4月,在率部突围进入赣粤边区后不久,项英、陈毅在油山大岭下村、长岭村两地先后召开了干部会议。陈毅对整个形势作了估计,指出:红军退出中央根据地后,整个革命形势走向低潮;目前,我们正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他给大家鼓劲:我们要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积蓄和保存力量,插一杆红旗在山顶,寻找适当时机,打击敌人,壮大自己。
但是,红旗没有那么容易插在山顶,敌人也不允许我们轻易地发展壮大。
那三年,是艰苦卓绝的三年。
当时,敌人采取分割包围、层层碉堡、经济封锁、重金悬赏等手段,企图置游击队于死地。他们以“移民并村”手段,封锁游击区。凡有游击队活动的地方,百姓皆被强迫搬迁;油山附近的几十个村子房屋被烧光……敌人妄想将游击队困死、饿死在山里。
陈毅曾在《赣南游击词》中描述当时的艰难情景:“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在一次战斗中,陈毅的大腿负了伤,因没有药品治疗,迟迟无法痊愈。他就让同志们帮忙把大腿绑在大树上挤脓,扯块布条抹上清凉油,用竹签一点一点地塞进伤口……
“三年中,我们几乎每天都是在拼杀中度过的……我们有时候是拔草吃,不洗就放在嘴里嚼,草根好吃些,因为有点甜。”老兵汪建英曾回忆道,“我们一般习惯在河塘边睡,条件好时,砍树绑在一起,铺上草,就是‘高级床’了。衣服是绝对不敢脱的,一晚上要换好几个地方……”
梅花笑傲寒霜。敌人越是“清剿”,环境越是艰辛,红军的筋骨越硬。面对险恶形势与处境,项英、陈毅等同志带领队伍坚持斗争,战胜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清剿”,经受了饥饿、寒冷、疾病、死亡等严峻考验,保存了革命火种并最终赢得胜利。他们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在这片寒梅怒放的土地写下气壮山河的不朽诗篇,令人敬佩、感慨。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陈毅多次率部辗转、隐蔽于梅岭。
1935年10月,叛徒龚楚与何长林带领一队敌人到北山“围捕”游击队特委机关。特委机关需要紧急从北山转移到油山,但路上要经过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封锁区。特委机关20多人不得不在离梅关40多里的地方隐蔽了两天三夜。最后,陈毅决定避实就虚,不走小路走大路,从敌人眼皮底下越过梅岭,到达油山。
从“北山事件”中成功脱险的项英、陈毅,经过梅关途中休息。陈毅精神抖擞,欣然写下《偷渡梅关》:“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
赣粤边游击根据地并不开阔,是个狭长地区。当时敌人在这里投入重兵:除了广东军阀余汉谋1个军外,还有江西保安团,后又调来精锐第46师。面对敌十几倍、几十倍于我的力量,红军靠什么取胜?只有靠灵活机动的游击战,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援。时隔多年,三年游击战争领导人之一的杨尚奎,回忆起为掩护游击队而牺牲的革命群众朱叶妹,感慨地说:“离开人民的支援,我们寸步难行。”
南方红军游击队之所以屡屡绝境逢生,是人民群众无私支持的必然,也是游击队官兵始终秉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面对艰苦不言苦、面对挫折不退缩的必然。
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为华中、华南地区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保存了骨干力量。陈毅同志1942年在一封信中指出:“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也同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
1938年初,赣粤边和赣南各县游击队在大余县池江,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第一支队,陈毅任第一支队司令员。同年春,他率部北上抗日,离开了给他人生留下深刻烙印的梅岭一带……
11年后,1949年9月23日,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所属部队,从大余县直达梅岭,列队迎接南下的解放大军。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5军第45师所属部队指战员,浩浩荡荡通过梅关关楼,同北江第二支队官兵会师后,随即向南雄县城方向挺进。
第二天,随着朝阳升起,响彻南雄城的枪炮声和硝烟随风而散——解放军用几个小时的时间,便歼灭了国民党军第63军第186师两个营及保安团1300余人。
南雄县获得解放,千年梅关迎来新篇章。
四
硝烟散去,岭上长风依旧,草木葳蕤,大地安详。如今的梅岭,已经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到来。
我曾在不同季节多次踏访梅岭。四时美景不同。但在我心中,隆冬时节的梅岭,风景最胜。粤北山区冬天颇为寒冷,却是岭南梅花最早绽放的地方。天地高远辽阔,梅花笑饮寒风。一树树缤纷梅花,从山脚沿古道一路向梅岭之巅绵延。各色梅花傲寒怒放,幽香盈古道。
走在悠悠梅岭古道,我仿佛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那斑驳蜿蜒的青石古道,名人墨客走过,革命先辈走过……
立在梅关,山风呼啸,松涛阵阵,视野辽阔。行走是未知的探索与自我的发现,是向往与敬畏。每一次来梅岭,自然美景与历史沧桑,都会在我心里泛起波澜。
不管时光怎样流转,苍茫大地上,总有一些人和事物,如夜空璀璨明亮的星,如古老的梅关,会成为人们恒久仰望的深邃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