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靳尚谊:为绘画和教育执着一生

靳尚谊:为绘画和教育执着一生

2019年03月02日 09:35:20 来源:光明日报 访问量:254 作者:荣池
作者:本报记者 荣池《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2日 04版)

    靳尚谊近照。本报记者 荣池摄/光明图片

  【新春访名家】

  近日,记者来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油画家靳尚谊家中拜访,从老先生的讲述中领略其别样的艺术人生和创作轨迹。

  满墙的油画整齐陈列,精美的画框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光辉,画架上,尚未完成的人物肖像已经初现轮廓,散落一旁的各色油画颜料和用具还散发着余温……站在靳尚谊家门口,记者这样想象。门铃响起,应门的正是靳老先生,85岁高龄的他依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出人意料的是,与记者此前采访的画家有所不同,靳尚谊家中并没有展示自己的任何作品,取而代之的是零星点缀的中国山水画和堆积成山的书籍、报刊。“我没有在家里挂自己的油画,一是觉得中国画很有意思,二是觉得自己画得还不够好。”面对记者的疑惑靳尚谊如此回答。

  靳尚谊1934年出生于河南焦作的一个教师之家,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1949年,15岁的他进入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学习,并在1955年考入文化部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大量的专业训练,为靳尚谊的油画研习提供了支撑,也为其今后的诸多艺术成就夯实了基础。作为一位坚持在人物画特别是肖像创作上探索的画家,靳尚谊开创了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并在“人”这一时代命题上作出了独特的回答,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说艺术贵在“自成一体”,靳尚谊的肖像创作所具有的“体”,是艺术风格上的“体”,更是精神内涵和文化风度的“体”。从他逾历半个世纪至今的创作生涯来看,他在20世纪后半叶这个中国社会变化极为迅速的时代,不断深化着关于“人”这一主题的思考,也不断在塑造的艺术形象中注入时代的特征,其肖像作品不仅是个人心路历程的印记,也反映着社会发展对人的生活及心理状态的改变。

  书房一角,一个不起眼的台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台历的封面正是靳尚谊的代表作之一《八大山人》。该作将西方古典油画技巧与中国画对神韵、笔墨的审美追求相结合,塑造了八大山人历经国破家亡,晚年凄苦的形象。此作画面构图静谧、空灵,情感表达含蓄、隽永,人物孤寂而忧伤的眼神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油画的中国化’是一个老话题了。也是中国油画家不可回避的课题。在油画语言上的研究和突破,是使中国的油画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基石,这必然依赖于对油画语言本身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交谈中,靳尚谊反复强调着绘画造型基本功的重要性。他认为绘画风格和审美趣味没有高低之分,这是画家的性格使然,面对社会的迅速变化,画家们一是要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不要轻易为“潮流”所动,“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里,无论你的艺术作品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只要做得好,都会有人喜欢。千万不要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时尚风格”;二是要拿出耐心,从小事做起,从基础抓起。靳尚谊回忆起曾经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经历:一次写生的午休间隙,同学们都在休息,老师马克西莫夫却顶着烈日,正对着黄土房子画着。为了捕捉自然光色的瞬间变化,他从不睡午觉,仿佛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多年后,每当靳尚谊画累了,想舒服一下,就会想起当年老师的样子,这段记忆也成了他绘画之路上的不竭动力。

  靳尚谊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作为美术家教育家的他在谈起当下美育时表示,社会越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就越重要,各个艺术领域都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广大群众知道其中的艺术价值。而作为艺术从业者更应刻苦钻研、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之美,在面对全球纷繁的艺术流派时,增强自信心,不妄自菲薄。“我们只有充分掌握自己民族的文化,才会明白其宝贵、深刻之处,也才会在中外文化间做出正确的比较和评判。”靳尚谊说。

  近年来,艺考热度不减,各美院为了挑选人才,都在考试制度上下了很大功夫,“奇葩考题”“考生报名受阻”等新闻备受关注。面对这样的话题,靳老先生感慨万千。“过去美院招考是十几个老师在几十张作品里选,现在老师的数量没变,参加考试的作品变成了上万张,原本的招考制度其实没有问题,但人数的激增是招生质量的一大障碍。”靳尚谊表示,全国各大美院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的调整和改革虽然无法根本性地解决问题,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招生质量,而对那些准备加入艺考大军的孩子来说,首先要确定的是自己是否真正热爱艺术,其次还应提高文化水平,这对日后的艺术创作至关重要。

  靳尚谊曾表示,绘画和教育是他此生最热爱的两件事。“现在年纪大了,我也很少画画啦,因为画油画不仅考眼力,更是个体力活儿。”靳尚谊告诉记者,最近他喜欢上了现代诗歌,觉得从不同的艺术门类中都能找到其与油画的共通性,虽然画得少,但对艺术的好奇不能退,对世界的思考不能停。

  (本报记者 荣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