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外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并结合当前我国文艺存在的问题,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阐释了文艺工作的重要性、文艺工作者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目前,中国电影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处于产业调整特别是结构性优化的关键时期。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文化自信、服务人民、创新创造、崇德尚艺“四点希望”,体现了大国大时代的文艺观,也切中电影业界时弊,是中国电影从大国迈向强国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文献。
《战狼》剧照 资料图片
文化自信是最需要的文化态度
“文化自信”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出现了八次,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文化自信是当前中国电影最需要也最重要的文化态度,更是创造中国电影新景观的核心动力。坚持文化自信,必须要尊重自己的历史,要礼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文化理念、气韵、精神和智慧,并在长期积淀的过程中铸就了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内化于心的文化自信、自觉和自强。电影创作需要实现历史与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神韵、中国气派特别是中国“精气神”的电影。只有体现中国神韵和中国气派的电影作品,才能传得开,留得住,并在世界精神文化宝库中贡献中国力量。
电影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只有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才能经得起历史检验,才能立之当世而传之后人。中国电影自产业化以来,具备经典品格的作品偏少,缺乏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礼敬是其症结之一。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戏弄历史的作品,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电影创作需要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在史实、史材、史德中树立和凝聚文化自信和自觉,如此才能让中国电影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得到增强。
坚守文化自信是中国电影人自产业化以来在实践中不断探寻的目标。广受好评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经典名著的再演绎,《大鱼海棠》也从传统古籍中汲取了养分,这些作品在电影叙事和美学层面呈现出的历史文化内涵,所凸显的正是中国电影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态度。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成龙大半生坚持对动作电影的探索,近期获得美国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可谓中国电影文化自信之于世界的一种力量彰显。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黄金时代,广大电影工作者更应坚守自信,努力创作出与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传统、伟大的改革现实相匹配的电影精品,从而无愧于时代、国家和人民。
扎根人民是最好的创作方法
服务人民、歌颂人民是包括电影创作在内的文艺创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习总书记借用马克思的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把人民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作为自己的唯一诉求。在喧嚣的市场化背景下,当下不少电影创作还浮于生活的表层,没有真正深入生活中寻找有内涵、有质感的故事。电影工作者仅仅依靠新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来“找灵感”和“写故事”,这样的创作当然是不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
最重要的文艺创作方法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人间真情、真谛,书世间大爱、大道。当下的中国电影需要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要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去观照现实,用正义之光、温暖之光去照亮人民的生活。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电影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写照,都有着时代的烙印。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活现实,不断提高电影创作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探寻人类精神世界,是中国电影美学当前应当坚持的方向。对于创作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从生活当中寻找有筋骨、有温度、有道德的中国故事并以电影化的方式来呈现。近期的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多方面展示了我国文物的价值,礼敬传统文化和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国人;《战狼》以一反概念化的方式表现了英雄主义,激发了人民心中对国家、英雄的尊重和敬畏。两部影片虽然题材类型迥异,但在现实情感的表达上殊途同归。中国电影必须坚持扎根人民,内容为王,才可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创新是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
现代化转换、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必由之路。首先是电影产业创新,我们急需能够体现现代电影产业品质的作品来有效赢得市场。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创新挑战是全方位、整体性的,从电影美学、技术等各方面都要善于借鉴学习一切有益的工业经验和艺术经验,同时也要根据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来创造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道路,同时为世界电影艺术的进步作出更多贡献。电影《湄公河行动》借用高新技术打造了现代电影所应有的视听品质,同时有效呈现了国家意志与个人价值的无缝对接,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特别是主流大片的现代化和创新性视听转换。贺岁档即将上映的《铁道飞虎》也是红色题材电影,但影片中又加入了众多现代的类型元素。像这样借鉴先进特效技术和类型经验来实现对主流文化的有效呈现和有力传播,应该是中国电影尤其是主流大片坚持的创新原则和创作范本。
当前中国电影创新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理论创新。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强国,就一定要在世界电影格局当中,确定中国电影的地理坐标特别是文化坐标;一定要在世界电影标准体系当中,确立来自中国的评价体系;一定要在世界电影美学体系中,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和美学规范。事实上,只要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就可以让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价值更好地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为世界电影的多样化作出中国的独特贡献。
崇德尚艺是电影人一生的功课
习总书记的讲话中重点提到文艺工作者要坚守理想,崇德尚艺。对于电影创作而言,作品境界高低取决于艺术家本人的情怀、境界、思想和价值观,这些精神养料将折射到电影当中并传递给观众,进而感染观众。对于任何一个电影工作者来讲,既需要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不忘初心,也需要在道德方面自我完善,以高尚的品格来引导观众。每当谈及当下的中国电影,大家共同的强烈感受是浮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潜心创作的电影工作者越来越少,电影领域价值扭曲、浮躁粗俗、无底线的娱乐、唯票房化的问题与浮躁一样,成了难以克服的“顽疾”。然而,真正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电影必定是有深厚的生活积淀、文化积淀,并且在创意与工匠精神的基础上精心打磨雕刻的精品。近年的《智取威虎山》作为红色经典的再生,受到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好评,其原因就在于影片创作者对家国情怀的现代化转换,既保留了红色精神又实现了新的艺术表达。
习总书记勉励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上要克服浮躁顽疾,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真才学、好德性、高品位”是优秀文艺家的标准,崇德尚艺应该是电影工作者一生的功课。“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电影工作者个人的成就和命运也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荣辱与共。当前中国电影正处于“产业黄金十年”向“创作黄金十年”的关键过渡期,广大电影工作者应当以“四点希望”为指导,真正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以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为观照,增强文化自信,创造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电影,努力从创作层面打造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实现中国电影创作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4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