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编者按】
近日,天津塘沽爆炸事件牵动万人心,娱乐圈也纷纷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受害者及家属的慰问以及对救援工作的支持。范冰冰、黄晓明、杨幂、成龙、谢霆锋等明星带头捐款。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随着明星捐款数目被曝光网上,舆论却掀起了一股“逼捐潮”,不少公众人物被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催问“为何不捐”。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微博近日就被“攻陷”,评论清一色被指责所覆盖,诸如“为什么不给天津捐款”、“首富就应该捐 1 个亿”、“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等等强迫性质的留言。
慈善应是雪中送炭的情分
归纳一下,要求马云捐款的理由大致有三:你有钱,你应该捐款;人家娱乐明星都捐款了,你更应该捐款;如果不捐钱,迟早你会身败名裂。
无论哪种理由,无非是认为占有了大量社会财富、消费了大量社会资源的成功人士有必要做慈善来回报社会。从这点来说,网友向马云等名人发出“逼捐”的声音也多是出于这样一种“期望”。
然而,此种逼迫式的发声表达方式却欠妥,而且,对慈善的理解也过于狭隘。从法律层面来看,马云对自己的合法财产有处置权,换句话说,马云有权利自行决定是捐款或不捐。对于马云财产的处置,不应由网友来越俎代庖。从慈善本身意义来说,慈善应该是一种雪中送炭的行为,不该是被动的“无可奈何”。捐了是情分,而 不捐也是本分。
慈善事业在中国仍较艰难
天津有难,然后网络上却到处流传着捐款名单,或真或假的排行榜,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经过考证。有时仅仅因为看谁不顺眼,或者更恶劣的,竞争对手的阴谋,不少企业或者名人就莫名其妙成了众矢之的。
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慈善事业在中国的艰难。难主要难在观念,两个词:仇富、摊派。前者来自民间,后者来自官方。将慈善看成是劫富济贫,或者把企业当成予取予求的钱袋,这种种都是极不正常的行为。
曾经,我们有一种捐款叫行政逼捐,往往一地行政部门发文,号召大家捐款,而企业和名人也乐得配合,将捐钱通过媒体变成秀场。到2008年汶川地震时,普通人得到了新媒体的赋权,“行政逼捐”演变成模仿主流来解构慈善,倒逼他们视为主流的企业和名人出钱。
慈 善事业本来就是基于道德愿望的事业,人们可以期待一个人成为慈善家,尤其是那些身价惊人的富人们,但是,人们没有权力要求一个人一定要从事慈善事业,即便这个人很有钱。因为财富并不是慈善与否的凭证,有钱人可以不慈善,没钱的人也可以慈善。如果,认为自己的意图是善良的,就强迫别人做非强制性义务的事情, 则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好心办坏事。
有人会把网友 的这种情绪化反应,总结为道德绑架。如此说,有一定道理。这样逼捐的功力相当了得,在一轮又一轮的企业捐款排行榜和名人捐款排行榜轰炸下,多少人不得不顺从舆论。而每一次逼捐的成功,都成为庶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胜利。在这场对主流成功复仇的慈善逼捐浪潮中,普通网民带着善良的愿望,以为帮助了灾民。
逼捐背后是深深的道德焦虑
有一点也应该看到,马云遭逼捐背后还有人们的道德焦虑,慈善焦虑。如何缓解这两种焦虑?放大、任由道德绑架,当然不对,而且也不会有明显效果——即便马云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出来表态,其他的富人也未必会跟风而动。网友总不能对照着富豪榜,一个一个指名道姓地逼捐吧?
公众应该期待的是正确的慈善文化和良性的慈善生态:一方面,个体自觉地意识到个人的社会责任,不遗余力地为慈善事业付出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社会对慈善形成稳定的奖励机制,让那些投身慈善的个体不仅有荣誉嘉奖,也有功利层面的回馈。如此,慈善才能成为事业,成为文化,人们不需逼捐,慈善事业也可以蓬勃发展。(整理/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