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健康的身体是教育的起点
哈尔滨市第四中学校 赵忠伟
【内容提要】本文以健康的身体是教育的起点为话题,通过引用的多组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令人堪忧的学生健康现状、造成学生体质下滑的原因和相关策略;同时强调了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不能只是挂着嘴上,关键要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学生 健康 学校 家长 教育
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以教育之力量使中国现代化》一文讲到:“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华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致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健强之国民。”青少年的体质是否强壮,将会影响到国家的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张伯苓指出:“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我觉得体育比什么都重要。” 张伯苓大声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中小学生的身体状况还是令人堪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学校重智轻体等问题仍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一、令人堪忧的现状
近年来,学生的健康问题和学校的体育活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在学生的书包不断加重的同时,中小学生的锻炼时间也越来越少。有一项针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60%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75%的学生认为体质不好是缺少锻炼造成的,30%的学生说没有锻炼时间。
最近公布的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尤其是学生近视发生率居世界第一。江苏省南京市某区教育局对全区中小学生视力进行的监测显示:小学生近视率:一年级(3560人)10、4%;四年级(3326人)26、1%;六年级(3385人)40、5%。全区31367名小学生平均近视率26、5,初中生近视率:(18446人)为54、8%,高中生近视率:(9495人)75%。随着学生学年的增长,近视率也随之攀升。
在学校军训、间操,甚至10分钟的升旗仪式中,都会有学生晕倒的现象出现,这已经不是学生体质差的“个例”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数据搜集与研究分析,发现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青少年身高在10年内都有显著增加。而近年来我国0——18岁的男孩体质有所下降,其中7——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竟比日本同龄人矮了2、54厘米。多项调查表明,我国目前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已经刻不容缓。
二、造成青少年体质下滑的原因
分析当前学生体质差、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逐渐上升,而学生的锻炼机会却大大减少,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即使是家离学校两站地以内,甚至一站地的车程,也要乘私家车或公交车上下学。
对待学习的辛苦,这已成了人们的共识,但都忽略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江苏的一位教师撰文讲:“有位医生这样说,职业高中的学生是没病找医生,普通高中的学生有了病找医生,重点高中的学生是实在不行了才找医生。”为了好的成绩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导致身体健康的边缘化。
(二)学校方面
分数永远是学校无形的指挥棒。在这种压力下,学校只是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而对学生体育和身心发展大多不够重视。按照新课程标准,很多学校根本达不到规定节数,学生的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加之有些设备、设施跟不上,课外活动就是名存实亡。
另外,安全与运动的矛盾也使学校陷入了两难的抉择。在学校安全事件频发,家长维权意识增强的情况下,校长最怕学生出事,体育教师最担心学生上课受伤。在安全重于泰山的口号下,有些学校甚至把一些风险较性大的双杠、单杠、吊环、秋千等体育设施拆除,取消春游,杜绝学生课间游戏活动,严禁学生课间追逐、跑动。体育锻炼时间减少了,学生的健康自然受到影响。
(三)家庭方面
在望子成龙的思想主导下,学生除了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很多家长还要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培训班。这些额外的加量,不仅没有给孩子留下时间进行锻炼活动,而且还影响了孩子的睡眠,损害了他们的健康,这必然导致视力的降低和体质的下降。
(四)学生方面
当前很多省市将体育中考计入中考总分,本意为了重视体育,但却由此出现了“应试体育”的现象,即是考什么练什么。因此,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就是围着体育中考内容转。重复的训练,让学生生厌,这种竞争又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
另外,我们的传统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缺失,也使得一些学生追求自身体质健康的主观愿望不够强烈,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淡化,害怕吃苦受累,导致身体素质大幅下降。
三、“强我种族,体育为先”的策略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个道理相信谁都会明白,可是仍有很多人竟然忘记了这一基本常识,试图在忽视身体的情况下创造智力教育的奇迹。以知识牺牲身体为代价早就证明得不偿失。只有身体好才能工作好、学习好,健康的身体是教育的起点,在具体实施中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规范办学,依法治教
教早在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局、共青团中央就联合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总体来讲这对于遏制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日益下降的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学校对阳光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出现了反弹的状况。
虽然我们总强调规范办学,但目前依法治教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对学校体育锻炼各环节虽然都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没有严格执行。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监督检查。真正开足开全所有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严格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不滥补课,对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加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等等。
(二)评价与问责
改变学生的身体状况,首要的是端正办学思想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把体育摆在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改革教育的评价机制,真正把体育摆到强国的大的话题上来;同时,开展让学生真正喜欢的快乐体育、游戏体育、轻松体育。
衡量青少年体质健康应该是全面的,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新健康标准有三个维度: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一个没有互动,没有规则,没有竞争的体育活动,虽解决了“体”的问题,在育上是严重的缺失,这是非常遗憾的。保障孩子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家长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同时,现行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和创新,应以学生为主,进行互动式教育,砍去那些智力含量低的大量作业,给孩子留下更多的空间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
中央的文件政策需要基层的落实和行动,最重要的就是让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真正重视起来。当前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落实不力,部分学校甚至随意更改课程设置,无法保证锻炼时间,其主要责任都在基层的“一把手”。要改变这种现状,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必须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对青少年工作进行考核,逐步建立问责制,着力解决学生体育锻炼可做可不做,不做没惩罚的问题。
四、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重在行动
上级的各种文件再多,只说不做还是等于零。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就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师和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道防线,必须提高自身对于生命的关注。还给学生放松双眼的权利,享受运动的自由的权利,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生活赋予的青春律动。
磨刀不误砍柴功。要把体育锻炼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告诉我们的学生,无论学生学习紧张与否,我们都不要吝惜为他们安排和创造体育锻炼的机会,即便是在中考、高考前夕,亦应是如此。因为只有学生的精力充沛了,他们的智慧才能发挥到极致,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山东寿光一所学校的校长身体力行,在班里发出了“上学放学迈开双腿走”的口号。带头走着上下班,给学生们做出榜样。实践证明,班级走着来回上学的同学,冬天感冒的少了,抗击防寒的能力强,活动灵活身体素质好。这位教师还引导学生们做到:上课自习集中精力学,下课活动玩的酣畅淋漓。
我们知道人体器官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过于疲劳的话就会感到不适,长时间过于疲劳就会损伤某一身体器官的功能。有些学生连课间10分钟也用来学习,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是学习效率下降,身体素质也下降。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不要以安全的名义限制孩子的运动,锻炼才是学生安全的保护伞,这些来自社会的呼声,让我们没有理由再漠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没有借口再不去付诸行动。有人曾直言不讳道:教育的底线是,你至少得给学生一个好身板!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成为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强调的议题,今年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国家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最新进展。这项作为政府的硬性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极大关注。
作为学校,我们必须为学生的身体负责,摈弃各种功利思想。开足开齐体育课,上好体育课,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这对于学生、对于社会每个人来讲都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家长,也应彻底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婴儿般的保护学生,其实就是对孩子个性的压抑和身体健康的忽视,要让自己的孩子经风雨见世面。
在校学生,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应该时刻激励着我们,不论我们学文学理,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国家的未来必然要交给青年人。国富民强,不仅要靠经济繁荣,也要取决于文明和体力。
体育是强身健体的生命之基,健康的身体是教育的起点。只有提高了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把握其精髓,才能真正使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编辑: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