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阎老做客人民网。(人民网陈苑 摄)
“奶奶,您说阎肃爷爷这次能挺过去吗?”今年上初二的小龙因为从小爱看《西游记》,对那首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更是情有独钟,因此对老艺术家阎肃并不陌生。从《红梅赞》、《我爱祖国的蓝天》,到《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剧作家、词作家阎肃的作品早已超越时代,成为永恒的经典。
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这位“80后”文艺老兵新解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至今让人记忆犹新:“那风是‘铁马秋风’,那花是‘战地黄花’”,他下部队当兵一年多,与机械师、飞行员成为好朋友,谱写了心有灵犀的共鸣之作《我爱祖国的蓝天》;“那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他一路走过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玉门关,用脚步丈量巍巍长城,用心感悟戍边人的如山坚守,饱含热泪创作了《长城长》。65年艺术生涯,“一片丹心向阳开”,这是阎老 成名作《红梅赞》中的点睛之笔,更是他人生信念和奋斗实践的生动写照。
今年9月11日,阎老曾做客人民网访谈,畅谈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和艺术人生。近日,人民文化特别采访了阎老的亲人、搭档、好友及学生,通过他们的真情讲述,还原这位老人低调朴实、勤奋好学、平易近人、古道热肠、童心未泯的真实一面。
艺术恩师
“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
躬身为桥,挺身为梯。阎肃如同一棵深深扎根于艺术土壤中的大树,用自己枝繁叶茂的身躯,为后辈们遮风挡雨。
上世纪90年代初,初出茅庐的青年歌手杭天琪,凭借一首由阎肃为她量声打造的《前门情思大碗茶》,红遍了大江南北。杭天琪告诉人民网,自己第一次看到歌词,就眼前一亮,“词里面传达出的地道老北京味儿,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立马热血沸腾了起来”。最让杭天琪难忘的是,当年阎老在录音棚里对她细致入微 地指导,“他教我演唱时要带着戏曲的韵味,深抠每一处细节,甚至细致到每个小腔调该如何处理”。
著名歌唱家蔡国庆与阎肃亦师亦友,“老爷子是我非常热爱的一位艺术大家,我们俩是真正的忘年交。”谈起阎肃,蔡国庆很自然地唱起了那首老爷子给他创作的 《北京的桥》,“卢沟桥的狮子呀最奇呀怪,你就数哇数哇数哇,怎么就数不过来……”1990年元宵晚会,蔡国庆因此歌走红。在20多年演艺生涯中,《北京的桥》一直是蔡国庆的必选曲目,这也让阎肃非常感动,“国庆啊,这首歌你唱了20多年,老爷子给你点赞。”
阎肃对文艺新人的无私扶持以及对艺术传承的使命感,让青年歌手王铮亮感慨颇深。2014年的一档音乐节目中,王铮亮演唱了《喀秋莎》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两首歌,作为嘉宾的阎肃听完后的认真点评,让王铮亮受益良多:“有些革命歌曲不适合做太大的改编,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要质朴地唱。因为这些经典曲目在中国人心里已经打下了很深的烙印,改编节奏反差太大,反而无法透彻地表达原曲的精神”。
阎肃就像一盏温暖的灯,为无数后辈照亮前方的艺术道路,正如他在歌词中所写到的:“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
普通一兵
“从来没感觉‘万众瞩目’,我就是个普通当兵的”。
在阎肃心里,自己从来都不是个名人,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一名空军老兵。
一件薄外套,一双黑布鞋,做客人民网当天,阎肃的衣着朴素一如平常。那天,恰巧也是人民网员工“乔迁”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的日子,搬家的同事和工人来来往往,阎老边往里走边给大伙让路,对迎面而来的人,他会笑着主动打招呼,“您好!”有不少人认出了他,纷纷围过来要求合影,阎老爽快地“哈哈”大笑,来者不拒。当记者拿出相机时,阎老却突然摆手道,“等等!”说罢便脱掉外套,细心整理好里面的蓝色军装,热情地招呼大家过来,“来来来,拍吧”。
种地的、卖菜的、站岗的、扫地的……阎老朋友多,人缘好,都源于他对所有人那份发自内心的尊重。“我尊重一切劳动者,这份尊重换来的也是人家对我的尊重。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干什么都能干出学问来。”在访谈中,阎肃认真地说。
“我从来没想过要当个什么‘家’,我就是一个‘者’,一个文艺工作者”,阎老对荣誉看得很淡。儿子阎宇和记者聊起,今年11月29日,中宣部授予阎肃“时代楷模”的称号,自己替卧病在床的父亲领回荣誉证书的那一刻,让他想起了五年前的一幕。当时,父亲也是受到表彰,阎宇特地赶回家祝贺,一进门,屋里却静悄悄的,老爷子和往日一样,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看书,凝神而专注。阎宇好奇地问:“您老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没庆祝一下?”阎肃回过头,顿了下说:“一辈子低调惯 了,这么宣传我有点不习惯。主要我也没干什么。”5年前父亲坐在书桌前的背影和如今躺在病床上的身影重叠在了一起,阎宇有些心疼地感慨,“我厚道的老爸啊”。
“从来没感觉‘万众瞩目’,我就是个普通当兵的”,阎肃如是说,亦如是践行。
有股钻劲
“我是个一辈子随遇而学的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与阎肃合作过的人,对他的评价都众口一辞。
用朋友的话说,阎肃是个“杂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个一辈子随遇而学的人”。在部队里,拉过大幕、做过剧务、说过相声、当过导演……阎肃几乎是个 “全能”。活到老学到老,阎肃坦言,自己心里始终有个目标,“干什么活我都想把它干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离了我不成。”
从学工商管理的“外行”,到著名的剧作家、词作家,一切成就都源于阎肃的勤奋积累。“年轻时,唐诗宋词我都是一首一首的背,川剧的唱词,我也是一本一本背下来的”,阎肃得意地说起,《雾里看花》这首歌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川剧,“‘慧眼’这个词就是我从川剧里面‘偷’来的,如果不是‘痴迷’川剧,我肯定写不 出来”。
才思敏捷,文如泉涌,阎肃游走在传统诗词与流行文化之间,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曾与阎肃合作过《故乡是北京》《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作品的空政文工团创作室一级作曲家姚明,谈起这位老搭档,钦佩之情溢于言表:阎老的作品绝不拘泥于一种风格,既有“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此类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唱段,也有“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这样朴实无华的大白话一样的句子,“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阎老都占了”。
博闻强记,知古通今,阎肃是众多青年歌手心中当之无愧的“偶像”。青年歌手平安对记者形容,阎肃就是“一座活图书馆”、“一间活曲库”:“无论是民歌还是流行音乐,阎老都能把歌曲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而且讲得很清楚”。
“他身上最突出的还是那股钻劲儿”,说起阎肃身上的优点,老伴李文辉特别有感触,“老阎是把学习当日子过的人,有时看着他每天伏案苦读的样儿,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负重前行的骆驼。”
时尚老头
“我怕我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我老想和时代同步”。
从革命年代走来,编过样板戏的阎肃对流行文化却毫不排斥,还可以说是个“时尚老头”。很多跟阎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爱听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他还喜欢李宇春并自称“老玉米”,他创作的《雾里看花》《北京的桥》也充满了时尚元素。
“我怕我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我老想和时代同步”,阎肃在人民网访谈中还透露,自己会想方设法去“捕捉”网络流行语言,所以,“点赞”、“吐槽”之 类的网络新词会经常从他嘴里“蹦”出来。为了和时代接轨,阎肃还特别喜欢跟年轻人交朋友,“我喜欢和他们交心,一交流,我就能获得很多创作灵感”。
“《江南style》、《小苹果》……阎老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仅跟随潮流,还去探究背后流行的原因。”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舒楠介绍,2008 年,自己创作电视剧《十万人家》的主题曲时遇到瓶颈,阎肃建议他将歌写成“周杰伦式说唱音乐”,结果效果非常神奇,“阎老太超前了”。
一颗童心
“我觉得我的创作之路才刚刚开始,你们不是都叫我们‘80后’吗?”
虽然年逾85岁,但在很多人眼中,阎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
他性格率真的一面,在朋友面前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一次我们见面,我叫了他一声‘阎老’,他马上装作不高兴的样子,对我说,‘谁老啊,你还比我大一岁呢!’”与阎肃有着几十年交情的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回忆说。
和阎肃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女高音歌唱家耿莲凤,把他比作“活宝儿”:“每次阎肃都会给大家讲笑话抖包袱,只要有他在场,气氛肯定很活跃。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想起他,我就忍不住想笑。”
“他特别开朗、幽默,虽然比我年长几岁,但常常会像小孩子一样,心里从来没有愁事儿似的”,提起老友阎肃,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14 年的12月,“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还一起去参加央视跨年晚会,坐同一张桌子,谈笑风生,一会儿猜谜,一会儿演节目,阎老可开心了。他说段子给我听,我还没笑,他自己就哈哈大笑起来。我特别想念他。”
作为阎肃的老搭档,中央电视台春晚第一代导演黄一鹤向记者感叹,“我俩在一起创作时,遇到分歧,就会争起来,像小孩子一样。但话又说回来,一个艺术家没有那份率真、那份童心,没有追求真理的天真质朴的感情,就很难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只有像孩子那样执拗较真、坚持真理、真诚对待艺术,才能创作出好作 品。”
阎肃做客人民网时,记者曾问到,“您最满意的一部作品是什么?”阎肃乐呵呵地回答,“我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部作品,我觉得我的创作之路才刚刚开始,你们不是都叫我们‘80后’吗?”
——“争取活到100岁,我再写红歌15年!”
“阎肃爷爷,希望您早日康复,我和奶奶还想在电视上看到您呢!”小龙在微博上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期盼和祝福。阎老,小龙的心声,您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