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空间 > 微信岂能沦为“文抄公”乐园?

微信岂能沦为“文抄公”乐园?

2015年02月05日 08:50:00 来源:海外网 访问量:394 作者:曾 校

1374538846627.jpg

“送你一支新年签”“十大必去旅游胜地”“你必须知道的十大谣言”……打开微信朋友圈,总能看到一些内容雷同的文章,让人迷惑不知哪个是正版。“一人原创,99人抄袭”,针对广受诟病的微信公众号抄袭现象,近日不少媒体连续发文痛批,在舆论场飞溅起一片浪花。

看到美文想要转载,本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于原创者而言,转载可以提高文章的阅读率,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而转载的公众号可以借此壮大关注队伍,积累阅读粉丝。 但是,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出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转载之前联系作者,获得转载授权,在文中显眼位置注明转载出处和作者大名,并附上原文链接,理应是业界共识,也是基本的行业自律。

这道理说起来容易,可一旦遭遇现实利益诱惑,不少人就容易“穿越底线”,干一些“专门利己,毫不为人”的勾当。同名称甚至同头像地冒充热门公众账号,各类“李鬼牌”微信公众大V……这些几乎是零成本的抄袭模仿,却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粉丝的积累,并将其转化为可观的收入。而原创者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得到丝毫体现。“抄袭风险小,复制粘贴钱景好”,正是对微信发展现状最犀利的概括。长此以往,原创作者的分享积极性势必会遭到严重打击。

从另一角度来看,维权投诉性价比太低,也是微信公众号抄袭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诱因。有媒体公众号负责人吐槽,微信平台受理的抄袭举报,只有自己提交的1/10,删除的速度,完全跟不上抄袭文章上涨的节奏。而如果选择走法律程序,且不说公证费不菲,单是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公证,就会耗费不少时间。技术平台和现行法律的诸多短板与掣肘,让不少维权者有心无力。只要能获得一定的补偿,哪怕是“非常规”的调解方式,在一些原创者看来,也强过费时费力费口水,却未必能看到应有的处罚与赔偿。

事实上,面对愈演愈烈的抄袭之风,微信对此已经做出了积极反应。比如最近上线的原创保护内测,意在通过技术手段,建立主动防范措施,提升平台的自净能力。在媒体发文批评后,微信团队发布公示:“第一次删文并警告、第二次封7天、第三次封15天、第四次封30天、第五次永久封号。对于不遵守平台规则,乱使用 ‘原创声明’功能的恶意和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和被举报,微信公众平台将永久回收其‘原创声明’功能,且进行阶段性封号处理。”可以预见的是,今后想要靠抄袭“揽生意”只会越来越难。

而在国家层面,将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已经提上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目前微信平台上暴露的抄袭乱象,就是日后依法治理和整顿的重要依据。种种努力,为进一步净化微信阅读空间扫除了“灰尘”。

平心而论,面对日均增长2万个,总数超过800万的庞大公众账号体量,保护原创,鼓励原创,技术和法律手段的突破和改进固然重要,但每一位微信用户的积极行动,同样不可或缺。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抄袭或疑似抄袭的文章,不妨主动截屏,踊跃举报,而不是听之任之,冷眼旁观。毕竟,让“文抄公”们无所遁形,无处发挥,最终受益的,不仅仅是原创者,更是广大的微信用户。

回顾信息交流平台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在微博兴盛的2012年,抄袭就与造谣传谣、网络暴力并列跻身“微博三大害”。打击抄袭、保护原创所取得的成效,早已成为判断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这样的治理取向,同样适用于微信,以及不断涌现的便于人们沟通交流,阅读和分享知识、信息的其他技术平台。

如此观之,整治微信抄袭之风,在维护原创作者的权益,开拓微信读者的阅读空间的同时,也是从根本上,为涵养健康文明的手机阅读生态,促进自由分享而带来的知识繁荣,提供全面、可靠的安全保障。(文/曾校)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