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3日消息(记者韦雪 郑澍 陈健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方言,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岁月流转,熟悉的俚语却正在改变。让我们一起,找回故乡的声音,续写缕缕乡愁。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第一季聚焦“方言”,今天播出第四篇:《粤语铿锵》。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蒲达,蒲达苦,买猪肚…… ”
广州出生的王欣,一直不明白,本地童谣《月光光》里,那个“蒲达”究竟指的是什么。王欣称,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唱,有的时候你听了就听了,学了就学了,根本不知道他说的那样东西是什么。
许多年后,王欣编辑一本有关童谣的书,才知道了答案。
王欣介绍,“蒲达”就是苦瓜。才知道原来这个词当时唱的这个词是这个意思。
粤语里有许多这样古意盎然的词。饶原生介绍说:“我们很喜欢说“得闲饮茶”,“得闲”是在楚辞里面,我们说话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一不小心成为一个古人。”
79年出生的劳震宇发现,自己常说的粤语词汇,在更年轻的90后那里成了生僻词。
劳震宇表示,他们会说青蛙,不会说“田鸡”,或者说风筝,他们不会说“纸鸢”,甚至有些东西忘记了原先用粤语是怎么表达了,比如说可能它直接说坑爹了,不会说“揾笨”。
走在广州街头,你仍会觉得粤语扑面而来。但本地人知道,讲广东话的机会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劳震宇称,经常出去吃饭,出去买什么东西,反而很多时候,人家说请讲普通话这样子。
土生土长的叶丽诗是大南路小学的校长,课间碰到孩子用普通话问好,她会用粤语去回答。叶丽诗说,要去告诉孩子们,哪些时候应该说广州话,哪些时候应该说普通话,其实他不会是很自觉的去说广州话。就是希望有这么一个氛围。
往前三十年,粤语的氛围是不用刻意营造的。那时候,每天中午讲古大师张悦楷“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的声音会传遍广州城的大街小巷。茶楼戏院里也总能听到粤剧、南音。
曾经,粤语既是传统,又代表潮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粤语裹挟着香港的流行文化一路北上。香港影视剧中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粤语歌曲中的古风和情义,填补了内地青年的文化想象。
汪强觉得那边那个城市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嘛,他们的生活、穿着,包括他们的价值观都不一样,蛮好奇的。
“搭的士”演变成“打的”,“搞掂”演变成“搞定”,这些词汇大张旗鼓地进入了普通话,并收入词典。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一下子收入上百条由粤语演化而来的词汇。
饶原生认为,那个时候大量交流,大量碰撞,大家互相在使用,都觉得非用这个词汇不可,而且它使用量非常大。搞定都收进去了。这个东西是证明,实际上慢慢粤语会影响全国人民。
粤语北上的同时,南下大军也涌向刚刚开放的经济特区,珠三角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有两千多年历史,完美保留了中古汉语特征的粤语,可 以作为古汉语研究活标本的粤语,在最近二十几年时间里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发现,虽然有不少人学粤语,可是说粤语的人却渐渐少了。
王欣认为,不是大家都不说广东话了,会说广东话不说广东话了,而是说广东话的人的比例少了。
饶原生表示,10个人坐在一起,有一个不会粤语,大家都会讲普通话,这种包容多少年都这样,有时候这种包容慢慢它可能就会迷失自己。
劳震宇和几个朋友一起做了一个名为《舌尖上的粤语》的微视频,他说这既是传播粤语,也是为自己解惑。
劳震宇称,我母语的一个历史怎么样子,跟其他中国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吴语也好,客家话好,他们之间大家的关系是怎么样子,其实希望做一个这样的视频,去告诉大家,每一种母语都值得被尊重。
王欣编辑的《广府童谣》出版的时候, 他女儿恰在美国出生。王欣把这本书看作是送给女儿的礼物, 他也要像祖辈那样教女儿唱童谣,当然是用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