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吴晶、刘奕湛、胡浩、王思北
全面深化改革,这六个字,对于国家,它意味着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行动纲领;对于国民,它渗透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的向往期盼。
今年以来,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为百姓送去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利好消息。
顶层设计:让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城乡居民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方案宣布从2014年启 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 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这次改革从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起步,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 贯对口招生,到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再到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特别是在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方面迈 出新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这些举措 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 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只是多项社会事业改革的一个缩影。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调 整同步推进,实现了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两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 初步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将并轨运行,低保群体和城市无房群体中政策的衔接更加到位;社会救助制度列出了保底性清单,力争让急需的困难群体求助有 门……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和关键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旧办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顶层设计是各项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的必由之路。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说,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阶段性特征,把坚持顶层设计和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在改革初期,要鼓励基层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在改革纵深阶段,更要及时总结提炼实践经验,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和推进工作。
改革创新:让人民享有更多发展成果
“不出县就看好了病,分级诊疗确实既方便又实惠。”今年65岁的谭瑞成是山西省清徐县清源镇吴村农民,去年因为脑缺血到大城市住院治疗一周,尽 管有新农合报销了55%,自己还是掏了4000多元。今年老毛病又犯了,他在县医院通过分级诊疗制度看了病,治疗费用总共是2490元,报销后个人只花 500多元。
让这位农民受益的分级诊疗是新一轮医改进程中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创新:通过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医保支付政策,人民群众正在享受更便捷、更省钱、更放心的医疗服务。
长期以来,“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民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社会问题,公立医院作为承担医疗服务的主体,面临着“不破不立”的改革之痛。北京协和医 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认为,要用创新手段改革制约公立医院发挥其正常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从而让公立医院提供的服务变得更加“公平可及,群众受 益”。
如今,依托公立医院改革的有效经验,基层民众逐渐感受到医改的切实成果。在江苏省大丰市,一年一签的“医疗服务包”赢得了广大村民的认可。根据 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村民可选择100元上下、不同档次的“服务包”,不仅每月可在村卫生室接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检查,还有医生定期回访。
“去年我被查出患上宫颈癌,本来都放弃治疗了,村医不停开导我,还帮我联系上级医院进行手术,现在恢复不错,日子又有了盼头。”54岁的斗龙港村1组村民张路巧说。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分类招生、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创新模式,士气提振的职业教育正在吸引更多 技能型人才,为低收入家庭带来希望;通过分类分段设置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等手段,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正在缝补社会救助体系的“网底”,为特困群体 解决“燃眉之急”;通过推进商事登记便利化、全面清理涉企收费、中央财政引导设置创业资金,创业热潮正在兴起,就业渠道不断拓宽……让老百姓感受到改革发 展既有速度又有温度,正在成为社会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度量尺。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改革路线图后,社会事业改革正在释放活力,人民享有更多发展成果。
攻坚克难:让百姓的心声诉求得到回应
户籍制度“破冰”后,如何在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福利的同时,缓解城市的接纳压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如何享有质量比较均衡的教育?破除“以药养医”的顽疾后,如何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这一系列问题,是社会事业改革急于破解的难题,也是基层民众利益攸关的诉求。
“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正在化为改革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
为了帮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安家落户,《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不仅对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放开了户籍管制,更提到要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为了让广大特困群众“住有所居”,国务院部署的三年行动计划将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套,同步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水气热、通讯等配套设施;
为了让更多农村学生上好学、上大学,国家陆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单向计划和高校农村单独招生专项计划,启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为了让更多家庭拥有多元选择,“单独二孩”政策启动实施,去年共有80万对夫妇登记申请。
一项项具体务实的改革举措,都充分体现着以人民为本的基本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指出,社会治理就是要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好日子就是衣食丰足、幸福平安、和谐有序。
告别垃圾围城,离不开“建管并重”的综合管理协调机制;保障食品安全,离不开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让百姓“晒”蓝天,离不开清洁生产 绿色经济的深入推行……虽然,改革依然面临着“深水区”的艰险和“攻坚区”的困难,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意志不可动摇,经验和信心都在倍增。
“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动员令正在引领13亿人民,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