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神州视点 > 柴房播种百年红色基因 《望道》追寻先贤青春故事

柴房播种百年红色基因 《望道》追寻先贤青春故事

2021年01月17日 21:05: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量:514 作者:陈静
新主流电影《望道》17日开机。 陈静 摄
  中新网上海1月17日电 题:柴房播种百年红色基因 《望道》追寻先贤青春故事

  中新网记者 陈静

  一百多年前的春寒料峭时节,29岁追求爱国、救国之路的青年人——陈望道,在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翻译完成《共产党宣言》的首个中文全译本,种下赓续百年的红色基因。
  新主流电影《望道》17日开机,聚焦陈望道翻译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历程,刻画20世纪20年代,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群像,将他们的个人命运融入创建中国共产党、抗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宏大历史叙事。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告诉记者,《望道》以陈望道先生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努力讲好以陈望道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追寻真理、坚守大道的青春故事,在表达主流价值、体现历史厚重的同时,兼具可看性。
国福路51号曾是陈望道先生旧居。 陈静 摄
  “百年前,他们也正青春。”电影主创团队表示,希望年轻观众在电影中与先贤们同悲欢、共离合,并从百年前“同龄人”身上获得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在创作过程中,电影《望道》主创团队与陈望道之子陈振新教授、陈望道的学生陈光磊教授等多次面对面交流,深入挖掘望道先生的生活细节,力求展现真实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
  陈振新教授接受采访时特别强调,故事要讲得生动,但细节也要有根据。陈望道何时开始翻译、何时完成翻译?坊间流传版本多多。陈振新教授仔细回忆、不断推敲后认为,其父在1920年3月底回到家乡开始翻译,4月下旬“完工”,“花了比平时翻译多五倍的时间”。
  从小生活在分水塘村的陈振新教授告诉记者,实际上,坐落在山沟里的村子离县城有20多里路。“小的时候我们从村子里到城里去买点东西,一早起来出去,要到吃中饭才能走到城里边。”陈振新教授这样回忆儿时岁月。谈及当年父亲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条件,陈振新教授说:“当时环境非常艰苦。”“3月到4月是很冷的,我们住的房子在山上,更加冷。”这位教授说,父亲翻译所在的柴房是“通风”的,“门窗都是摇摇晃晃的,墙壁有裂缝。”
展示馆一楼设立了宣言大厅。 陈静 摄
  陈望道曾告诉陈振新,要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其他国家的文字是异常困难的,没有可参考的资料。陈望道根据日文版和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借助英汉和日汉字典,完成了中文版首译。陈振新说,这是“相当难的”。他对记者说,当时其父力求《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通俗,于是用白话文来翻译。曾在私塾度过十年寒窗的陈望道有着扎实的中文功底。陈振新说,如今,从《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中可以看出“文字精美,修辞上花了很多功夫”。
  为什么历史的重任落在了年轻的陈望道肩上?陈振新说,当年的父亲曾抱着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理想拯救贫穷落后的中国,为此远赴日本苦读数年,文学、法学、哲学、数、理、化都有所涉猎。回国后,浙江“一师风潮”对作为教员的陈望道影响颇为深远,他深刻“觉得这个社会不改革是不行了”。陈振新说,于是,父亲“决定回家乡,在进修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试译《共产党宣言》”。
  17日,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携手上影集团、义乌市委发起筹拍的电影《望道》,旨在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讲好陈望道追寻真理的故事,引导更多人悟“真理之甘”、溯“信仰之源”。
绿荫掩映下的陈望道旧居如今成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陈静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望道成为复旦大学校长,如今,他曾寓居的国福路51号小楼被修缮、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1920年到1938年间印制的17个版本《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德、日、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全文,各语种、各年代的《共产党宣言》版本,承印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又新印刷所情景再现……走进《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人们便会被真理的气息深深吸引,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接受采访时表示,校方修缮老校长的旧居,将其辟建成既承载着深刻内涵,又温馨、亲切的场所。“我们将展示馆定位为‘信仰之源’,将其打造成为真理传播的阵地,追溯信仰力量的场域,打造成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
  展示馆二楼,敞亮的书房中,台灯下孜孜求索的陈望道和摆满书籍的书橱让人感受着学者、师者风范。在陈光磊教授看来,恩师“望道先生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他处事、做学问都很沉静,很沉得下心来,做什么事情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效率很高。”老师做学问“强调古今中外法,学习外国不能崇洋,学习传统也不能迷古。”“学术中国化”令他获益终生。陈光磊指出,其实,望道先生“翻译的量很多,翻译的面很广;还非常注意时效。真该好好研究一下‘作为翻译家的陈望道’”。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