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的人往往会听到这样一句名言“书画同源”。比如北宋的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人之学画,无异学书。”鲁迅先生也说“写字就是画画”。那么,“书画同源”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本义是什么?我们这里就来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为什么说“书画同源”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画画。
南齐的谢赫曾经说过画画的“六法论”:“画有六法:……六法何者?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六法”为:”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日本空海和尚在中国学习书法时曾说“余在中国时颇习骨法……”他所说到的“骨法”与谢赫“六法论”中的提到的“骨法用笔”相似。顾恺之画论中也提到过骨法用笔。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非常推崇书法中的骨力,她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之所以说“书法同源”,其原因应该是因为书法和绘画的笔法是相似的。关于书法与绘画笔法相似的特点,古人多有论述。
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 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记载:“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通,隔行不断,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中的论述,也相当精彩:“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此亦非难,近取诸书法,正与此类也……故世之人多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这里讲到的画画须知笔墨如何控制,此可学书法用笔之腕部动作,以使线条书写流畅。
元代杨维桢说:”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图绘宝鉴序》)
明代李日华说:“余尝泛论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图绘宝鉴序》)
清代邹一桂说:“用笔则悬什、垂露、铁镰、浮鹅、蚕头、鼠尾,诸法隐隐有合。”(《小山画谱》)
所以,说书法的笔法与中国画的笔法确有相通之处。正因如此古代书法家大多也擅长于绘画。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从绘画的角度来讨论书法,两者互相补充印证应该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笔法的方法。
编辑:朋天岳
责任编辑:文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