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时评 > 人民日报:须警惕政治谣言 一些人不仅惑众更欲祸国

人民日报:须警惕政治谣言 一些人不仅惑众更欲祸国

2014年08月11日 05:10:13 来源:人民日报 访问量:537

人民日报同版刊登两篇评论文章

原标题:别让谣言污染“朋友圈”(人民论坛)

    钟新文

    《人民日报》(2014年08月11日04 版)

    日前,一些人利用微信“朋友圈”散布“警方在医院门口击毙暴恐分子”“西四环又现不明枪声”等谣言,被依法查处。一石激起千层浪,案件引起很多人“吐槽”:“是该管管了”“别让谣言污染‘朋友圈’”……由此而来的思考是:微信时代,我们如何面对谣言?

    近几年,即时通信工具异军突起,光微信就有6亿多用户。刷微信、看公众号、逛“朋友圈”,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元素。然而,信息大潮激荡下,也有暗流涌动;情感交汇之中,也有机心暗藏。

    “所有的邪恶中,谣言散播最快”。看看这些年微信上疯传的假消息,“酒驾一律拘役六个月”“暴恐分子扮成干活的人敲门施暴”等,无一不传播着混淆视听、制造恐慌的负能量。前段时间,“人贩子进京”谣言满天飞的时候,一些很少上网的老人,都心急火燎提醒子女“看住孩子”。

    各类微信谣言中,政治谣言尤须警惕。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或望风捕影,夸大事实;或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或杜撰虚构,伪造事实,推出一个个耸人听闻、似是而 非的谣言。不管是以“亲眼所见”吸引眼球,还是打着“还原历史”幌子,其目的都是要搞乱世道人心,不仅“惑众”,更欲“祸国”,其危害不可小觑。

    值得警惕的是,就像病毒变异产生新变种一样,微信谣言格外具有煽动性和欺骗性。与微博开放式的信息共享不同,微信群和朋友圈构成了熟人社交网络,“躲进小楼成一统”,更为私密,信任度也更高。正如传播学者指出的,“谣言利用了朋友圈”。特殊的信息生态,既使谣言更易被相信,又使辟谣更为不易。面对相对封闭又有门槛的圈子,“大喇叭”的声音,很难覆盖那些自吹自唱的“小喇叭”。

    《红楼梦》中说,假作真时真亦假。“转疯了”的鼓动、“集赞送礼”的利诱、“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怂恿,让“朋友圈”里的谣言病毒式传播、裹挟式转发,影响更为深广,危害也就更大。“求助陷阱”让爱心很受伤,“伪科学”给生活造成误导,含沙射影的政治谣言更是离心离德。当谣言不断刷着存在感,代价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消解,社会心态被扭曲,最终从个体到社会都要为之埋单。如果任由谣言泛滥,“朋友圈”搞得乌烟瘴气,微信难免会成为“危信”。

    最近,国信办发布了“微信十条”,用文明法治为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立规矩,可谓驱散谣言雾霾的“及时雨”。前几天,就在各方心系鲁甸灾区之际,一些造谣者却 趁机生事,网友愤然疾呼“有一种支援叫做‘不造谣’,有一种真情叫做‘不传谣’”。这些都说明,向谣言亮剑,传递微信正能量,是人们迫切的心声,更是不可 撼动的社会共识。

    从1994年中国与互联网开始“全功能连接” ,我们“触网”已经20年。回首来时路,从电子公告牌到网站论坛,从微博到微信,网络不断带来新的可能。其实,技术演进的表象之下,更贯穿“追求真善美, 拒绝假恶丑”的主旋律。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再变幻的空间,也有文明的法则。微信时代,需要沿着这样的逻辑继续出发……

    另据《人民日报》(2014年08月11日04 版)文章:把“朋友圈”还给朋友

    记者彭波 胡安琪 人民网 张娜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日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对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对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提出了明确的管理要求。

    即时通信时代,人们社交生活越来越便利,而同时,不明来源的传言、扰乱社会的谣言、淫秽色情的非法信息却随之“飞舞”。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腾讯安全中心就收到举报约6000万条。经审核,400万个恶意账号被冻结。

    《规定》出台后,怎样还“朋友圈”一方净土?服务商、专家、网友接受了记者采访。

    服务商怎么行动?

    不会大规模封号,将强化实名注册、重点监控、实时清理等手段

    《规定》出台后,服务商将以什么态度对待?会采取哪些手段?

    “《规定》出台后,微信不会对现有公众账号大规模封号。”微信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7月底,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接近4亿。公众账号总数580万个,其中政务类账号超6000个,媒体类账号占比不足1%。

    腾讯公司副总裁江阳介绍,新规实施后,微信公众账号的注册流程不会发生改变。个人注册微信公众账号时,运营者仍须提交有效身份证件,上传本人手持证件的清晰照片。机构注册公众账号时,仍要提交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对于伤害用户体验、侵犯用户隐私的违法行为,腾讯将会采取更大打击力度。

    易信公司副总经理张锦红说,截至7月16日,易信用户突破1亿。通过用户实名制、群组规范等手段,易信积极治理谣言、欺诈、淫色信息等工作,共清理45个涉嫌发布淫秽信息的公众账号。

    阿里巴巴来往总编辑张正雄介绍,“来往”成立专项小组,设立总编辑负责制,建立重点监控、实时清理和大力整治的工作机制,通过各项措施审核淫秽图片以及非法诈骗广告等,坚决抵制非法信息、虚假信息和淫秽色情等高危信息。目前所有来往的新账号注册,都必须进行手机的验证绑定,确保实名。

    网友如何举报?

    可向服务商举报谣言文章,如不及时受理,可向网信办主管的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

    近日,一则“为云南灾区祈福”的信息在朋友圈中广为传播。随即有消息称,该页面会收集用户信息进行诈骗。一时间,两种信息均被广泛转载,真假难辨。接举报后,微信技术专家分析发现该信息既非恶意收集用户信息诈骗,也非“单纯祈福”,实为“诱导分享”,违反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则。

    微信作为 当前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信工具,也成为诸多不法分子眼中的牟利工具。据最新统计,近4个月微信共关停涉色情、招嫖账号超过54万个。此外,微信公众平台对 涉及传播谣言的3000余篇文章、400余个公众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罚。而腾讯“雷霆行动”自启动以来,也累计封停假货公众账号3万个;每日封停欺诈广告1000万条;QQ和微信针对有风险网站链接每天给用户提供29万次提示;上半年配合各地警方打掉网络黑色产业链团伙10余个,抓获约80名嫌疑人,涉案金额接近2500万元人民币。

    据介绍,面对有害信息,一些即时通信工具运营商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打击体系。江阳介绍,微信已建立起“用户举报”“快速核实”“主动打击”三大机制,其中用户举报是重要手段。

    “在所有的公众账号文章末尾,微信都开设了举报通道,用户可随时举报谣言文章。专业团队将进行核实,7天之内处理。”腾讯相关负责人介绍,微信投入超过200人的专业队伍完善投诉渠道、设立用户举报平台,包括投诉平台、值班电话、在线邮箱等。

    有网友表示,在向一些移动即时通信服务提供者举报不良信息时,遇到反复举报后却未能得到有效处置的情况。国家网信办发言人表示,公众如果发现举报未能得到及时受理,可以直接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管的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一经核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将依法依规作出处理。 也有网友呼吁,希望即时通信工具厂商能够从技术层面入手,采取设置关键词等手段,阻止那些已被反复证伪的谣言再次传播。

    有害信息怎么甄别?

    网友应小心辨别,多动手查一查;对不明来源的链接,切忌轻易点击

    “微波炉辐射会致癌”“黄瓜都是转基因的”“××小学门口有人贩子”“××事件你不知道的真相”……朋友圈里诸多虚假的“生活常识”和“惊悚消息”,有些属于误导性的假知识,有些则造成恐慌,扰乱公共秩序。

    业内人士指出,谣言泛滥,暗藏欺诈,网友应小心辨别、保护自己,同时也要避免成为不实信息的“二传手”。近期灾害、突发事件时有发生,12321网络不良与 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根据以往情况和网友举报,总结了近期几种主要的诈骗形式:虚假短信息诈骗,包括发送“求助”短信息、发送伪造捐款账号类短信息、发送赴灾区救援急需资金类短信息等;假冒红十字会等公益网站诈骗;谎称公益部门工作人员的虚假电话诈骗;谎称灾民求捐款的网络帖文诈骗等。

    微信团队提醒,遇到无法辨别的信息,应先看出处。通常,文章结尾会署名或标明来源,而谣言尽管“态度坚定”,但常未标注具体时间和来源,习惯用“昨天”“今天”等模糊概念。其次,网友对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或博取眼球的信息,要格外警惕。“当有些消息难辨真假,不妨做做‘拇指党’,在网上搜索是否有类似信息出现过。”

    此外,面对广泛传播的各类链接,网友切忌轻易点击。不久前,安卓用户王先生就因为乱点了好友推荐的软件安装链接,而中了木马病毒,致使手机无法收到短信。骗子随后利用漏洞,将其银行卡盗绑至自己的微信,再通过微信支付将资金全部转走。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