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行善,最有名的当属“顺其自然”,15年宁波捐款683万元,却无人知道他是男是女,姓氏名谁。
如今,宁海也有了这么一位好心人——自2012年以来,每年捐赠100万元用于助学,累计捐赠315万,全县有4010人次的学生因此受益。
同样,这位好心人也不愿透露自己的信息,我们多方打听,了解到的唯一一点消息是:他是位企业家,40多岁年纪;还有一点,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玩麻将,不穿名牌,是一位“四不”老总。
下周,他捐助的2015年第一笔50万元款项,又将到位。
三年捐款三百万助学
唯一要求:不上电视,不上报纸
这是一份宁海县关工委提供的“爱心助学金总结”——
“从2012年到2014年,全县享受爱心助学金的学生已达4010人次,累计发放爱心助学金294万,另外拨给‘培智学校’(聋哑学校)专项资金10万元,‘特殊急需’资金11万,总数达到315万……”
这三百多万的捐款,都来自宁海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昨天,宁海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袁春林和记者聊起此事时,有点激动。
其实,他也没有见过这位企业家,所有的捐款事宜,都是由宁海县的一位退休老干部、县关工委顾问郑国金同志从中联络。
随后,记者联系上了郑老这位“慈善红娘”。
电话中,这位退休十年的老干部,声音洪亮,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
“2012年年初,我接到一名年轻企业家的电话,说想与我商议一件有关捐款助学的事,我马上赶了过去。”
郑国金至今还记得那位企业家说的每一句话:“郑老,我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人,在以前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得到过许多好心人的无私帮助;自己的事业能有现在 的发展盛况,也是受惠于好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人是要懂得感恩的,所以,我想现在该是我回报社会的时候了。我想每年捐出百万左右,帮助我县一些贫困 孩子顺利完成学业,请您帮我实现这个心愿。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上电视、不要上报纸……”
郑金国说,这位企业家当时四十余岁,性格沉稳、事业有成;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玩麻将,不穿名牌。
正是因为对他的了解,郑金国慨然决定,接受这个特殊的“红娘”之职。
宁海18个乡镇
三年来4000余人次受助
这位企业家提出,想助学寒门学子;斟酌之后,郑国金觉得请肩负“关心下一代”重任的由县关工委来落比较合适。
宁海县关工委也立即响应,特意为此成立了“爱心助学金”管理小组,通过启动从县到乡镇(街道)到村(社)到学校的四级“关工委”机构网络,建立了全县困难家庭学生信息档案。
“虽然现在义务教育是免费了,但是对困难家庭来说,孩子的校服费、午餐费、交通费、保险费等还是一笔不少的支出。”郑国金说,在商量之后,大家决定,助学金主要用于这些方面。
2012年3月份,首笔100万元助学款到了。
“他当时跟我谈的时候是2月初,一个多月后,钱就打进来了。”郑国金说,关工委的同志告诉他,从来没接收过这么一大笔款项。
这笔钱,关工委按小学每人每年1200元、初中每人每年1500元的标准,核发给了各校的贫困生,另外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特别困难的学生家庭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补助。
之后,每年两次、共计百万元之巨的助学金,连续两年按时打进了县关工委的 “爱心助学金”账户;此外遇到特殊情况,还会有善款追加。
截至2014年底,这位企业家一共打进爱心款315万元,受助范围辐射到全县18个乡镇(街道)的大、中、小学生,受助学生达4000人次之多。
今年50万元捐款下周到位
捐助人说,会继续做下去
三年来,这位企业家仍然坚持“不上电视,不上报纸”,但郑国金坐不住了,“我很感动啊,特别想把这种正能量弘扬和传播出去。”
记者曾想当面采访这位企业家,但他让郑国金转达了这样一段话:
“我爱宁海,能为家乡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孩子们做点好事是我的夙愿,今后没有特殊的困难,我还会继续做下去。我也是一名父亲,我的孩子去年考上了理 想的学校,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我希望更多的家长能享受到我一样的快乐,更多的孩子能在校园里健康成长。为此,我仍然希望大家只关心孩子们成长,不要关心我 是谁……”
昨天,袁春林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的50万元捐款,下周即将到位;2015年的助学行动,又将开始了。本报记者 薛丛川 本报通讯员 徐荐荃 娄美琴 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