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位于安徽省濉溪县双堆集镇烈士陵园内,1981年10月1日建成。纪念碑高22.5米,用白色花岗岩砌成,碑冠正面镶嵌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浮雕。碑身有邓小平的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上下端各有一圈万年青图案环饰,侧面上端五分之四处各有一朵梅花浮雕,背面刻有落成日期。碑座正面镌刻着碑文,全文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三大军区的地方武装,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邱,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总前委的正确领导与指挥下,于公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翌年一月十日,进行了震撼中外的伟大的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是这个战役的第二阶段。
淮海战役发起后,我军迅速将敌军黄伯(百)韬兵团包围歼灭于碾庄地区。猬集徐州之敌军主力陷于孤立,敌黄维兵团由豫南急速东援。我中原野战军先以一部兵力,对敌黄维兵团节节抗击,阻其前进,掩护主力集中并布成袋形阵地,继而全线出击。突然将敌包围,压缩在双堆集一带狭小地区;又以排山倒海之势,连续作战,展开猛烈进攻。这次作战,以运动战开始,以阵地战告终。从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我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密切协同下,鏖战二十二昼夜,除一一零师起义外,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第十二兵团四个军十一个师及一个快速纵队,计十一万四千余人,生俘该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为淮海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基础。
双堆集歼灭战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伟大军事思想的光辉体现。我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不怕苦、不怕死;冒严寒、闯火海、连续作战,奋不顾身,表现了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中原、华东、华北各军区的地方武装和百万民兵、民工,艰苦奋斗,全力支援,对战斗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双堆集歼灭战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要永远高举起他们的旗帜,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英雄们的伟大业绩昭日月!
烈士们的革命精神凛千秋!
碑文简要介绍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双堆集歼灭战的时间、经过和意义,高度赞扬了烈士的斗争精神和英勇伟绩。读之令人肃然起敬,催人奋进。
日夜兼程,迅速截击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我军于碾庄地区歼灭了黄百韬兵团约10万人。蒋介石严令黄维兵团由豫南急速东援。毛泽东遂命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中野部队不分昼夜,不惜疲劳,兼程前进迅速截击。我中野部队凭借坚强毅力竟徒步追上了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
1948年11月18日,中野于蒙城涡河沿岸的黄家村与黄维兵团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中野1纵4团团长晋士林率领部队前进到突破口附近时,遭到猛烈炮火袭击,4团伤亡惨重,在反复搏斗中,晋士林不幸身中数弹牺牲。政委郑鲁带着战士继续战斗,因敌众我寡,身负重伤,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眼见黄维即将冲开防线,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向毛泽东建议集中中野、华野优势兵力合击黄维。此建议被采纳后,华野火速抽出力量南下与中野会合,阻止黄维兵团向前推进。与此同时,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也遭阻击,无法与黄维接应。在多重阻击下,我军有效地遏制了敌人东援。
诱敌深入,瓮中捉鳖
23日,黄维兵团由蒙城沿蒙宿公路向宿县方向发起猛攻。分析战场形势后,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首长决定在浍河北岸“让”出一片地方,诱敌入口袋阵,然后围歼。
黄维不知是计,于24日上午驱使部队渡过浍河追击,其先头第18军渡过浍河后,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后渐入口袋阵时,遇到陈赓率领的第4纵队阻击,才发现已处于背水作战的不利境地,遂仓皇收缩,然为时已晚。我军于24日黄昏展开猛烈攻击,经连续战斗,敌军阵地不断被压缩。27日,黄维组织部队突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潜伏在敌第110师的中共地下党员、师长廖运周,趁机率部起义,打乱了他的突围计划。12月2日,黄维兵团被压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5公里的狭窄地区内。至此,黄维兵团被完全围困,如同瓮中之鳖,无处可逃。
排山倒海,决胜战场
12月6日,中野指挥部向各纵队发出总攻号令。在双堆集地区,我军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鏖战。
面对敌军猛烈的火力,像罗怀信、武连捷一样的许多战士不惜牺牲生命将炸药包送至敌人面前,与敌同归于尽。为坚守大王庄阵地,孔金胜排长连续击退数倍于我之敌的多次反扑,他腹部受伤,忍着剧痛,紧握铁锹,冲向敌群,砍倒5个敌人,为战斗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华野特种兵纵队参谋长韩联生为发挥工兵飞行爆破的威力,积极钻研改进技术,在亲临指导试验时,意外殉职。但他研制的成果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此外,我军还灵活运用运动战思想,近迫作业大挖战壕,将攻击阵地推至敌军“家门口”,突击部队跃出战壕,与敌短兵相接,使敌火力优势难以发挥。12月15日午夜,我军成功全歼黄维兵团,生俘正副司令黄维、吴绍周。
在淮海战役中,双堆集歼灭战起到了承先启后、扭转乾坤的关键作用,我军浴血鏖战,以3万之牺牲,换取了国民党军第12兵团11万余人的覆灭,为第三阶段全歼该敌、夺取淮海战役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