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时评 > 人民日报任仲平:让历史照亮人类的明天

人民日报任仲平:让历史照亮人类的明天

2014年09月03日 04:10: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访问量:455


人民日报任仲平:让历史照亮人类的明天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一)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1945年9月2日,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军记者朱启平目睹了这一幕。签字完毕,一看表,时间正是9点18分

从“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到9月2日的胜利时刻,战败者乘船远去的“落日”余晖中,英勇悲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9月3日,四万万中国人民举国同庆,庆祝属于自己的胜利。

有人说,短暂的20世纪也是“战争的世纪”。在这个充满苦难的百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欧、亚、非三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4年烽火,吞噬了上千万人 的生命。时隔21年,伤口还未愈合,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波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人口4/5被卷入,1.9亿人因战火而伤亡。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这句源自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台词,成了描述二战气息的经典语言。那场给人类带来浩劫的战争已永远地成为了历史,但灼热的历史依旧在燃烧,战争的阴霾从未在这个星球上彻底散去。

近70年来,世界一直处于漫长的“战后时期”:战争的土壤没有被彻底清除,挑战公理正义的右翼势力正在复活;改善全球治理的努力虽在加大,多边协商机制依然脆弱。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一直与捍卫用几千万人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息息相关。

雨果曾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站在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回望,为什么一战的惨痛教训未能避免二战的发生?怎样杜绝20世纪人类浩劫的重演?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如何进入理解和互信的良性循环,找到和平与发展的光明之路?

(二)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

西方有个流行的比喻: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上半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下半场,中间二十多年是“幕间休息”。

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成为一战后国际体系的重要基础。整个会议被英、法、美三国把持,它们与日本等国瓜分了同盟国集团此前的势力范围。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利益,则沦为牺牲品。

以分赃为目的的“和会”与“和约”,注定无法彻底清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实现真正持久的和平,却为德、日法西斯后来发动二战埋下祸根。没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没有民主化的国际制度,弱国、小国和穷国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强权政治的横行只会进一步刺激侵略的贪欲。

历史证明,在炮火难以撼动的旧国际体系下,一场更为可怕的战争已经播下种子。法国元帅福煦在《凡尔赛和约》签字后 说:“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列宁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一战结束后 20年,武装人员比1913年差不多翻了一番;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和种族仇恨仍旧根深蒂固。

二战爆发前,从来不坐飞机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专门坐飞机去德国与希特勒签订协定,然后在世人面前举起记录《慕尼黑协定》的那几张白纸,高声宣布说他与法国 总理达拉第“为世界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结果不到一年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以空前残酷的方式,给人们带来无比沉重的启示。

(三)法西斯主义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诗人保罗·策兰在名作《死亡赋格》中描述犹太人被迫一边奏舞曲一边掘墓的场景,成为烙在人类历史上再也无法抹去的创痕;纳粹德国用种种残酷手段,造成了欧洲几千万人死亡,集中营里的暴行让哲学家阿多诺感叹“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而在东方大地上,日本侵略者肆意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掳掠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 发指的罪行。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 亿美元。

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专制的人类命运大决战。从法国的诺曼底海滩到太平洋上的中途岛,从苏联的库 尔斯克到美国的珍珠港,从埃及的阿拉曼到中国的台儿庄,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刻,世界人民能如此紧密地团结在反法西斯的大旗下,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 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彻底改变了世界的走向,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关键一步。

这关键的一步,是人类文明价值的彰显。反映二战的纪录片《夜与雾》,以令人震撼的镜头体现对战争的反思:人类不应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经过两次战火的洗礼,更多人意识到,狭隘和极端只会将人类拖入灾难。从二战开始,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基本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这关键的一步,是世界进步力量的兴起。自1840年被坚船利炮叩开大门,中国几乎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更至山河破碎、神州陆沉。抗日战争的胜利,才让拿破 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了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古老中国的命运,折射的是战争胜利对旧时代列强争霸 国际体系的强烈冲击,展现的是亚非拉各国谋求民族解放、独立发展的广阔道路,彰显的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塑造人类共同未来的巨大能量。

人类历史潜流深沉,关键的转折却往往只有几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纪念的胜利,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永远值得纪念的胜利。

(四)八年抗战八年泪,一寸山河一寸血。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一首《松花江上》,满是山河沦陷的痛楚,更饱含亿万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正如毛泽东在二战尚未全面爆发前的判断:“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持续时 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中国战场歼敌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 法西斯战争。

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表示,美国“忘不了中国人民在7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苏联著名将领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中感慨:“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

没有谁能否认,如果没有中国的浴血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将是另一种写法。在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赴国难,中国的命运与亚洲的命运,与世界和平的希望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而这一次战争,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以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展现中国抗战的荷兰导演伊文思曾说,“我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抗战爆发后,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 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从气贯长虹的平型关大捷到浩气凛然的台儿庄会战,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 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在卢沟桥畔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时,习近平总书记如此评价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此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 们,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让这段不屈抗争的历史,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五)英勇悲壮的抗日战争,凝聚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崇尚和平的宽阔胸怀。

一年前,一部题为《对照记:犹在镜中》的纪录片,让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犹太摄影师沈石蒂在上海的传奇故事呈现在世人面前。二战期间,上海接纳了近3万名欧洲犹太难民,中国人民的仁爱与善意给予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战后,国民政府曾用中国军舰,把200多万滞留在华的日本俘侨送回日本。中国人民还收留了2800多名被遗弃在中国的日本孩子,在自己缺衣少食的艰难岁月 里,给了他们最温暖的佑护。1978年,48岁的战后遗孤铃木则子回到日本后说:“遗留孤儿和遗留妇女不应该忘记拥有两个祖国的骄傲。”

能够理智地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与日本人民分开,正确看待一个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对许许多多经受过战争戕害的普通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正因为不容易,才更加清晰地展现出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更加真实地呈现了中国人民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1944年9月,美国敦巴顿橡树园里,各国代表规划战后世界。一位美国代表认为,“为了世界其余部分流过鲜血的四个大国”,有权奠定未来国际组织的基础。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联合国的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二战后,中国加入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300多个国际多边条约,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倡 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主张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到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从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的新安全观,到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6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努力“更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这是一个度尽劫波的国家对世界的承诺和贡献。

(六) “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二战后近70年来,整个世界都在努力避免一次新的世界大战。但一些国家却总是想给战争的记忆贴上封条,突破战后的各种国际规则和制度,在隐瞒、遗忘与歪曲中,重新走上历史的老路。

今天的和平,不是在一片空地上构建的大厦,而是在战后秩序这个基本框架中建设起来的。离开这一框架,突破这一框架,得来的不会是和平而只能是战争危险。确 保二战以来国际秩序的成果,是亚洲和平和世界和平的基础,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一砖一瓦都动摇不得。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为基础, 才谈得上遏制并清除法西斯主义思潮的生存土壤。

然而,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屡屡制造事端,引来国际社会强烈不满。所谓“钓鱼岛国有化”,挑战的是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础;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美化的是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侵略历史;妄图修改和平宪法、强行解禁集体自卫权,威胁的是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二战结束已近70年,这些闹剧仍不断在日本上演,充分表明,日本建立的所谓和平体制并没有对军国主义的复活形成有效的遏制。现在,安倍政府又要借修改宪法来实现重新武装,日本不仅要做政治大国,还要做军事大国,怎能让爱好和平的亚洲和世界人民放心?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构建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础。根据这两个文件,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作为“日本所窃 取于中国之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因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不仅是岛屿的归属问题,更关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还要不要捍卫,二战后的国际秩 序还要不要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还要不要遵守?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国在这些问题上与日本较量,坚持要求归还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 土,为的就是要确保战后秩序,不给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任何可乘之机。

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危险倾向已经有所警觉。美国《时代》周刊指出,日本正扩张自己的军事影响,梦想建立一种“新的世界格局”;《华尔街日报》则将安倍称为 “亚洲最危险的人物”;英国前驻日大使休·科塔齐更是撰文警告“玩火者很可能引火烧身”。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看到,对日本右翼势力的纵容和绥靖只会放虎归 山、贻害无穷。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其回忆录中谈道:1945年日本战败后,昨天还很残暴的日本军人整齐列队,将新加坡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此“敏捷”的转身,使他 “心里泛起一阵寒意”。和平,在日本就好像双脚踏在一块浮冰之上,虽然一夜间换了站姿,但对于脚下一直在融化的基础,这么多年却始终视而不见。二战后,日 本能否走和平道路,能否取信于亚洲人民,最重要的一个“量度”,就是日本能否自觉接受战后国际法规和国际秩序,遵守战后和平宪法。日本政府应充分意识到, 只有清醒地面对历史,深刻反省战争的罪行,并且采取实际行动清除军国主义思潮,才能重新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

69年前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在伴着电波杂音播出的《终战诏书》中,并未出现“投降”的字眼。直到今天,日本政府和媒体仍将“8·15”称为“终战日”,而非“战败日”和悔罪的日子。究其实质,军国主义是政治的,更是思想的、文化的以及社会心理的。战后的日本没有完成清理的任务,这是亚洲的真正危险所在

(七)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曾说,“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回望历史,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个百年。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又飞速跨进信息社会;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进化”,在这个短短的百年里完成了,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领域,人类文明都达到了空前的辉煌顶点。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与杀戮之中,文明的灯火一度被战争风暴吹得七零八落。音乐家梅纽因沉痛地说:“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20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

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让人类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找到持久和平之道。国际社会开始尝试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和平,通过用国际秩序与规则的约束来限制战争的冲动,通过合作共赢的制度设计来制约战争。

近70年间,尽管局部地区的战争不断,但多元世界正逐步形成,时代的不同使得选择和平发展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全球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国家政治之间的激烈 博弈,冷战思维、极端民族主义与极端宗教思想造成的冲突、摩擦仍持续不断,在一些地区仍有升级的可能。怎样才能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找到一种新理念,不断为 和平注入正能量?

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了“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国政府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国与国关系的新认识,也表达了中国 政府和人民同世界并肩前行、携手共进的坚强信念。中国梦与非洲梦、亚洲梦、美洲梦息息相通,中国是全球化的获益者,更是推动者。

邓小平在三十年前就说过,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的话,现在这个力量还小。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随着更多发展中国家走上国际政治舞台,人们相信,国际社会将确立一个更加广泛地体现共同利益的原则,引导人类走向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八)20世纪,1.87亿人在140次战争中丧生,超过以前所有在战争中死亡的人数总和。同样也是在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上的伟大进步,也远远超越以往数千年的成就。

历史不应是记忆的负担,而应是理智的启迪。今天的人类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光明每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清除军国主义泛滥的根源,人类能够拥有改变战争与和平“交替循环”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条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而哲学家康德在其《论永久和平》中说,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因为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他选。

我们正处于这样的历史关头,需要以一代人富有远见的洞察,为整个人类赢得未来。

“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未来是我们塑造的。”

谨以此文献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以及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献给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浴血奋战的志士,以及所有为人类和平与解放事业奋斗的人们。

他们的英名不朽,和平的光芒永在。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3日 01 版)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