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青春,从铭记我们的校训起步

青春,从铭记我们的校训起步

2015年05月03日 16:20:30 来源: 新华网 访问量:640 作者:周文其、张漫子

青春,从铭记我们的校训起步

——写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


  新华网北京5月3日电(记者许晓青 李云路 韩淼)96年前,浩浩荡荡的“五四”爱国运动激荡中华大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风起云涌。从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到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中国的大学纷纷以极具历史担当的箴言警句为校训,作为引领大学生和青年的精神航标。

  去年五四,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处着眼,进一步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与高等学府的校训相映照,对大学生和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一年后,新华社记者重访北大等知名学府,在温故知新中,感知中国青年与时俱进的青春脉动。

  求实

  “五四”青年节,也是“五四”发源地北京大学的校庆日。对在燕园度过近7年时光的赵晓航来说,今年“五四”非同寻常:她即将完成学业,按惯例毕业典礼那天,北大毕业生都要唱起《燕园情》——“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蔡元培先生当年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鼓励年轻人通过理性的思辨,接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责任担当,”赵晓航说,“这不会流于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从书斋到社会的实践中得出。”

  1898年,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时,曾将“为之则易,不为则难”作为校训。在上海,几乎诞生于相同时代背景下的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也将“求实学、务实业”作为办学宗旨。

  观察人士发现,令几代中国青年难忘的那些校训箴言,皆与时代脉搏呼应,始终关照现实。起于抗战烽火之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将校训明定为“刚毅 坚卓”。诞生于1958年、见证新中国建设高潮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将“红专并进,理实交融”作为校训,让激情燃烧的岁月照进现实。

  今天,海峡两岸的清华大学都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这八个字取自《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又高扬了五四精神,”清 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回忆,清华八字校训无论是在抗战的艰苦卓绝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研制“两弹一星”的漫长攻关时期,勇于冲锋陷阵的清华人,都是校 训的最生动体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校训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中国高等学府中普遍把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放在首位,目的在于培养更多有为青年,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服务,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这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在民族危难和救亡中诞生,在民族复兴之路上逐步发展,有着紧密关联。”他说。

  一份对100多所中国高等学府校训的统计显示,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是“求实”,其次是“创新”、“博学”、“厚德”,一个‘实’字始终贯穿于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校训之中。

  “‘求实’的本质包含着多重含义——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实践观,它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与当代中国的现实密切结合。”全国共青团 青年研究工作基地专家、复旦大学副教授郑长忠分析,从五四到改革开放,再到习总书记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都离不开“实”字,没有了“实”,青 年很难肩负起历史重任。

  笃行

  从一名北大学生,到在北大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90后”樊桔贝在过去近两年里完成了从书斋到社会的身份转变。

  去年五四亲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座谈的樊桔贝,对总书记有关“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比喻印象最深。“现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每日清晨打扫办公室时都会提醒自己——‘走好第一步,扣好第一颗扣子’。”她说。

  她认为,总书记提出的八个字和几代北大人不懈追求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相辅相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是对青年学子或者说每一个青年个体的自身要求,同时也是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坚实基础。

  “校训具有烙印的性质,好像一个紧箍咒。”生于1984年的清华高材生曾维康说。他在毕业那年放弃了一份可解决北京户口的高薪工作,自愿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基层乡村服务。

  对小曾来说,清华校训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具非同寻常的意义:“求学之初,特别看重校训中的‘自强’二字,想把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缩短与大师们的距离;择业之时、工作之后,到了基层,你不应再顶着‘清华’的光环,而是要脚踏实地、敢于担当,勇于拒绝各种诱惑。”

  在南京大学研究生陆佩眼里,南大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传递的是一种求实苦干的治学精神以及作风,这体现在学术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校训的潜移默化之下,我觉得自己对学术能更专注、更实干、更严谨。”

  陆佩还举例说,南大学生申请国际交换项目时,最重要的不是你的背景、社会活动和头衔,而是你的学术规划。你必须想好自己的学术路线以及计划,南大才会觉得把你送出去交换是有价值的。

  在北大从事学生工作的樊桔贝认为,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中,“明辨”正越来越具挑战性。她说:“从书斋到社会,年轻人必然面临各种思潮的冲击,在面对泥沙俱下的信息时,年轻人应当有甄别的耐心、判断的智慧、行动的勇气。”

  离开大学校园近一年的李明臻,对母校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说,校训对自己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她建立起理性思辨的能力。

  “复旦的校训既是讲读书学习的方法,也是讲做人处事的道理,”她说,“那就是凡事兼听则明,多看多思考,不局限于自己固有的认知,尝试理解不同人的想法,不盲目评价别人,理解世界的多元和多样。”

  追梦

  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不仅忆起这番话,还热切希望“北京大学通过埋头苦干和改革创新,早日实现几代北大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两年前的五四,习总书记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也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他鼓励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因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不仅“80后”“90后”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后继的在校大学生,也就是21世纪出生的一代新青年,也将大批进入高校,成为国家未来50年的希望之才、关键之才。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专家分析,今日大学校训中最常见的“求实”和“创新”字样,已经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个字一同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系统中,它们共同为青年一代努力实现中国梦注入精神动力。

  “转型期的中国,需要青年们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张颐武指出,无数例证说明,今天中国的青年学子比过去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更乐意融入全球化的创新浪潮,他们渴求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通过敬畏、铭记、笃行校训,最终与实现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同步。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青年蓝皮书)》预测,在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面临重大转型的中国,青年是最重要的一支主体力量,时代的火炬已传递到这一代人手中。(参与采写:周文其、张漫子)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