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神州视点 > 毕诗春:70年后,寻访为开国大典赶制国旗的人

毕诗春:70年后,寻访为开国大典赶制国旗的人

2019年05月24日 08:05:5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访问量:686 作者:毕诗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当天,哈尔滨市几十万市民组成的游行队伍,市区街路两侧悬挂着新中国国旗,整个城市仿佛成了红色的海洋。然而,有一段历史却鲜为人知,开国大典前夜,哈尔滨302厂用9个小时赶制了6500面国旗。为了采访这段历史,本报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辗转周折,终于独家采访到当年参与赶制国旗的89岁的王立民老人和91岁的韦希秀老人——

70年后,寻访为开国大典赶制国旗的人

毕诗春



原标题:70年后,寻访为开国大典赶制国旗的人

1949年9月,哈尔滨302厂工人为开国大典赶制国旗。(翻拍/毕诗春)

当年曾是赶制国旗突击队队长的91岁老人韦希秀。(摄影/毕诗春)

参加当年赶制国旗的89岁老人王立民。(摄影/居桦)

东北军区302厂部分工人转业留影。(翻拍/毕诗春)

1991年302厂部分老同志合影。(翻拍/毕诗春)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中仿制302厂当年材质制出的国旗。(摄影/蒋国红)

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石伯叡(右)介绍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中仿制的国旗。(摄影/晁元元)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展柜中收藏的仿制302厂当年材质制作的国旗。(摄影/蒋国红)

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杨成军(左)在资料中寻找有关302厂的记录文字。(摄影/晁元元)

4月2日,哈尔滨晴朗的天空下,市区一所校园内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这是记者在去往哈尔滨党史纪念馆,采访哈尔滨302厂开国大典前夜赶制国旗故事时,特别注意到的一个美丽的瞬间……

国旗,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是56个民族共同的精魂。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国旗。可是,开国大典前夜,哈尔滨有个302厂为这个盛大的节日赶制过数千面国旗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302厂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说起哈尔滨的302厂,就不得不提到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这张黑白照片的主要内容是一群年轻的女工在车间里忙碌着制国旗。由于年代久远图片清晰度不高。图说简介,只有29个字:“1949年9月,哈尔滨302厂女工为北京举行开国大典赶制国旗”。

照片至今陈列在哈尔滨政协文史馆内。只是可惜馆内现有工作人员无法说清楚有关这张照片更多的信息,据称,照片是建馆时有关人员从哈尔滨市工会找到的。

几经周折后,记者获悉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哈尔滨党史纪念馆有部分关于302厂的相关资料,而且,在馆内还陈列着当年所用工艺和材质制成的国旗。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馆长卞宏哲和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征研二处副处长石伯叡两位,都是哈尔滨党史纪念馆的筹建人。他们告诉记者,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于2013年2月20日开馆,2012年年底筹备建馆时,觉得302厂为开国大典庆祝活动加班加点、连夜赶制国旗的这段历史非常值得重点宣传,所以就想到要按照当年生产的国旗材质、型号,仿制几面国旗在馆内展示,让往日经典重现。然而,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到哪里去寻找302厂的人呢?

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原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张伟的肩上,他也是哈尔滨党史纪念馆的重要筹建人之一。

说起寻找302厂的人,张伟深有感触。2012年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筹建“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以及他2012年编写《解放》一书时,曾找过有关302被服厂资料和工厂老师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302被服厂移交地方,交给哈尔滨市纺织局,改为哈尔滨纺纱厂。

“为了寻找302厂的知情人,我首先根据历史资料,找到302厂最后的厂址,在周边居民区,找一些老年人打听。这个厂解体后留有一个遗留问题管理办公室,大概就在哈市南岗区和兴头道街一带。于是,我骑着自行车,在和兴头道街一带居民区,几乎是挨家挨户的敲门寻找,最后在一间低矮的类似仓库的平房内找到了该厂的遗留问题处理办公室的负责人。顺藤摸瓜找到了该厂老工人王立民,后来又通过王立民找到了韦希秀老人。”张伟笑着说。

纪念馆里陈设着当年样式的仿制国旗

在哈尔滨党史纪念馆采访时,卞宏哲和石伯叡都向记者讲述了开国大典前夜302被服厂连夜赶制国旗的经过。2012年年底筹备建馆时,他们二位和张伟怀有一样的迫切心情,觉得302厂为开国大典赶制国旗的这段历史非常值得重点宣传,如果能够找到302厂的可供收藏的历史物件那就太好了,可是经过调查后得出结论,没有找到任何旧物可以收藏。于是三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能否请两位老师傅指导,选用当时的材质和工艺仿制一面当年的国旗悬挂在展馆里,也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于是,张伟便联系了两位老工人王立民和韦希秀,了解了当年制作国旗的过程,还请他们帮忙指导仿制当年302厂赶制的国旗。他们三人一起去选布料,跑了很多家商城,最后终于在服装城的一家经销老式布料的小店里找到了相似的布料,在两位老师傅的指导下,按照当年制作国旗的材质和型号仿制了三面不同型号的国旗,一面在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内悬挂展示,两面被叠好放在展柜内展示。

张伟说,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后方,哈尔滨人民满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全力以赴支援解放战争胜利,以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迎接了新中国的曙光。这段辉煌的历史值得永远铭记……

据张伟介绍,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其中规定:“全体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底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并将其改名为“五星红旗”。

1949年9月29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302被服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易名国营哈尔滨纺纱厂)领导,接到哈尔滨市委和市政府游行庆典指挥部的命令,厂教导员和厂长立即到指挥部参加紧急会议,会议向302厂下达了制作新中国国旗的任务,并要求在24小时之内完成。

张伟说,两位老人曾激动地回忆当年如何加班加点赶制国旗的情景。

9旬老人回忆:第一面红旗制成后全厂职工欢呼雀跃

按照推算,这两位老人如今应该都在90岁左右。

随后的日子,记者几经周折,各方搜寻关于302厂的信息。

4月16日,在哈市清滨路6号一居民小区的二楼,记者找到了原哈尔滨纺纱厂保卫处副处长王德顺,他为记者提供了一本简装淡蓝色封面的《哈尔滨纺纱厂志》(1948——1990)。王德顺说,由于时间太久,此厂志仅此一本了。所以只能允许记者翻阅和拍照。记者在厂志的大事记中看到:“1949年9月,为庆祝开国大典,服装厂接到赶制国旗的光荣任务。”记者随后联系到了韦希秀老人。

4月19日、20日,记者分别在哈尔滨市松北区和哈尔滨市南岗区,分别采访到了89岁的王立民老人和91岁的韦希秀老人。两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思维仍比较清晰。

“我和韦希秀,那个时候都不到二十岁,也就十六七岁吧,工厂里面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王立民老人说,那些年他们工作特别繁忙,经常加班为部队做军服。

“我那时候是做国旗突击队的队长,做国旗的这次光荣任务,十分特殊。所以我记忆很清楚。”韦希秀老人说。

两位老人对为开国大典制作国旗这件事都记忆犹新。

他们回忆说,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厂党总支和团支部紧急发动党团员加班加点,赶制出500面大型国旗,1000面中型国旗和5000面小型国旗。教导员在车间里召开了全厂动员大会,并当场向大家展示了从北京运来的庄严又鲜艳的国旗图案。

两位老人回忆说,当大家看了从北京发来的国旗图纸方案后,一个技术难题来了。如何将用黄棉布制成的五角星对称缝在红旗的两个面上。全厂的技术工人开动脑筋,终于有人想到按照国旗的尺寸制作出了多个大木头箱子,每个木头箱子上面都铺上厚厚的玻璃板,然后将红旗一面的五角星按照画好的图缝上去,再将红旗蒙在点有电灯泡的木箱子上的玻璃板上,通过灯光照射出的五角星的影子,在红旗的另一面按照五角星的影子用胶水将五角星重合粘贴上去,然后再去进行缝制。很快工人们就学会了这一方法。

据两个老人回忆,当第一面红旗制成后,全厂职工欢呼雀跃。有人找来了旗杆,将第一面红旗高高地插在了工厂的大门上。工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连续作战、紧张作业,只用9个小时就完成了国旗制作任务。第二天10时,302厂领导和工人代表开着卡车,敲锣打鼓地将国旗送到了游行庆典指挥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当天,哈尔滨市几十万市民组成的游行队伍,伴随着歌声、舞者和彩车欢呼雀跃,市区街路两侧悬挂着新中国国旗,整个城市仿佛成了红色的海洋。

302厂曾是解放区最大军需被服厂

为什么选择302厂赶制这批国旗呢?

“这要从302厂的生产能力说起。”张伟说,他在《哈尔滨党史》任编辑期间,曾经接到过几位作者描写302厂有关的文章,其中有两篇非常重要的文章,他一直珍藏着,其中一篇是《我在302被服厂之所见》,作者是原302厂职工,后调入哈尔滨电机厂工作的王永敏。另一篇《忆302被服厂》,作者是原302厂厂长、原哈尔滨市科委主任隋化然。

根据这些作者的文章记述,我们可以看到,1948年年末,东北军需部决定,将在东北各地的被服厂先后迁到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260号(今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一带),成立了东北军需部一局被服厂(后改名为302厂)。全厂人员最多时有正式在册职工3017人,临时工2900多人,是当时解放区最大的军需被服厂。

1949年年初,工厂刚组建起来,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他们就接受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部队所需70%的军服和其他用品的生产任务。数量大、品种多、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全年共生产单军服100多万套,棉军服54万套,棉大衣30多万件,空军服3万多套……

1950年下半年,302厂在完成第四野战军所需服装的同时,又接受了供应中国人民志愿军所需军服50%的生产任务。

到了1951年年末,共为志愿军做单军服24.5万套,棉军服19.2万套,棉被11万床,棉大衣14.8万件。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任务完成,302厂从1949年开始,就大胆进行工艺改革,把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改革成流水性专业化大生产,使人均日产单军服由2套提高到7套,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为后来的军需被服系统推广“姜万寿连续操作法”实行“流水线”生产奠定了基础。

1954年7月,302厂移交给了哈尔滨纺织局,改为哈尔滨纺纱厂。

岁月虽然远去,但302厂的光荣历史却永载史册。


来源:黑龙江日报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