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握好采写人物的“度”
刘国昌
抗疫报道开展以来,总体是好的。但也出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在采写人物上,有的媒体报道医务人员徒步几十里地赶回岗位;报道怀孕九个月的医务人员上一线;还有流产后10天就上一线,亲人过世也忍痛继续工作等等。
现实中有这样的事例,但过度宣传这些就不对了。要看到,这种宣传的效果并不好,有的觉得“假”,有的认为“没人性”,甚至让人感到“愤怒”。
在实际工作中,像上述这些情况本可通过工作调整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怀孕、流产等情况完全可以休息、或干其他工种等。干嘛非上一线不可?这样做,是人性化的安排。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许多地方也是这么做的。
作为新闻工作者,面对这些情况应该进行冷静分析,不可头脑一热就大笔一挥。
应该认识到,媒体宣传是有规矩的,是有“度”的。比如对重大事件报道,对好的人物事迹理当报道,以彰显社会新风尚。但同时也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宣传的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与我们过去观念上的束缚有很大关系。过去一写人物必是“高大全”,或写一些极端的例子。写舍己救人的稿子也非要写出一些“闪光思想”、“豪言壮语”什么的。
不是有那么个例子吗?有位记者采访一个跳进冰窟里救小孩的人,非问人家当时是怎么想的。救人者说,当时也没多想,看见小孩掉进冰窟里就想救。记者很失望,一再让人家再想想,好像人家非说出一两句“豪言壮语”才肯罢休。
实际上,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写人物包括写先进人物,真实、平实很重要。唯真,才能动情;唯实,方能感人。
在这次抗疫报道中,诸多媒体的记者写了不少人物的稿件。这些稿件以真实为原则、以平实为技法,写得具体生动,看后很感人。
比如,写医护人员奔赴一线时的心境,既写他(她)们救治病人的情怀与决心,也写他(她)们眷念亲人、孩子的心态与思念。
2月2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病房的的插管小分队,与病毒源最近,被称为“敢死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再如,写“与病毒最近”的医护人员,既写他(她)们的勇敢救治行动,也写他(她)们最初的害怕与担心。
……
这样写,自然贴切,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写人物报道,是新闻业务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中的“道道”不少。但把握好“度”,把人物写得真实、可亲、可信,是最为紧要的一条。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当抛弃那些似是而非的框框束缚,放开眼光去看,放开手脚去写,把活脱脱的人物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