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欢庆节日,我们告慰英灵,不仅有鲜花,还有震撼人心的声音。在纪念在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欣赏到了历史文献纪录片《民族之光》。这是一部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精品力作,是一部弘扬民族精神的正义诗篇。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以时代精神为指引,发掘历史对当今的借鉴意义,深刻揭示历史的逻辑与时代的潮流,使历史与当下互为观照,让人们从历史中汲取引领时代前行的精神力量。纪录片要写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过屏幕,不断地把价值力量、情感力量、艺术能量激发出来,让生活在和平年代与平凡生活中、忙碌在日常琐碎中的我们,被震撼和感动,从而更珍惜今天的生活,《民族之光》做到了。
《民族之光》不仅生动记录了新时代文艺的精彩历程,也较为深刻地阐释了新时代文艺事业的价值导向。作品收获了市场的热烈反响和观众的热情好评。
《民族之光》讲述了12位民族精英的英雄故事,塑造了一批可亲、可爱、可敬的英雄形象。这些故事和人物贴近人心、气象一新,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动人篇章。
刻骨铭心的悲壮历史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实现由衰败走向振兴重大转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民族之光》共12集,主要讲述主力红军长征以后,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红军浴血坚持,以及改编为新四军后建立的丰功伟绩。陈 毅、张爱萍、叶 飞、张 震、江 华、陈丕显、胡立教、杨尚奎、任质斌、张体学、陶汉章、万海峰12位等民族精英铁肩担道义、捍卫民族尊严的感人形象在屏幕间耀然升起。
英雄是信念的化身和精神的引导。作为研究会的宣传工作者,我以为,我们的责任就是:站在英雄的立场去引导、发掘、提升英雄的本质,推出对祖国对人民都值得称道的英雄篇章。对英雄的赞颂,英雄的情怀,是研究会的宣传源泉和动力。我们应该面对生活,面对现实,自觉地、积极地选择高洁宏伟的英雄取向,塑造鲜活生动的英雄形象,以艺术的独有方式表现时代本质,创造奋发有为的社会风尚,让红色情怀在广大人民的心中焕发新的光彩。
革命先驱怎么样成为民族之光?作品给出了形象化的答案。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中国共产党人追寻的目标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部作品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民族之光》让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以影视化的方式重现,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以光影艺术的形式再现,满足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期待,引导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价值共振,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走向辉煌。
作者简介
百名老红军口述历史重大理论文献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第七季《民族之光》终于播出了!
难忘2023年9月1日,在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原会长陈坚带领下,我们一行4人与企业家熊衍贵及该片的主创人员万江麟主任等前往南京,就该片的立意、选材、风格、拍摄、制作等工作向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汇报。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充分肯定了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熊衍贵同志的政治远见和为此付出的努力。他指出,百名老红军口述历史音像资料弥足珍贵,文献片编创工作意义重大,这是推进党史教育润泽千秋万代的一件大好事,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携手合作,高标准推进《民族之光》的编创、制作和播出工作,精心打造这部优秀红色文化精品——百集老红军口述历史文献纪录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会议就朱文泉司令员担任该片总顾问和中国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作为联合制作单位署名等相关事宜作了明确指示。
得到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后,剧组便紧锣密鼓开始了“民族之光”的采访、补充拍摄工作,特别是万江麟老师不顾自己年高体弱,为了尽快完成画面补充拍摄工作,他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剧组、革命旧址、红色纪念场馆之间……常常为了采访一个人物反复往返四五趟,为了拍摄一个画面不顾山高路远 、跋山涉水,深入当年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战斗过的深山、村庄……
《民族之光》共12集,每集约30分钟,为了这红色的传承,我们看到了电视制作人的辛苦,每一帧画面的来之不易。我们能理解当时朱文泉上将为什么会说:“再过100年,红色基因在哪啊?就靠这些红军见证者留下的口述,留下来的烽火硝烟战斗故事,非常不容易。所以,你们坚持做这件事情,具有很高的政治站位,有很大的政治魄力,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这是无私的奉献与担当。”
的确,该片通过陈毅、张爱萍、胡立教、叶飞等新四军将领的口述,回顾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进行艰苦卓绝探索和追求,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把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再一次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特别是当我们看到第8集杨尚奎艰苦转战赣粤边,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同志,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根据地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期制作不少补充的现场画面,我与摄制组的同志一块在现场。当拍摄组采访我们省新四军研究会的顾问刘勉玉时,80多岁的老教授对此非常重视,为了出镜的着装,他非常慎重,权衡再三。在谈到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这段历史时,老教授脱口而出,时间、地点、人物……熟记于心,非常精准。
杨尚奎之子杨建力说:“父亲是我们子女的一座精神丰碑,从小他讲得最多的就是不要忘本……不要忘记养育我们的山川田地。所谓不忘初心,共产党员的本色就是体现在生活的一些细节之中。”
看着看着,一种思念的痛楚涌上心头,泪水止不住顺着脸颊流下。我们要感恩革命的前辈,是他们的流血牺牲和无私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平安幸福的生活,感恩伟大的共产党、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
作者简介
从12月19日起,我一直连续观看江西电视台卫视频道播出的12集历史文献纪录片《民族之光》。其中“陈毅:创业艰难百战多”“杨尚奎:艰苦转战赣粤边”,我反复观看了多遍。因为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容,那一句句深情的话语……让我的思绪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隧道,回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沉浸在对革命先辈的追思中。
“正是有了成千上万杨尚奎式的干部,兴国县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这段画外音在我的脑海里刻下深深的印记,这充分体现出杨尚奎同志早在兴国苏区工作时,就是一个有着优良作风,时时处处做表率,勇争先的旗帜模范,党的好干部。在该片中,我注意到杨尚奎与刘建华同志脚穿布鞋与当地群众的一张合影,这让我联想起1951年秋,担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的杨尚奎受陈毅元帅委托,到访我们大余县池江镇,在就餐时礼让与他同龄的农民刘源发(我的爷爷)坐上席的往事……在当地传为美谈。这也充分说明杨尚奎同志是一位谦虚谨慎,胸怀宽广,不忘初心的党的优秀领导干部。
杨尚奎同志之子杨建力说得好,“我父亲是我们子女的一座丰碑,从小我们听他讲的最多的就是你们不要忘了本……”正因为有了无数像杨尚奎同志一样的老一辈革命者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立场,在人民心中耸立起信仰的大旗,汇聚成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蓬勃力量。
“不肯模糊是此心”在沉思中,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我在《群英耀池江》中写下的“支援舍命民生业,奋斗抛家自由天”的诗句,礼赞革命先辈为人民求解放、争自由的无畏与英勇。正是我们党的正确牵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党才能在百死千难中浴火重生,领导人民创建伟业,走向复兴。
作者简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