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方有富指出自己签名的位置。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中新网普洱5月24日电 (记者 保旭 史广林)5月的宁洱县,满城的凤凰花犹如凤凰涅槃,鲜艳如火。87岁的方有富站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前,不停地念叨着,“没有民族团结,哪有现在的好日子。”这块“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时间回到新中国成立时,普洱境内居住着哈尼、拉祜、傣、佤、瑶、基诺、布朗等2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差异很大,相互仇杀。同时,外在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逃到境外的残匪不断入境扰乱,局势十分复杂。
1950年9月,43名各个民族中的头人和工作人员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观礼,并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0年12月26日,各族代表回到普洱(现今宁洱)。第二天,大家便迫不及待召开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商议民族团结的大事。48名代表出席,20岁的方有富作为哈尼族代表参会。
佤族头人拉勐建议大家结盟,团结起来,跟着党走搞发展。
回忆当天的情景,方有富历历在目。“当时,还是有很多人摇摆不定。民族相互还有隔阂,哈尼族和傣族都不通婚的,哪个小伙儿要娶傣族姑娘,得被傣族砍一刀,不流血才能娶。”
大家建议剽牛看卦,如果血口朝天就喝咒水誓盟。
剽牛仪式吸引了上万名各族民众前来观看。转盘枪和轻机枪鸣响后,拉勐崭新的红布包头,手执雪亮的铁镖,用力向水牛剽去。
说到激动之处,方有富比划着当年剽牛的动作。“牛倒左方,剽口朝上,是吉卦。牛头朝南,牛尾朝北,更是吉利。拉勐高兴得在地上打滚!”
接下来,48名代表盟誓并喝了用凉开水、鸡血、酒兑成的咒水,然后大家签名,不会汉字的写傣文、拉祜拼音。
方有富指着碑上的签名说,“有些是亲信代签,像哈尼族代表白里顺(音)签下的是他弟弟白开福的名字。”
就这样,“民族团结誓词碑”树立起来。“当年参加立誓的人,没有一个人背叛自己的誓言。”方有富道。
立碑后,方有富参军了。戍卫边防13载,已是排长的他申请退伍回家,“一方面是家里没劳力,还有个想法就是回去建设农村。”
方有富将在部队学到的技术应用到了生活里,带领村民盖瓦房,搞水电站用上了电灯。
如今,方有富的大儿子在家种茶,一年收入过十万,住上了小洋楼。老幺在城里做二手车生意。当年参加盟誓签字还健在的人除了方有富,还有李万学和萧子生两人,方有富时不时就会给萧子生打电话,回忆回忆当年盟誓的情景,更多的是嘘寒问暖。
“不敢想象,如果没有盟誓这会儿说不定还在旧社会。”
“希望年轻人维护好民族团结誓词碑,让它永远屹立。把民族团结的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言毕,方有富缓缓抬起右手,对着誓词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远处,凤凰花开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