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正能量网 | 村民79载守护新四军烈士墓,烈士家人设立奖学助学金回报乡亲

中国正能量网 | 村民79载守护新四军烈士墓,烈士家人设立奖学助学金回报乡亲

2024年04月18日 22:00:30 来源:中国正能量网综合报道 访问量:749

抗日英雄郑大方

王业沁

2024-04-18

2024年3月28日,沥沥细雨后的广德新杭镇天空放晴,蓝天白云下,路东杭村大捷纪念馆,屋面场地干干净净,室内展品,整齐有序摆放着80周年前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缴获的日军“九二步兵炮(复制,实物在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和其他战利品,会议室的座位席卡已经放好,广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将要在这里开展“纪念杭村大捷暨郑大方等烈士牺牲80周年座谈会”,特邀了郑大方烈士二弟今年已97岁高龄的郑国芳老大爷亲临参加。

会前,广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一行30余人,拜谒了杭村战斗牺牲的郑大方烈士和牛头山反顽战斗牺牲的严成志烈士,并敬献了花圈。在参观纪念馆之后的座谈会上,郑大方烈士的二弟,9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郑国芳向广德新研会的全体会员,详细介绍了他们家兄弟姊妹7人,相继从上海一个资本家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光辉历程。

郑老虽然耄耋寿年,但精神矍铄,逻辑严谨,条理清楚,娓娓道来,80年前激烈战斗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

1944年3月29日 上午9点,广德门口塘流洞桥据点的日军南浦旅团小林中队百余人和伪军一个大队300余人,带着由几匹战马牵引的一门崭新的“九二步兵炮”,经千口、寒冬岭、水东卡,窜至广德杭村一带扫荡。新四军侦查员发现后,立即报告驻在浙江长兴温塘的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四十八团团长刘别生和政委吴嘉民。刘团长立即将此情况电话报告给旅长王必成。十六旅决定利用有利地形打个伏击战,命令四十八团立即出击,于是刘团长当机立断展开部署,命令在杭村附近山里的一营营长曾旦生和教导员江淦衡迅速率部占领杭村东南的木鱼山高地,预备从侧翼打击敌人。命令三营营长徐超和教导员郑大芳迅速率部猛插占领杭村西南的慈姑山高地,届时从正面攻击,同时截断敌人的退路。命令二营营长黄祖煌和教导员杨焕章带领部队去杭村东北的广宜大路西侧设伏,防止敌人北逃,并负责堵截溧阳、宜兴两个方向的可援之敌。

大战在即,当地群众在抗日政府的组织下,紧急动员起来了,纷纷地烧水做饭,组建起一百多人的担架队,积极做好战后救护服务准备工作。很快从参战的指战员到群众,从战时到战后,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着敌人钻进伏击圈了。

驻扎在长兴仰峰岕的王必成旅长和驻扎在四十八团温塘的刘别生团长、吴嘉民政委都匆忙的赶到广德杭村,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下午一时许,在三营的指战员们刚刚跑步赶到慈姑山高地时,数百日伪军正沿着慈姑山下的大路,稀稀拉拉的往南走。走在前面的那些不知道羞耻的伪军,枪上还挂着抢来的鸡鸭财物。几个日军头目骑着高头大马,旁若无人的耀武扬威。此时,三营营长徐超率领九连静静的埋伏在慈姑山的树林里。教导员郑大芳率七连埋伏在山沟里。一营指导员们也占领了木鱼山高地。当大部分敌人走进我军的埋伏圈,只听徐超营长一声令下“打!”顿时,步枪、机枪一起开火,打得日伪军哇哇乱叫。同时,教导员郑大芳率七连沿山沟正面向敌人展开冲杀。日军军官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慌慌张张跳下马来,组织反抗,企图抢占山头,但被我军击退。

战斗正在激烈进行之时,四十八团副团长饶惠潭带领机炮连的小炮排的战士和两门迫击炮、六发炮弹从长兴温塘也赶来参战了。日伪军被打的节节败退,四处逃窜。这时,在三营阵地督战的旅长王必成正在用望远镜观察敌人。突然,他把望远镜递给小炮排排长戴文辉,说“你来看看。”戴文辉接过望远镜一看,激动地大叫“大炮,大炮!”王旅长兴奋斩钉截铁地说:“我叫你来,就是要用小炮打他们的大炮。只准你打三发炮弹,有把握吗?”原来缴获的小炮没有瞄准器,打炮弹完全凭经验和目测定位。戴文辉听到王旅长的问话,充满信心的点点头,立即娴熟地操作迫击炮,一面瞄准一面回答说:“有把握!”随着王旅长的一声令下,戴文辉第一发炮弹立即落在敌人“九二步兵炮”的附近爆炸,紧接着又打出第二发炮弹,就直接落在敌人拉炮的几匹大洋马中间。王旅长连喊“打得好!打得好!”原来鬼子的大炮是用两匹洋马拉的,还有几匹马驮着炮弹。这发炮弹虽然没有打中敌人的大炮,却把旁边的几匹战马击中了,有的被打死,有的受惊后狂蹦乱跳。敌人受到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也如受惊的马一样慌了手脚,乱作一团,似没头的苍蝇,四处奔跑。

王旅长密切观察敌情,看到是组织进攻的时候了,说时迟,那时快!当即命令部队全力冲锋。瞬间,嘹亮的冲锋号声、猛烈的枪炮声和战士的喊杀声震天动地。我军乘势从两边的山上冲杀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敌人。三营营长徐超率领九连从慈姑山高地往下压,教导员郑大芳率领七连像一把尖刀,沿山沟刺向敌人。团长刘别生也指挥一营从木鱼山高地冲杀下来,配合三营夹击敌人。敌人被冲的七零八落,几乎全部压到路西村东的麦田里。那门“九二步兵炮”早已陷在田埂小路的沟边,动弹不得。教导员郑大芳带着一个排的战士冲在最前面,他挥着驳壳枪高呼“为人民立功,冲啊!”,连续击毙数名敌人后,冲入敌阵,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惊恐万状的日伪军被打得人仰马翻,死伤狼藉,有的脱靴逃跑,有的弃枪乱窜。连他们的命根子“九二步兵炮”也顾不上了,慌慌张张的向门口塘方向逃命去了,但是郑大方却身中数枪,牺牲在战场。

战斗歼灭日伪军一百余人,其中日寇七十多人,俘虏三人,缴获了敌人的战马和大量的枪支弹药,特别是那门直射威力大的日式九二步兵炮和三发炮弹也落在我们手中,成了当时江南敌后轰动一时的战利品。

清理战场后,周保玉(广德下寺人,1926年8月出生,1943年参加新四军,时任十六旅特务营二连二班侦察员,1945年入党,1949年至1961年后在24军70师历任排长、营长;1966年3月转业回地方工作,1978年12月在广德县任民政局副局长,1981年8月离休,2006年7月逝世)与战友在横岗当地老百姓家借用了最好的棺材掩埋了郑大方和牺牲了的战友。不想这一埋就是整整45周年。

我们来看看郑大方家庭的基本情况:

这是郑老在介绍他家的情况

父亲,郑家栋,圣约翰大学肄业,从事会计工作,解放后在上海第二商业局医药采购供应站财务部任财务经理;

母亲,曾英,曾任淮南抗日根据地半塔小学教员,解放后,担任居委会主任,曾荣获上海市、区烈军属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烈军属模范称号,两次出席全国烈军属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曾当选上海市静安区人大代表、政协常委;

大弟,郑仲芳,初中时同郑大方一起参加救亡活动,1939年17岁在中共地下党员王元化介绍下加入地下党,长期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先后秘密组织工人学生奔赴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解放后,任上海市黄浦区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国际事业部部长;

大妹,郑慈,1941年8月在上海地下党介绍下赴苏北根据地参加新四军,被分配到十六旅野战医院,16岁入党,解放后参加第一届中国妇女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先后荣获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奖章,是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曾担任上海市委工业委员会副书记、纪委书记;

二弟,郑国芳,1941年8月在上海地下党介绍下赴苏北根据地参加新四军,曾任陈丕显机要员、陶勇的侦察兵、胡立教的技术情报侦察员。曾担任南京军区某机要局局长,前后五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二妹,郑仲英,1945年在淮南抗日根据地淮南公学读书,1945年13岁在淮南参加新四军“新安旅行团”,成为新四军文艺战士,解放后成为上海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曾经主演歌剧《江姐》、《白毛女》;

三妹,郑国英,1945年曾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半塔小学读书,1949年7月,年仅15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曾任卢湾区五金交电公司副处级干部;

四妹,郑雪英,1945年曾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半塔小学读书,1949年7月,年仅13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曾任上海市公安局副处级干部。

郑国芳(以下尊称郑老)在走到介绍他家的照片展框时自豪慢慢地对在场的人员说:“上世纪三十年末期四十年代初,在上海滩我父母家庭条件都不错,象我父母这样把7个子女送到革命队伍参加新四军是唯一,没有第二。”

1944年3月29日,郑大方在安徽广德杭村大捷牺牲后,他的两个弟弟和四个妹妹,先后参加了新四军,但是,他们没有忘记哥哥,四处打听,也没有得到可靠的信息,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郑老全家先后回到上海工作。

哥哥的牺牲始终是郑老的牵挂。无论是在部队当兵,还是回到上海,寻找哥哥牺牲的地点从未停过,当年“杭村大捷”的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总有人在地方工作,郑老抱着一线希望于1979年春,辗转来到浙江省长兴县人民武装部了解新四军十六旅1944年战斗生活的情况,军事科的一名科长告诉郑老:“听说安徽广德民政局局有一位领导,参加过杭村大捷战斗,去那里问问,可能找到线索。”郑老知情后马不停蹄地赶到广德民政局。说明来意后,民政局副局长周保玉同志亲自接待了郑老。

周局长一见郑老,45年前与郑大方一起并肩战斗的情景豁然出现在眼前,即刻想起了郑大方烈士,他说:“你长得太像你哥哥了,杭村大捷战斗结束后,清理完战场,横岗村一位纯朴的农民捐献了一口棺材,我与战友把你哥哥的遗体,就地在一棵大树下的石头边埋葬了,之后,日本投降,解放战争开始,新四军北撤,直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

郑老一听,激动的辛酸泪水夺眶而出,45年了,他到过山东、苏北,淮北、江西、 苏南、浙北、福建、安徽的江淮大地,始终没有哥哥牺牲地点的确切信息,今天终于在苏浙皖交界的杭村大捷地广德,有了最终结果。

第二天,周局长带领郑老一行,赶赴新杭公社(当年还未设镇)横岗大队,周局长凭着记忆,找到了当年埋葬郑大方烈士的地点,虽然时隔45年,当年的战场山坳已被森林覆盖,但埋葬英雄的地方,大树依然挺立在山间,大石边的坟墓完好无损,这是横岗村人民对英雄的敬慕几十年保护所致。身为民政局的领导,周局长立即向公社和县委县政府报告了,郑老家人准备把郑大方的坟茔迁回上海,但广德人民,特别是新杭的人民舍不得英雄,郑大方是为了抗日,在我们这片土地牺牲的,就让英雄长眠在牺牲之地,也好让后代铭记先烈,延续红色血脉,以英雄的精神,建设美丽富强的新中国。郑老的父亲郑家栋闻讯后与儿女们商量决定就让郑大方长眠安徽广德新杭。1979年后,在广德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县民政局和新杭公社努力下,以及横岗大队的配合下,郑大方烈士墓在横岗村中落成。

自1980年以来,郑老家人每年都到新杭祭奠烈士。

长眠的烈士,鲜血没有白流,郑老及家人感到十分安慰的是,在新杭这片热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氛围,日渐浓厚:在横岗村的烈士墓地,维修一新,并增建了祭奠场地;在新杭中学广场,修建了郑大方烈士纪念碑;在路东村,村支两委特别规划设计建设了20亩的初心广场,郑大方勇夺日本“九二步兵炮”的铜像炯炯有神地矗立在广场中;在杭村大捷战斗地专项建设了“红色杭村史迹馆”;还有烈士名字的街道“大方路”......这一项项真情实意的举措,感动了烈士的家人,在广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举行的“纪念杭村大捷暨郑大方烈士牺牲80周年座谈会”上,郑老动情地说:“我哥哥在新杭牺牲后,得到地方人民的妥善安置和保护,为了报答关爱烈士的新杭人民,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建设祖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全家从2010年决定筹措资金,在新杭中心小学设立‘郑大方烈士奖学助学基金’,从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先烈的遗志,勿忘国耻,彻底粉碎帝国主义忘我之心。”

新杭中心小学的校长高长征同志说:“当年,设立‘郑大方烈士奖学助学基金’是全省唯一用烈士名字命名的,14年来,已捐出20余万元,在学校20个班级当中,每年评选1名品学兼优的同学,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于资助,同时还表彰1名优秀班主任,至今,该项基金已惠及近500名学子,郑老每年在清明节前来校颁奖。”为此,《中国国防报》在2023年8月3日头版头条以题“你守护烈士墓 我设奖育春苗”报道了郑老的举动。

这是一种精神,寄托哀思,托起梦想,永续红色基因。

插图/作者

作家简介

王业沁,广德市税务局退休干部,爱好写作,喜用文字记录过去的岁月,充实现在的生活,善于调研,曾在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调研文集《科学税收征管之路》, 多年来已在各类报刊,以及网络平台发表诸多作品,现为宣城作协会员、广德作协顾问。



14年不辍,全省首个烈士奖学金惠及450位学子——

以烈士之名 助新苗成长

中宣在线 2024-04-07 


  “这一定是大哥最想看到的场景!”

  清明节前夕,在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已近百岁的新四军老兵郑国芳微微颤抖着双手,将一份份奖学金、助学金,递到孩子们手中。看着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老人眼里透露出欣慰,眼角噙满了泪花。

  老人口中的大哥,是在广德牺牲的新四军烈士郑大芳。

  今年,是郑大芳烈士牺牲80周年,也是郑国芳以烈士之名设奖育苗的第14个年头。

  14年来,这个全省首个烈士奖学助学金,已帮助了450名学子,让“红色基因”种子深深种进青少年心田。

05.jpg

郑国芳老人(右三)和学生们一起祭拜郑大芳烈士。


  以烈士之名设奖育苗

  “正是有无数个像郑大芳这样的英雄,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社会建设家乡……”在第十四届郑大芳奖学助学金颁发现场,一年级新生严陈旭正用稚嫩的童声诉说着对英雄的敬意。他也是郑大芳奖学助学金第450个受助者。

  此次大会共奖励优秀学生14人,先进教师1人,资助困难学生24人,发放奖学助学金2万多元。

  “设立这个奖学助学金的初衷,是为了感谢当地百姓对大哥的‘照顾’。”在郑国芳的讲述下,一段绵延80载的鱼水情深佳话重现眼前。

  1944年,作为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四十八团三营教导员,郑大芳率队与日军在广德激战,壮烈牺牲。当地一位村民主动捐出棺材,将郑大芳就地安葬。

  1979年,在苦苦找寻了30多年后,郑家人终于在广德县(现广德市)新杭镇横岗村,寻到了郑大芳的墓地。令他们意外的是,尽管已牺牲多年,郑大芳的墓地却一直保存完好。

  多年来,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多次对郑大芳烈士墓进行了修缮,村民还自发地进行巡墓、守墓。当地还以郑大芳烈士的曾用名修建了“大方路”,开设了“大方”商店,公园广场里随处可见有关郑大芳烈士的展览讲解。

  这份对烈士的尊崇,让郑家人难以忘怀,一直记挂着回报这份深情厚谊。

  在郑大芳烈士墓必经之地附近,曾有一所村小。郑国芳每年前来祭扫时,都能看到孩子们上学的身影。一次偶然间,郑国芳听说有些孩子因家境贫困,不能坚持上学,只能早早外出打工。他因此萌生了一个念头:以大哥的名义设立奖学助学金,帮助、鼓励这些孩子重返校园,培养出有本领、有志向的年轻一代,建设家乡、报效祖国。“这肯定也是大哥所希望看到的。”

  2010年11月6日,郑国芳带着整个家族筹得的15万元,在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捐资设立了全省首个烈士奖学助学金,并通过基金会的方式运作着。

  “每一笔奖学助学金都发给了真正需要的孩子们。”新杭镇中心小学校长高长征告诉记者,学校每年会将优秀学生的成绩单、贫困学子的证明信息记录在档,然后再交由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基金会审查。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郑老及其家人都会从上海赶来,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表彰优秀教师并资助家庭困难学生。

  14年来,郑大芳奖学助学金惠及了450名学子,捐款金额20多万元。

  以烈士之魂  赓续红色血脉

  英雄不朽,守护不息。

  “先人已逝,精神犹在。让我们追寻他们的足迹;感受他们执著的信仰;学习他们追求真理、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奋勇向前、不畏艰险、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在郑大芳烈士墓前,新杭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有序上前追思、献花,用一句句肺腑之言表达着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

  “这是一笔丰厚的红色文化,用烈士精神托起孩子们的爱国梦,教会他们铭记历史,让红色基因生根发芽。”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慎终追远的日子,一批又一批学生、党员、干部会来到郑大芳烈士墓,赤诚初心在回首中铭记,英烈精神在缅怀中赓续相传。

  “孩子们都很好,大哥如果知道一定也会很高兴。”郑国芳老人欣慰地说道,14年来,郑大芳奖学助学金真正发挥出了作用,引领着年轻一代成长成才。

  14年来,每届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获得者都不负众望,顺利考入广德市重点中学。第一届奖学助学金获得者都已顺利从大学毕业,部分学生已步入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部分学生仍在高校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英雄已逝,但英烈精神永远流淌在后来者的血液里。

  “传承英烈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热血拼搏的奋斗精神。”作为第一届郑大芳奖学助学金的获得者,“00”后段昱恒毕业后从一名英烈讲解员,再到如今的乡村工作者。她说,无论身在哪个岗位,英烈精神都鼓舞着自己接续奋斗,谱写出奋发向上的青春华章。

  英雄,虽逝而不朽,逾远而弥存。英烈精神滋养着这一方土地,青年家国情怀在此生生不息。(全媒体记者 余健 徐文宣 汪鸣 文/图)


广德市开展纪念“杭村大捷”暨
郑大芳等烈士牺牲80周年系列活动
安徽新闻网 2024-04-03 

近日,广德市新四军研究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新杭镇党委政府联合举办纪念“杭村大捷”暨郑大芳等烈士牺牲80周年活动。活动邀请郑大芳烈士亲属郑国芳、新四军后代周慧及新四军研究会全体个人会员参加。

八十年前,在广德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新四军战士英勇打击日寇,创造了广德党史的辉煌篇章——杭村大捷。战役中缴获日军九二步兵炮一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振奋了皖南人民的抗日斗志。如今,八十年前的峥嵘岁月已然流去,但先烈们忠贞报国、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永远值得纪念和传承。

与会人员参观了初心广场郑大芳雕塑及杭村史迹馆,并到郑大芳烈士墓、严成志烈士墓前进行祭扫。全体人员观看《杭村大捷专题片》,重温当年烽火岁月,就如何继承发扬烈士精神开展座谈。

新四军十六旅老战士后代周慧女士在发言中表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祖国不会忘记他们,后辈们也不会忘记。严成志烈士是父亲的战友,就是她的亲人。她会秉承父亲遗愿,将为严成志烈士祭扫这一工作,一代代传承下去。

今年9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郑大芳烈士胞弟郑国芳作深情发言。郑老表示,广德人民对郑大芳烈士感情深厚,在烈士墓建设、维护、烈士精神弘扬方面做了很多事情。为回馈这份深情,2010年,郑氏家族在新杭镇中心小学,以烈士之名,设立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14年来已资助400多名学子。希望所有人能继续将好的作风传承下去,发扬革命传统,讲好英烈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广德市新研会会长钟群表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四军精神。该会将继续做好红色文化的守护者,加大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力度;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提高红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汪瑶)


广德市: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
中安在线 2024.4.1

  3月29日上午,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举行第十四届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颁发大会,让爱心在希望中绽放,让希望在教育中成长。此次大会共奖励优秀学生14人,先进教师1人,资助困难学生24人,发放奖学助学金2.51万元。

图片 1.png

 郑大芳,1921年3月21日出生于上海,兄弟姐妹七人,他是长兄。1939年,年仅18岁的郑大芳告别亲人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立下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志向,改名“郑大方”。1944年3月在广德杭村战斗中,郑大芳挥起驳壳枪,高呼“为人民立功,冲啊!”率一个排冲在最前面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奋勇杀敌,取得杭村战斗的胜利,歼敌100余人,缴获一门日式九二步兵炮和三发炮弹,可他却因胸部中弹,被抬到横岗云门寺后方医院救治,由于伤势过重,壮烈牺牲,长眠于广德横岗村绿水青山之间,年仅23岁。

  14年前,为了回报广德人对在广德牺牲烈士郑大芳的深情厚谊,远在上海的郑大芳弟弟郑国芳及其家人,在广德设立了我省首个以烈士姓名命名的奖学助学基金。岁月更迭14载,基金会奖励、资助了400多名学子,也让这段绵延80载的鱼水深情历久弥新,愈发浓郁。

图片 2.png

  “今年是郑大芳烈士牺牲80周年,这是一笔丰厚的红色文化,用烈士精神托起孩子们的爱国梦,教会他们铭记历史,让红色基因生根发芽。”新杭镇中心小学校长高长征告诉记者,学校内设有爱国主义教育室,同时将“郑大芳”烈士墓、初心广场、“郑大芳”纪念馆作为校外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开展纪念教育活动。

图片 3.png

  据了解,新杭镇中心小学地处抗战旧址,久沐红色文化,学校紧紧依托"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这一品牌,立足弘扬铁军精神为核心理念,走出了一条红色教育之路。在课程设计、思想教育、体育劳动、实践活动等方面,将铁军精神融入其中,使红色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近年来,学校相继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室、革命先烈文化长廊、铁军文化墙等方位、全时段呈现铁军文化传承。新生入校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校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室、学习了解郑大芳等革命事迹。每年的清明时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郑大芳烈士墓扫墓,听革命先辈的故事。该校还会组织学生参与铁军主题系列社会实践,进一步磨炼他们的意志。(喻学超 汪成俊)


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横岗村村民79载守护新四军烈士墓,
烈士家人设立奖学助学金回报乡亲——
你守护烈士墓 我设奖育春苗
■余  健 孙丽莉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2023-08-03
郑大芳烈士的胞弟、新四军老兵郑国芳。

“感谢爷爷的关心帮助,我一定继承先烈遗志,好好学习……”“八一”前夕,一封手写的感谢信从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寄往上海。

写信者是新杭镇中心小学学生沈星辰,她刚刚获得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她感谢的对象,是这一奖学助学金的设立者——郑大芳烈士的四弟、95岁的新四军老兵郑国芳。13年前,为了回报广德人民对在当地牺牲烈士郑大芳的深情厚谊,郑国芳及其家人在广德设立了以烈士姓名命名的奖学助学金。13年来,已资助400多名学子。近日,笔者来到广德,探寻这段绵延近80载的鱼水深情故事。

寻  亲

“我的大哥是在广德牺牲的。为了找到他,我们全家找了30多年。”提起长兄,郑国芳难掩激动。

1939年,18岁的郑大芳告别上海的亲人,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立下“好男儿报国志在四方”的志向,改名为“郑大方”。在他的影响下,6个弟弟妹妹先后走上革命道路,一家人天各一方。

1945年,郑国芳意外得知大哥已牺牲的消息,但是怎么牺牲的,葬在哪里,没有确切信息。新中国成立后,全家人一直四处打听。让郑大芳魂归故里,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1979年,在郑大芳一位老战友的帮助下,郑国芳终于在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现为广德市)新杭镇横岗村,找到了大哥的墓地。令一家人意外的是,虽已牺牲多年,葬在深山之中,但郑大芳的墓地保存完好。

当地百姓告诉郑国芳,那是1944年3月,新四军6师16旅48团在杭村(现新杭镇)伏击日伪军,取得歼敌数十人、缴获日式九二步兵炮等大量枪支弹药的战绩。然而撤退时,三营教导员郑大芳不幸被冷枪打中,壮烈牺牲。“他是为了百姓牺牲的,就是我们的亲人!”当地一位老人捐出棺材,将郑大芳就地安葬。此后多年,当地群众一直自发祭扫和守护烈士墓。

郑家人曾打算将郑大芳的坟茔迁回上海。然而,消息传出后,横岗村村民都赶来劝阻。“烈士是我们的恩人,也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舍不得他离开”“郑教导员是为了保卫这片土地牺牲的,就让他‘留’在这里,也让后代铭记先烈的付出”……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情感真挚。这份坚持打动了郑大芳的父亲郑家栋,老人嘱咐儿女们:“你们的大哥不孤单,当地百姓把他当成亲人。他对那片土地也有感情,就让他长眠那里吧!”
新杭镇中心小学学生在郑大芳烈士铜像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设  奖

时光荏苒,这份对烈士的尊崇始终如一。

郑国芳说,每年他都会和家人来广德扫墓。无论何时来,郑大芳烈士墓碑前都是一尘不染,鲜花簇拥。当地还以郑大芳烈士的曾用名修建了“大方路”,开设了“大方”商店,公园广场里随处可见有关郑大芳等英烈事迹的展陈。

“我们一直想着能为老区人民做点什么,回报他们对大哥的这片深情。”郑国芳告诉笔者,在郑大芳烈士墓附近有一所小学。13年前,听说学校依然有个别孩子因贫辍学,郑国芳一家人决定,捐资设立以郑大芳烈士名字命名的奖学助学金,助力老区乡村教育。

2010年,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第一次颁发。之后的每一年,郑大芳烈士的亲属们都会从上海赶来,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表彰优秀教师并资助家庭困难学生,为师生作铁军文化和党史教育报告。13年来,已发放奖学助学金20余万元,惠及400多名学子。

“这是一笔丰厚的红色文化财富。革命先辈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流血牺牲,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故事最能教育人打动人。”新杭镇中心小学校长高长征告诉笔者,学校内设有郑大芳烈士事迹陈列室,还将郑大芳烈士墓、郑大芳纪念馆作为校外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

传  承

悠悠岁月,弦歌不绝。这段鱼水情深的佳话仍在续写。

“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的是烈士郑大芳的事迹。一门日式九二步兵炮述说了1944年杭村大捷的丰功伟绩……”暑假,也是学生研学高峰期,在广德市烈士陵园,讲解员段昱恒声情并茂地为研学学生讲述英烈故事。她也是第一届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获得者。

段昱恒告诉笔者,正是郑大芳烈士精神的激励,让她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讲故事的人。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奖学金是400元。我把奖状攥在手心里,激动得满手是汗。”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段昱恒自此特别关注红色历史和英雄事迹。

怀揣着对英雄的敬仰,她成为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一名英烈讲解员。“每一位英雄烈士,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每一次对他们的缅怀,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每一次对他们的致敬,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在段昱恒看来,纪念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精神汲取力量,她要把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如今,修缮一新的郑大芳烈士墓,已经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新杭镇中心的初心广场,也立起一座郑大芳烈士铜像。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学生来到这里,缅怀英烈、感悟初心。目前,广德市有烈士纪念设施168处,英烈的名字不再只是刻在石碑上,而是遍布城市的街巷,融入百姓的生活。

英雄精神滋养一方土地,培塑青年家国情怀。广德青年从军报国热情高涨,去年入伍新兵中大学生比例达73.7%,其中不少人摁下红指印,主动申请到边疆、到海防、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配图由作者提供


幸福广德 2023.6.30


向郑大芳烈士铜像致敬。

  

  “感谢爷爷对广德人民的深情厚谊,对困难学生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一定继承先烈遗志,坚定信念,好好学习……”“七一”前夕,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13岁的小学生沈星辰,将一封手写感谢信,寄往上海。


  沈星辰,是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基金会捐助的第400位学子。她感谢的对象,正是这一基金会的设立者——郑大芳烈士的四弟、现已95岁的新四军老兵郑国芳。


  13年前,为了回报广德人对在广德牺牲烈士郑大芳的深情厚谊,远在上海的郑国芳及其家人,在广德设立了我省首个且唯一以烈士姓名命名的奖学助学基金。


  岁月更迭13载,基金会奖励、资助了400多名学子,也让这段绵延近80载的鱼水深情历久弥新,愈发浓郁。



郑大芳奖学助学金颁发大会。


35
载寻亲路

 “缴炮英雄”长眠广德


  “我的大哥是在广德牺牲的。为了找到‘他’,我们全家苦苦找寻了35年。”提起郑大芳烈士与广德的缘分,郑国芳难掩激动。


  在郑国芳的讲述中,一段以身报国的英雄往事重回眼前。



新四军战士郑大芳戎装照。


  1939年,出生于上海、年仅18岁的郑大芳告别亲人,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立下了“好男儿报国志在四方”的志向,改名为“郑大方”。


  在他的影响下,郑家6个弟妹,都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抗战时期艰苦卓绝,一家人天各一方,生死未卜。1945年,郑国芳意外得知了大哥牺牲的消息。


  “但大哥是怎么牺牲的,牺牲在哪里,埋在哪里,一直没有确切的消息。”郑国芳说,多年来,全家人一直四处打听。让郑大芳魂归故里,是整个家族最大的心愿。


  直到1979年,在郑大芳一位老战友的帮助下,郑国芳终于在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现为广德市)新杭镇横岗村,找到了大哥的墓地。


  令郑家人意外的是,尽管已牺牲多年,葬在深山之中,但郑大芳的墓地却一直守护完好。


  1944年3月,郑大芳作为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四十八团三营教导员,率队与日军激战,缴获日式九二步兵炮一门。在撤退时,郑大芳不幸被冷枪打中胸口,壮烈牺牲。当地一位村民主动捐出棺材,将他就地掩埋。


  青山有幸埋忠骨。郑大芳的英勇事迹在当地家喻户晓,大家更亲切地称他为“缴炮英雄”。


  解放后,当地政府为郑大芳修缮了墓穴,当地老百姓多年来一直自发祭扫和守护烈士墓穴。


  确认了郑大芳的墓地后,郑家人也曾打算迁坟回上海。


  郑国芳清楚地记得,消息传出后,横岗村村民将他们团团围住,动情地说道:“郑大芳烈士是为了保护广德人民才牺牲的,就让烈士‘留’在这儿,我们永远地铭记他。”


  这份发自肺腑的坚持,打动了郑大芳的父亲郑家栋。


  当时已经年过8旬的老人嘱咐儿女们:“你们的大哥不孤独,当地的老百姓对他有感情,都把他当成是自家的亲人。大芳对这里的老百姓也有感情,他的亲人就在这里,就让他长眠在这里!”



祭奠郑大芳烈士。


80
载鱼水情 

以英雄之名设立奖学助学金


  时光荏苒,这份对烈士的尊崇始终如一。


  郑国芳说,每年他都会和家人来广德扫墓。但无论他何时前来,郑大芳烈士墓碑前都是一尘不染,鲜花簇拥。


  “一开始,只是个别村民前来祭扫。后来大家感念郑大芳烈士的牺牲,自发地常常来‘看望’他,渐渐就形成了守墓行为。”广德市新杭镇横岗村党总支副书记孟双告诉记者,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巡墓”小组,定期安排村民、村干部,打扫和维护好郑大芳烈士墓。


  当地还以郑大芳烈士的曾用名修建了“大方路”,开设了“大方”商店,公园广场里随处可见有关郑大芳烈士的展览讲解。


  “我们一直想着能为老区人民做点什么,回报他们对大哥的这片深情。”回想起往返广德数十年里的所见所闻,郑国芳百感交集。


  多年前,在郑大芳烈士墓必经之地附近,有一所村小。郑国芳听说有些孩子因家境贫困,不能坚持上学,只能早早外出打工。郑国芳因此萌生了一个念头:帮助、鼓励这些孩子重返校园,培养出有本领、有志向的年轻一代,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我想这也是大哥最想看到的。”


  2010年11月6日,郑国芳带着整个家族筹得的15万元,在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捐资设立了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基金。


  每年清明节前后,新杭镇中心小学都会举行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颁发大会。郑大芳烈士的亲属们都会从上海赶来,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表彰优秀教师并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再为师生做铁军文化和党史教育报告。


  “这是一笔丰厚的红色文化,用烈士精神托起孩子们的爱国梦,教会他们铭记历史,让红色基因生根发芽。”新杭镇中心小学校长高长征告诉记者,学校内设有“郑大芳烈士”陈列室,同时将“郑大芳”烈士墓、“郑大芳”纪念馆作为校外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


  英雄已离去近80载,但英雄的热血与初心早已深深浸染在这片红色土地。


  “据我们从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了解到,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基金,是我省首个且唯一以烈士姓名命名的奖学助学基金。”宣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储林村告诉记者,通过良好运作,13年来,该项基金已捐款20余万元,惠及400多名广德学子,捐赠图书500余册。


祭奠革命先烈郑大芳。


13
载助学佳话

英烈精神赓续相传


  悠悠岁月,弦歌不绝。这段鱼水情深的佳话仍在续写。


  13年来,每届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获得者都不负众望,顺利考入广德市重点中学。第一届奖学助学金获得者都已顺利从大学毕业,部分学生已步入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部分学生仍在高校继续求学,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的是烈士郑大芳的事迹。一门日式九二步兵炮述说了1944年杭村大捷的丰功伟绩……”在广德市烈士陵园,英烈讲解员段昱恒,正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郑大芳烈士的故事。她是第一届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获得者。


  段昱恒激动地说,正是郑大芳烈士精神的激励,让她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说故事的人。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奖学金是400元。我把奖状攥在手心里,激动得都出了汗。这笔奖学金更是对我刻苦学习的肯定。”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段昱恒从此特别关注红色历史和英雄事迹。


  怀揣着对英雄的敬仰,她成为了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一名英烈讲解员。“每一位英雄烈士,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每一次对他们的缅怀,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每一次对他们的致敬,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在段昱恒看来,纪念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精神汲取力量,而她要把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


  明年是郑大芳烈士牺牲80周年,郑国芳表示,奖学助学基金将进一步规范操作,鼓励优秀学生立志成才,让烈士奖学助学基金更加积极发挥作用。



开展革命先烈祭奠活动。


  英雄,虽逝而不朽,逾远而弥存。


  如今,再次修缮一新的郑大芳烈士墓,已经成为了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在位于新杭镇中心的初心广场上也竖起了一座郑大芳烈士铜像。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学生来到这里,赤诚初心在回首中铭记,英烈精神在缅怀中赓续相传。


  英雄无言,青山为证。英雄不言,青史留痕。不忘的又何止是郑大芳烈士一人,广德市目前共有烈士纪念设施168处,每年慎终追远的日子,各地悼念人群总是络绎不绝。英烈的名字不再只是冰冷石碑上的笔画,而是刻城市的街巷,融入了生活,成了人们心目中最有温度的印记。


来源:宣城发布


全省首创!以烈士之名捐资助学十三载

来源:宣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2023-05-05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结果,我们要感谢他们……”3月29日上午,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举行第十三届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颁发大会,让爱心在希望中绽放,让希望在教育中成长。此次大会共奖励优秀学生15人,先进教师1人,资助困难学生19人,发放奖学助学金1.8万元。

会上,该校副校长致辞,感谢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基金会数十年如一日地对新杭镇中心小学师生的关爱之情,希望获得奖学助学金的老师和同学们用实际行动来不断完善自己,回报社会。获奖教师、学生代表也先后进行发言,表达了自己将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将其化作自强不息、好好学习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实际行动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基金于2010年10月由其弟弟郑国芳牵头在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捐资设立,同年成立郑大方烈士奖学助学管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包括郑大芳烈士亲属、新杭镇政府代表、新杭镇中心小学教师、学生代表等。目前该基金会共募集资金七十余万元,每年用基金利息支付基金会奖学助学支出,实现基金良性循环。奖学助学基金募集对象主要以郑氏家族六兄妹以及他们的后代为主,基金会宗旨是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表彰优秀教师及资助家庭困难学生。



郑大芳,后改名郑大方,1921年3月21日出生于上海,兄弟姐妹七人,他是长兄。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多场战役。1944年3月在广德杭村战斗中,郑大芳挥起驳壳枪,高呼“为人民立功,冲啊!”率一个排冲在最前面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奋勇杀敌,取得杭村战斗的胜利,歼敌100余人,缴获一门日式九二步兵炮和三发炮弹,可他却因胸部中弹,被抬到横岗云门寺后方医院救治,由于伤势过重,壮烈牺牲,长眠于广德横岗村绿水青山之间,年仅23岁。



在郑大芳的影响下,他的六个兄弟姐妹选择走上了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的战场,在最好的青春年华,穿上了荣耀一生的军装,他们是战争年代里的英雄,更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华儿女。随后更是捐资设立了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基金,助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用真情托起了孩子们心中的爱国梦。



十三年来,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基金颁发大会已经连续举办十三届,奖学助学基金支出二十余万元,奖学助学人数达400余人,捐赠图书500余册。目前,该基金会第一届奖学助学金获得者已顺利从大学毕业,部分学生已步入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部分学生仍在高校继续求学,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此后的每届奖学助学金获得者也都不负众望,均顺利考入我市重点中学。

“我是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第一届获得者,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奖学金是400元。当时,我把奖学金攥在手心里,激动得手心都出汗了,我觉得那不仅仅是400元钱,也是对我刻苦学习的肯定。我也永远记得在校期间开展的各项红色教育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英烈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也坚定了我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方向。现在的我在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上班,同时也是一名英烈讲解员,每次说到烈士们面对严刑拷打仍严守秘密、绝不向敌人低头,最终英勇牺牲、为国捐躯的时候,我都感到深深震撼,忍不住哽咽。在退役军人事务局将近一年的工作经历中,在更加贴近一个个英烈故事的过程中,我更加意识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第一届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获得者段昱恒说。

“当我从郑国芳爷爷手中领过奖学金的时候,我开心极了,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烈士郑大芳的亲人,很感激郑大芳烈士的英勇付出,以及郑国芳爷爷对我们学习的鼓励,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第十三届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获得者汪俊哲说。

“希望通过奖学助学活动能让下一代铭记历史,一代一代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并做好这种精神的传承人!”郑大芳烈士的弟弟、郑大芳奖学助学基金会理事长郑国芳说道。

下一步,郑大芳奖学助学基金会将进一步规范操作,审慎用好每一笔资金,表彰优秀教师,为人师表;鼓励优秀学生,立志成才;帮扶困难家庭学生,保障学业,更加持久积极得发挥作用。

革命圣地——横岗村
方志广德 2018.3.20

横岗村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这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为革命奋斗终身的有志之士,吹响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号角。
横岗的山山水水间,到处都留下了前辈和先烈们革命和战斗的足迹。1938年10月,中共广德县委杭村区委第一个党支部在横岗村罗家店成立,1943年12月下旬,许道珍来到罗建国的家乡杭村横岗一带宣传抗日,发动群众,为建立广德县抗日民主政府做准备。12月31日,他邀请了王必成和江渭清到横岗参加了由杭村一带社会各界人士60余人参加的杭村乡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了罗建国为乡长,郑德馨、张裕泰为副乡长。1944年1月1日,在罗建国家不远的水东岕(现横岗村水东卡组),江渭清主持召开了包括16旅、苏皖区党委、苏南行署、广德县委领导和广德县各界代表80余人参加的广德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许道珍当选为民主政府县长。此次会议确定了县政府的工作机构,组建了财经、财税和军事三科。
横岗村是新四军印刷厂和造纸厂所在地。1944年夏天,新四军16旅48团在横岗村云门寺建立印刷厂和造纸厂,生产的纸主要是供应印刷厂,还有一些用于写布告和宣传标语,工人有30余人。印刷厂负责印刷《火线报》《烽火台》《苏南报》等抗日宣传材料。主要是宣传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抗日政策和揭露日伪的暴行以及国民党顽军故意制造摩擦的亲日行为,号召根据地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反顽,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天目山反顽战期间,云门寺还临时作为苏浙军区的后方医院,临时驻扎医疗,救治伤病。
在横岗,还长眠着一位新四军烈士——郑大方(原名郑大芳,到部队后,他改名郑大方,以此彰显好男儿杀日寇志在四方)。1938年,17岁的郑大方投笔从戎,1943年初,他在新四军16旅48团任三营教导员。1944年3月29日,杭村战斗发生,郑大方带领战士们奋勇杀敌,歼灭日伪军100余名,缴获一门日式九二步兵炮和三发炮弹,可他却因胸部中弹,被抬到横岗云门寺后方医院救治,由于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23岁。同时牺牲的还有他的三位战友。战友们把他的遗体埋葬在横岗村中横岗组的一棵大树旁,从此英雄长眠于此,以青山翠竹为伴。
红色基地
郑大方烈士墓前后经过两次修缮,一次是1981年4月由广德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和横岗村板材厂出资重修陵墓,作永久性的纪念。1986年,原新四军16旅政委、中顾委委员江渭清为郑大方烈士题写了“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第二次是2016年横岗村对烈士墓周边扩征100平方米,投资5万元,对郑大方烈士墓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加固翻新了墓碑、修建了墓地护栏,设置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示牌,修建了纪念小广场,进行绿化美化,将这里建成一个内容丰富、环境优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0年11月6日上午,郑大芳烈士的亲属,郑国芳先生代表郑氏家族为新杭镇中心小学捐资14万元,成立了“郑大方烈士奖学助学基金”。同年成立了“郑大方烈士奖学助学管理理事会”,由郑国芳、谢忠良、李光义、彭绪胜、夏学国、高长征、郑玮辰等人组成,其中成员包括郑大方烈士亲属、新杭镇政府代表、新杭中心小学教师、学生代表。每年清明节前后,郑国芳先生都会携家人为中心小学的优秀学生、困难学生、优秀教师进行奖励扶持,其中每年奖扶30名学生,1名优秀教师。随后带领学生代表到郑大方烈士墓开展革命教育活动。在革命战争年代,郑大方、郑国芳等七兄妹都先后入伍并参加了抗日、解放和抗美援朝战争,郑国芳先生表示要通过这种捐赠活动让下一代铭记历史,弘扬英烈们的革命传统精神,并做好这种精神的传承人。

为更好的保护红色革命文化,瞻仰和缅怀革命先烈,宣城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彪明满多次来到横岗村指导郑大方烈士墓扩建、文化墙建设、红色史馆建设工作,带领全市各县新四军研究会领导到横岗村参观指导工作,召开现场座谈会,他强调红色革命文化是村子拥有的无价资源,村委会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保护工作。同年广德县委、县政府和新杭镇党委将郑大方烈士墓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横岗村在各方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红色旅游文化得到质的升华。2017年清明节,郑大方亲属郑国芳先生带领新杭中心小学学生为郑大方烈士扫墓,恰逢长兴县党委党校老师前来扫墓,大家都表示,横岗村的红色文化保护工作做的非常细致认真。郑国芳先生表示,他每年都来扫墓,他看到村庄在建设美丽乡村以来,从村容村貌、居民生活水平、道路硬化亮化等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感谢宣城市新四军研究会和广德县政府、新杭镇政府、横岗村村委会多年来始终坚持不忘革命先烈,高度重视对郑大方烈士墓的维护和照顾。
郑家兄妹七人照片(左图为郑大方,右图左一为郑国芳)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