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平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的革命家,在危急时刻总是挺身而出,甘愿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皖南事变中,他用年轻的生命兑现了将最后一发子弹留给自己的庄严承诺。袁国平被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为首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1906年5月26日,袁国平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县(今邵东市)。1916年,袁国平考入当时被誉为“革命风向标”的宝庆循程小学。少年时期的袁国平胸怀凌云之志,一次在登上佘湖山之后,他有感而发,写下“万山围绕乱如麻,何处登临望眼赊;堪羡高峰能独立,巍然不被晚云遮”的诗句。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邵阳时,袁国平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此时的他阅读了各种进步书刊,视野更加开阔,为他后来义无反顾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1922年,16岁的袁国平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袁国平阅读了很多爱国主义的书籍,参加了几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表现出了过人的领导才华和组织能力,在同学们的推举下,袁国平当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逝,湖南省教育学会举行追悼会,袁国平写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挽联,表达了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
1925年10月,袁国平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校的训令明确规定学生可以阅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书籍,袁国平因此阅读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籍,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经常给学员讲课、作报告,在这些共产党人的熏陶和影响下,袁国平的政治觉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25年底,他坚定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为革命献身的信念坚如磐石。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袁国平担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宣传队第四队队长,此后又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27年5月17日,国民革命军独立十四师师长夏斗寅率军叛变,乘虚进攻武汉。时任武昌卫戍司令的共产党员叶挺率领部队发起反击。在危急关头,袁国平将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决然地加入到反抗叛变者的队伍中。出发前,他给母亲寄去一张自己的照片,在照片的背面写了一封信:“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博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万一凯旋生还,异日与阿母重逢,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何如耶!”不久,反动势力溃不成军,叶挺率领的部队成功地平定了这次叛乱。
然而,1927年4月至7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残忍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宣告失败。1927年7月中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袁国平奉命参加南昌起义。同年12月,袁国平参加广州起义。从1930年冬天起,袁国平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袁国平领导各级干部开展强有力的政治工作,由于工作卓有成效,他接连升任红三军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和代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八一”红星奖章。红军到达陕北后,袁国平奉命参与创办红军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袁国平主动要求上前线奋勇杀敌,坚定地表示愿为抗战胜利英勇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
“决不当俘虏!”
袁国平的政治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毛泽东称赞他“政治开展、经验亦多”。1938年3月,袁国平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扛起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的一面大旗。他对多年的政治工作作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并在两次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报告。为系统地开展新四军的政治工作,使其适应抗日统一战线环境,袁国平依据红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主持起草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于1939年4月颁布试行。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起反共活动,面对国民党的猖狂进攻,皖南新四军部队9000余人奉命向北转移。然而此时,国民党军队早已埋伏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的山林里,新四军遭到重兵包围。面对国民党的“围剿”,袁国平大义凛然,他动员部队:“皖南的新四军就像池塘里的龙,无用武之地,出去就活了。龙入大海,威震四方,将使敌人丢魂丧胆。现在国民党顽固派对我们进行袭击,给我们造成了困难,我们一定要冲出去,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铁的新四军!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新四军经过几天几夜的誓死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弹尽粮绝、伤亡惨重。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袁国平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仍然指挥部队继续突围。在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激烈战斗中,袁国平不幸身中四弹,为了不连累战友,他饮弹自尽。这位不足35岁的新四军高级将领,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优秀共产党员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英雄凯歌。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