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身边好人 > 7旬老人做好事20年:自费修路帮扶30户贫困家庭

7旬老人做好事20年:自费修路帮扶30户贫困家庭

2014年12月20日 11:05:14 来源:现代快报 访问量:525 作者:仲茜

陈丙堂和他开了20多年的小杂货店

  陈丙堂和他开了20多年的小杂货店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陈丙堂的荣誉证书

  陈丙堂的荣誉证书

  村里的路不好走,他带头出钱出力;学校房屋老旧,他带头捐钱翻修;乡亲遇到困难,他送米送油送药费,帮渡难关;城镇征集交通疏导员,他忙完农活又义务 上岗……在徐州睢宁县睢城镇五里堂社区,提起70岁的陈丙堂老人,居民们能说出一连串他帮助别人的故事,“做好事20多年了,是我们村的‘大善人’。”

  可这位村民口中的“陈大善人”,自己却省吃俭用,十多年如一日,每天杂粮稀饭就咸菜,他20多年前开的小杂货店,如今还是老样式,长久没有盈利,快要关门停业了。对此,陈丙堂却说,“开店不为挣钱,就为老百姓图个方便。”

  修路

  “修路是头等大事,肯定要管”

  乡亲们口中的“陈大善人”,个子不高、身材瘦弱。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背有点弓,双手粗糙。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在睢宁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疏导交通。

  12月的寒风中,陈丙堂穿着红马甲、戴着小红帽,不时挥舞着小红旗。遇到熟人,陈丙堂总是会热情地打招呼。“家里农活忙完了,有时间我就出来志愿服 务。”中午车流少了,老陈就坐在路边,从口袋里拿出煎饼,就着热水,边吃边休息。“这里离家远,骑车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就不回去了。”

  听说记者是来采访他修路、帮助困难家庭的事情,他立即摇摇头,“那有什么好说的,都是应该做的。”

  刚开始,老陈并不愿多说,“大家都有难处,村里修路是头等大事,那咱肯定要管,谁家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也得帮把手。”

  没人肯掏钱,他带头铺路

  睢宁县睢城镇五里堂社区是由原先的几个村庄合并的,从吴庄到小柏庄,一条5里长的乡间土路泥泞不堪,通行不畅。“甭说不能走车,就是人想过,也得一脚 深一脚浅。”陈丙堂所说的这一场景,记者在来到五里堂葛村后,还是亲眼见到了。“你看,村与村之间道路才修好,但居民家与村里连接的小路,还是之前的烂泥 路,一到下雨天,更没法走了。”

  1989年,陈丙堂在村里的十字路口开了一家杂货铺,经常听来往的行人抱怨,村里的路难走。

  村里人想修路,但怎么修、哪来的钱,一直困扰着村干部。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村里要修路,自然没有太多劳动力。况且,留 在村里的人家大多经济条件不好,筹资修路,从一开始就不被村干部看好,“大伙都想修,但都不乐意出钱,咋办?”村干部们也找不到好办法。

  事情的转折从陈丙堂率先捐款、带头拉石子铺路开始。他一有时间就挖土填坑,雇车拉石子,然后自己扛上钉耙,和几个村干部一起铺路。眼看着一条泥泞土路,修成了平坦大道,不少村民们也自发出钱出力,把余下的半边路也一口气修好,村与村之间终于方便通行了。

  “路修好了,很多人家买了电动车、摩托车。”陈丙堂说,看着大家的笑容,他就觉得自己捐款1.1万元是值得的。

  “所有的流言蜚语都不必计较”

  做好事并没有那么简单,有时候还要经得起非议,经得起流言的考验。

  “就你能,能得到处修路。”“自己开个小卖店,赚大家的钱,冒充好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村里因为修路出现了不少流言,不少村民开始不支持老 陈的修路计划,有的甚至阻挠。“有的村民不愿意出钱出力,光看着,有的因为道路划分会妨碍到他家的猪圈、自留地,站到路中间,就不让修。”村干部老黄回忆 说,“最难的时候,有人把刚修好的路又挖开了,跟老陈对着干。”

  不过,这些在老陈看来,都不必计较。“自己家门口的路自己不修好,还等谁来帮忙。”老陈常常劝人说,“有人觉得修路占了他家的自留地,该得到补偿,那你说出来,我们开村民委员会协商。”为此,陈丙堂多次自掏腰包。

  之后的10年,他又捐资10多万元,依然自己推着小车,运石子铺路、铺设路肩,至今修路长达30里,让周边村落路路相通。这一下,很多村民都改变了看法,有的上门道歉,有的主动帮忙,老陈都笑脸相迎,“修路是大事,其余的都不计较。”

  济困

  帮贫助困,从3户到30户

  村里有几位孤寡老人,生活不便,陈丙堂常常送饭送菜,有时候还接回家照应。吴庄村的87岁老人胡洽英就是他家的常客。“哎,就是多双筷子的事情。”陈丙堂说。

  2007年临近春节,为了表达感谢,胡洽英从自家地里割了一把菠菜,送给老陈,老陈得知老人孤零零一个人过年,便和老伴商量,把胡奶奶接回家,此后一直照顾老人,出钱为老人看病,直到为老人养老送终。

  65岁的老吴是村里的贫困户,3年前儿子患病去世,他还要抚养一个8岁的孙子小磊,老房子塌顶了没钱修,小孙子上学没钱交校服费……在陈丙堂的帮助 下,小磊换上了新衣,有了新书包,还和邻居家小孩一样,有了零食和营养品。“中秋节吃的水果月饼,过年吃的香肠,都是陈爷爷送的。”小磊和陈丙堂很亲,祖 孙两辈人每次见到都要唠唠家常。

  邻村一户残疾人家庭,也常收到陈丙堂的资助。老公重病、儿子残疾、女儿上学,50岁的田成英一人撑起全家,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常年的药费、孩子的上学,都离不开老陈的帮忙。”

  久而久之,老陈助人为乐的故事在邻村广为传播。2010年,睢宁小学生沈子琪尝试写信向陈爷爷求助,爸爸手术缺药费,没想到第二天,陈丙堂就找到小女孩,送去500元爱心款。“谁家都会遇到困难的时候,那咱不也得拉把手。”

  连续20多年,逢年过节,陈丙堂都给同乡困难村民送粮食送猪肉,从3户到30户,坚持不懈、无私奉献,当地一位长者得知后很是敬佩,送来一副对联“心纯尘不染,品正性难移”。陈丙堂将它挂在了厅堂正中,“我是每天都看着念几遍,对照着自己。”

  感动

  帮扶路走了25年,他还要一直向前

  这两年,老陈又开始买水泥翻修新路,继续投资乡村建设。可修了那么多路,帮了那么多人,看着周围邻居盖起二层小楼,陈丙堂却依然保持着稀饭就咸菜的生活方式。他家的小店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装修。

  老陈的杂货铺开张后,没有换过货架,没换过电灯,两扇上了锈的铁门后,依旧是昏暗的玻璃柜台,里面摆放着打火机、蜡烛、肥皂等生活用品,方便面、火腿 肠、饮料、香烟、白酒等,还有农药、种子、兽药等,都是市面上卖得最便宜的。“离这不远就有个小超市,我这里就是熟人来,顺带买买东西,拿瓶酒、买包 烟。”

  如果说,老陈是25年前先致富的人,如今他的经济条件,却远比不过同村外出打工的人家。20多年,他掏出20多万帮助别人,小店也因为长久没有盈利,快要关门停业了。对此,老陈却笑着说:“开店不为挣钱,就为老百姓图个方便。”

  不管是“扶贫济困,温暖他人”,还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陈丙堂始终相信“利己先利人,达己先达人”的人生信条,他也希望有更多人和他一样,保有这样“利他”的心态,“这样,无论生活过得如何,每天都是快乐的。”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