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抗联的历史传给后人——91岁抗联老兵李敏的毕生心愿
新华网哈尔滨8月24日电(记者刘恺、邹大鹏、孙仁斌、李志晖)
【老兵档案】李敏,女,朝鲜族,1924年11月5日生于黑龙江省汤原县,1936年加入东北抗联。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党委书记,黑龙江省总工会第三、四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第五、六届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
“有人说,你在那片山崖;有人说,你在那片水洼。
有人说,你在一个记不清的地方,迷失在风雪交加。
你在哪儿?你在哪儿?是那片黑夜,还是这片朝霞。
你在哪儿?你在哪儿?是在我面前,还是在天涯……”
一曲《你在哪儿》道尽怀念战友之情,李敏的眼中泪光莹莹。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夕,东北抗联老兵李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91岁的老人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谈起70多年前的戎马征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讲着讲着,她会不自觉地哼唱起昔日战友们在林海雪原中传唱过的歌曲。
老人说,在与日寇的殊死战斗中,多少抗联战士壮烈地倒下,永远消失在白山黑水之间,“把抗联的历史传给后人,这是我后半生最大的梦想”。
生存:“难啊,冻死饿死的太多了”
12岁那年,李敏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先后当过战士、炊事员,并在密营被服厂、临时医院工作。
“面对日伪的凶残围剿,我们最大的困难是没粮食、缺子弹。”李敏说,“东北到了九、十月份开始下雪,战士们没吃的,老百姓想送也送不了。况且,老百姓自己也没多少粮食。”
为切断老百姓与抗联的联系、限制抗联的发展,日本人在东北大搞“归屯并户”“篦梳山林”,抗联战士的生存环境异常艰难。“战士们只有前线,没有后方。”李敏说,“难啊,饿死冻死的太多了!我们这些能活下来的,是幸运的极少数人。”
为了补充粮食弹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甚至豁出性命攻打敌人的驻地,老百姓也冒着死亡的威胁给抗联送一点粮食。
对于极度的饥饿,李敏有着清晰的记忆——“饿得心突突地响,感觉心逼到嗓子眼儿了,几乎要背过气去。”“实在饿极了只能吃点雪,但是胃受不了。更多的时候,是扒榆树皮、桦树皮,和着雪水煮。喝完热乎乎的汤,心好像没那么痛了。”
老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件事:1939年除夕夜,部队实在没吃的,一位姓苗的司务长就在铁桶里煮靰鞡鞋,为战士们准备“年夜饭”。黎明前, 敌人突然进攻,苗司务长本已撤了出来,但想起铁桶还在地窨子里,于是返回去拎起铁桶往山崖上跑。眼看跑到跟前,大家赶紧伸出手拉他时,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后背……
战斗:歌曲也是斗争的利器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加入六军后在宣传队给战士们唱歌。每当部队会合,都要开联欢会,大家一起唱歌,歌声给予我们胜利的希望。”对于抗联歌曲,李敏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
“因为一唱好像什么困难都没有了,它能坚定信念、消除恐惧,让我们继续前进,不怕牺牲。”在李敏看来,歌声除了能鼓舞士气,在打仗时也是很重要的武器。特别是对同为中国人的伪军,唱歌有时候能起到奇效,“能瓦解他们的意志”。
1939年初,李敏和20多名战友被一群日伪军围困在锅盔山上,抗联战士一边靠缴获的手榴弹抵抗,一边向伪军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接着唱起《满洲士兵觉悟歌》《满军哗变歌》。“满洲军官、士兵们,再莫睡昏沉,赶快打精神,调转枪口杀日本……”山底下,枪声稀疏了下来,只能听到日本指挥官气急败坏的叫骂声……
“过了一年,一个姓杨的指挥官带着这群伪军士兵反正,加入了抗联。他说,当时听抗联战士这么一唱,他们的心就特别难受,所以脱离了伪军。”说起这件事,李敏特别自豪。
近20年来,李敏致力于东北抗联歌曲的收集和整理,迄今已整理出403首。“这些歌曲能传递历史、唤起民众的情绪,因为那里有抗联战士的魂”。
心愿:尽毕生之力弘扬抗联事迹
老人的家里,挂满了抗联各支部队、主要将士的事迹宣传画,几间不大的房间俨然成了一个小型抗联博物馆。
“我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知道抗联事迹,弘扬抗联精神。我这一生,特别是我离休之后,一心一意做这件事情,因为这14年的历史太可歌可泣了。”李敏说。
2002年,李敏组建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踏遍老林深山,寻访昔日战友牺牲地,并尽可能为他们立碑。“那么多好同志都牺牲了,很多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如果不给他们立碑,谁也不知道几十年前还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民族解放甘洒热血。”
李敏组建的抗联精神宣传队起初只有几名队员,现在已发展到30多人,近些年来到工厂、学校演出。她说:“成立宣传队的目的,就是要宣传东北抗联战斗的14年,弘扬抗联精神。”
“这是中国东北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