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是什么
建盏出自建窑,建窑其实属于南方民窑,它的精细度和皇家专门烧的汝窑差别较大,但是因为宋朝人特别热衷于“斗茶”,而建盏特别适宜看茶汤,所以它就流行起来。建窑黑釉瓷创烧于唐末五代,在北宋中后期及整个南宋发展到历史巅峰。这种黑釉瓷器的主要产品是瓷碗,形制基本分为束口碗、撇口碗、敛口碗和盅式碗四种,被称为“建盏”的是其中的撇口碗和敛口碗,也是建窑最受欢迎的产品。
然而,由于南宋时期国势一蹶不振,斗茶之风逐渐衰落。自元代以后,人们的饮茶方式不断简单化,这使得斗茶、点茶逐渐失去主导地位。斗茶、点茶的“失势”使得建盏因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而风光不再,昔日备受青睐的建盏就这样在历史中悄然隐退。因为斗茶,建盏名噪一时;也因为斗茶,建盏悄无声息,正所谓成也斗茶,败也斗茶。
据相关史料记载,建盏创烧于五代末,在两宋时达到鼎盛,自元代初期开始逐渐衰落。
宋代之所以是建盏的鼎盛期,与斗茶之风盛行密不可分。所谓斗茶,就是比赛茶的优劣,先看汤色,再看汤花。当时,上起皇帝下至百姓,无不钟爱斗茶。斗茶这一竞技活动是由宋代独特的点茶文化衍生而来的。点茶,即用点水的方式冲茶,然后趁热饮用。与唐代的煮茶和现代的泡茶不同的是,点茶需将茶叶碾成碎末,点水时不能破坏茶面,一边点水还要一边用茶筅搅拌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据了解,宋人斗茶喜欢用白茶,以茶色白者为上品,而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要茶品好,还要有适合的茶盏。“建盏为黑瓷茶盏,配上白色的茶汤,黑白对比鲜明,斗茶效果最佳;而且盏口面积大、盏身厚重,不但可以容纳更多汤花便于观赏,还利于茶汤保温。”
斗茶之前,首先参与的各方要调茶膏。调膏要看茶盏的大小,以数量刚刚好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汤瓶中的沸水调和茶末。调膏之前还要先温盏,这样茶才能“发立耐久”。还有千万要避免的误区是“静面点”和“一发点”,也就是说,如果茶末和水还未充分交融就急忙注汤,那么轻巧的茶筅肯定击不起足够的汤花,斗茶失败。而不懂得技巧地击拂过猛,也会造成虽然在击拂时有汤花,但注水击拂一停,汤花马上消退出现水痕,斗茶照样失败。
这是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仅仅只有一两分钟来完成的一个复杂过程,只有斗茶的高手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且这位高手的茶汤还要求味、香、色三者俱佳,这样才实至名归。宋徽宗本人正是这样的茶道高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高手怎么能离开他的参赛装备呢?看看徽宗怎么说他的工具一茶盏。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
他又说:“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馆火太烈则色昏赤。
纯白、青白、灰白、黄白……宋代人的眼神是有多好,能准确的判断6种白色之间的轻微差别。没有一个黑色的建盏想也别想!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建窑生产的最大魅力。建盏虽以黑为贵,但却不是千篇一律的黑,而是在黑中富于变化,并蕴藏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不同的纹样。”每个建盏都是孤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因为季节、天气、窑炉、窑位不同,使得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所以即使是相同的原料,烧制出的建盏也都不一样。
建盏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在当时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建盏在宋代独树一帜,影响巨大,整个闽北地区、福建、全国乃至日本等都纷纷仿制生产。
传承华夏文明
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编辑:朋天岳
责任编辑:文宣君
中文宣服务热线
400-002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