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华夏之光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寻一段诗意生活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寻一段诗意生活

2015年12月29日 07:50:26 来源:央广网 访问量:353 作者:邢晓春 王葳 杨静

  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记者邢晓春 王葳 杨静)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此前,我们回味“方言”,致敬“工匠”,这一季,让我们静听“戏曲”。

  中国戏曲,流传千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从宫廷到文苑,从市井到乡村,戏曲曾全面覆盖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如今,许多戏曲品种日渐衰微。乡曲乡情如何唤醒我们的文化记忆?

  “在演出之前,我们先安静,起音,古琴,一缕香烟,然后茶道。你抿一口茶,开始昆曲。”

  

  昆曲红楼梦《妙玉与宝玉》

  从2015年11月6日开始,每周五晚上八点,在上海豫园,一间只容纳五十多名观众的高雅厅堂里,新编昆曲《妙玉与宝玉》准时上演。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是演出的组织者。

  谷好好介绍,430年以前,豫园就开始唱昆曲。所以这次活动用两个字叫“回家”。

  六百多年前,诞生于温润江南苏州昆山的昆曲与苏州园林相谐相生,都是诗意生活的典范。昆曲曲词典雅,“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被誉为“百戏之祖”。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昆曲的滋养。

  蔡正仁介绍,明代嘉靖开始兴旺发达,一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大概两百年左右是昆曲的黄金时代,而且在它鼎盛的两百年中统治了中国的戏曲舞台。乾隆以后,外来的侵略,社会的混乱,让昆曲这个非常文雅的剧种处在危险的地步。一方面,百姓越来越觉得它太深奥,慢慢远离了昆曲,加上梆子、京剧地方戏的兴起,逐渐替代了昆曲。

  正如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所说的,从清代中叶起,昆曲这枝“空谷幽兰”开始衰落,甚至几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1921年,为了挽救濒临灭绝的昆曲,在昆曲的发源地苏州成立了“昆剧传习所”,先后培养了四十多位“传”字辈昆曲艺人,方才使昆曲的舞台艺术保存下来,我们今天对“诗意生活”的追寻才有所附丽。这一路走来的艰辛,苏州昆剧传习所所长、88岁的顾笃璜老先生记忆犹新。“有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传字辈在学戏的时候,大花脸的教师已经没有了。我在宁波找到了一个大花脸,我高兴得不得了。不幸的是,请到苏州,当夜,他就死在旅馆里了。年纪很大了,心脏病。 我一直要找一个打鼓的。因为现在舞台上的表演都是“京”的,不是“昆”的。只知道他在上海小菜场里卖鱼,我们通过上海公安局排查,找到了。一谈要到苏州来 传授昆剧,他们都兴高采烈。”

  这份落寞与酸楚,戏剧“梅花奖”得主、曾担任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现在创办昆曲艺术中心的张军也感同身受。张军是86年进入戏校的,坐科8年。学 到90年代初的时候,觉得本事学到一点了,踌躇满志,要给观众表演的时候,发现没人看昆曲。拉开幕布,他永生难忘——台下三个人。台上的人比台下还多。 97年到某个大学去演出的时候,学校领导为了不让大家中途散场,把门都锁了。但是那个墙比较矮,学生们还是翻墙跑了,就是如此窘迫。

昆曲《牡丹亭》

  昆曲,因为是文人雅士的精致爱好,它的唱词多是古典诗词,虽然华美,却比较难懂,唱腔是一唱三叹的“水磨调”,虽然细腻,却十分缓慢,被有的人戏称为“困曲”。大家对昆曲敬而远之,不敢或不知如何与其亲近。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谈到他们做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就是要传承保护,我们为什么会请汪世瑜、蔡正仁、张继青做艺术顾问,就是要把最原始的基因直接传递给今天的年轻人。第二作为东方戏剧,昆曲的特征就是写意诗化,按照这个基本(规律)去推进。我们不仅是年轻的演员演一个年轻的、青春的、永恒的故事,而是注入了当下的时代的审美。从服装、舞台,音乐,赋予它今天的生命。未来的昆曲,一代一 代人能够将戏剧的核心审美与当下的欣赏能够结合在一起。 ”

  就像杜丽娘要走出深闺,才能知道“春色如许”。昆曲这朵清雅的兰花也需要广阔和肥沃的土壤,才能保持生机,避免重蹈濒临灭绝的覆辙。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传统文化的回归,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慢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就让我们一同去找回那段逝去的诗意生活吧。

  2015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开设了昆曲课。有学生表示,以前就有昆曲了,比较想传承中国文化,所以才来学昆曲的。不想让昆曲就这么消失,它是我们中国人的特色。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