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正探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而言,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公布的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可谓“强心针”与“定心丸”。如文化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所说,意见明确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文物单位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相关单位从事开发活动起到了“正名”和“保障”的双重作用。
目前我国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如何,面临什么困难?接下来将意见落实落地要出台哪些具体举措?19日举行的文化部关于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等相关负责人就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文化文物单位从事文创产品开发,被“正名”、有“保障”
“当前,我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仍处在探索起步阶段。此时出台这样一个政策十分必要,也非常适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吴江波说,“意见 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既对如何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做出具体部署,又在体制机制、支持政策等方面做出创新和突破,应该说是一个务实、管用的指导性文件。”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列举了一组数字: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11家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除湖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2家博物馆因改扩建暂时停止文化创意产品生产销售外,其余9家博物馆2015年销售额总计9700万元。其余省级博物馆收入差异较大。部分地市级博物馆开展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县级博物馆开发较少。
关强表示,目前来看,我国中央级、省级和副省级城市所属博物馆基本都进行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呈现出开发经营模式多元化发展、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社会效益有效增强等特点。但也存在经营意识和能力不强、产品供应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设计和制作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社会功能拓展不够等问 题。“同时,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也面临一定的政策障碍,主要是博物馆经营资格问题:国有博物馆绝大多数划分为公益一类,按规定不能开展经营活动,这就 影响和制约了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积极性。”关强说。
对于这些问题,《意见》明确了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文物单位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相关单位从事开发活动起到了“正名”和“保障”的双重作用。
吴江波举例说,《意见》针对部分地方财政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问题,明确文化文物事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取得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可用于加强公益服务、藏品征集、继续投入开发、人员绩效奖励等;《意见》提出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国家级、部分省级和副省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中开展试点,允许试点单位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投资设立企业,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
鼓励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核心是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除了看得见的经济、社会效益,还有着更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
吴江波认为,鼓励和推动这些单位系统梳理馆藏文化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其核心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有利于推动 沉淀在文化文物单位中的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有利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转变理念、提高效能,提升服务能力,实现自我优化和提升。“从 国际经验看,利用博物馆等单位馆藏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传承传播和相关单位的自我发展,也是通行的做法。”吴江波说。
但让这些政策落地,还有很多路要走。
“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文物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关强谈道,“以前更重视‘保’,保好、不出事,这是基本要求。新时期,文物部门要增强 开发积极性,既要做好主业,也要做好副业,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注重突出馆藏资源特色,开发艺术性和实用性有机统一、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关强透露,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推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一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国家文物局将组织编制《博物馆经营活动管理办法》;二是加大博物馆文化创意资源开放力度,建立统一数据资源库和社会共享机制,加强藏品、展览等的数据资源开放,促进资源、创意、市场共享;三是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鼓励和推动文博机构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发艺术性和实用性有机统一、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四是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带头和产业拉动作用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五是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优质资源,深入挖掘文物资源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进行创作、创造、创新。”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既要有创新意识,也需有工匠精神
从恭王府自主开发的“天下第一福”品牌系列产品持续热销,到故宫书画、瓷器、铜器、木器、钟表等系列的文创产品迅速成为“网红”,再到国家博物馆自主设计开发文创产品3000余款……近几年,不少文创产品受到公众广泛好评。开发文创产品“爆款”,有哪些诀窍呢?
据了解,截至2015年年底,故宫文创产品达到8700多种,营业额超过10亿元。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系统总结了故宫文创产品开发的10条体会,即“以 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藏品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文化创意研发为支撑、以文化产品质量为前提、以科学技术手段为引领、以营销环境改善为保障、以举办展览活动为契机、以开拓创新机制为依托、以服务广大观众为宗旨、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
单霁翔说,故宫的文创开发要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今后将研发出更多具有高文化创意附加值,并能够代表故宫文化水平的创意产品,让人们通过这些产品直接触摸到故宫文化,从而传播故宫文化,切实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边伟表示,“博物馆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某几种商品,或者是某一个环节的开发与利用,而且在于系统打造博物馆文化产业链,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经营模式。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创意、模式和市场三位一体的关系,将文化内涵通过创意展现在文化产品中,运用一定的模式将创意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最终完成价值的实现。"
1月,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首播,随后在视频网站爆红,收获点击量超百万,一度跻身热门搜索。
“该片受到关注的原因,是凝结在器物上的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匠心,也就是‘工匠精神’。”单霁翔说,“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既要有创新精神,也需要寻找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并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文创产品研发、制作、营销的各个领域,去除浮躁和单纯的逐利心理,通过文创产品将文物背后的人文情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播种在公众心中。”
(综合本报记者郑海鸥及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