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语:中文宣三百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魏良鹏,长期以来坚持道德教育的宣传和践行。他的这些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道理深刻,针对性强,对进一步促进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读读这些具有温度、充溢文采的篇章,将会让你收获颇多的启迪。
· 说春节道民风 ·
带着孝心回家过年
最近听到很多人在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大家说的极是,小时候在农村过年,一到年关,大人们就紧锣密鼓地忙着蒸糯米,炸米花,宰年猪,熏腊肉。小孩也跟在屁股后面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年三十,一家人忙着打扫卫生,收拾家当摆设,洗个澡,写春联,贴“福”字,年味就渐渐浓了起来。除夕夜,一大家子围在一桌,喜气洋洋的吃团年饭,大人们忙了一年,相互敬酒表祝福,小孩子们怀里揣着压岁钱,早就按耐不住性子,到外面去放鞭炮,热热闹闹,好不快活。大年初一,一家子人穿新衣新鞋,提着乡里的土特产走亲串户,互相拜年,穿梭于山间小路,喜气融融、热闹非凡。
抚今追昔,现在大家都感叹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回家过年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不是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原因: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冲淡了过年的“仪式感”。以前在农村,因为电视、网络没有普及,文艺娱乐少,所以很多耍狮子、舞龙灯等风俗活动还很盛行,现在大家都呆着家里看电视、玩电脑,谁还愿意出来搞这些费力的活动呢?使得年味淡了一大截。
交通、交流、通讯方式的便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缺失。以前在农村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动车更没有小车。现在的年轻人,包括中年人,一切的真情互动都被数字产品给无情取代了。
社会变迁,城镇化进程加快也给年味重创不少。以前城市还没有这么多,没有这么大,大家都在农村呆着,屋舍俨然、鸡犬相闻,邻里之间不分你我。现在不少的农村成了城市,不少的农村人成了城里人,邻里之间门对门、户对户,有的只隔堵墙,但相互之间却是近在咫尺远在天边。出门就算是遇上了,也难得吱呼一声,甚至互不相识吝啬一个微笑。平常大家都为了生计各忙各的,互不搭理,过年了,谁还记得谁?
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的“南雁”、“北漂”根本就没有金钱、没有心思、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回家过年,回家过年在他们心里是一种奢望,对于这样的一群人来说,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年味?还有很多人,一到过年就患恐惧症,在他们心里春节就是“春劫”。
生活方式改变了,年味越来越淡了,这是既定事实,我们无需改变,也无力改变。唯一能够左右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心里觉得幸福就幸福,心里想着快乐就快乐。让我们都留有一颗孝心,回家陪父母好好过个年;让我们留有一颗爱心回家陪妻子儿女好好过个年;让我们留有一颗善心,伸出双手给那些困难的人们捐点物资,捐点款,让他们也好好过个年。
(魏良鹏)
编辑:朋天岳
责任编辑:文宣君
传承华夏文明
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