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思雄 刘维涛
2014年3月1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少数民族委员走出会场。 |
再过不到半月,我们将迎来新中国65华诞,而在此之前的9月21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纪念日。
1949年9月21日晚7时,北平中南海怀仁堂,群贤毕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召开。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中,这次会议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担负着协商创建新中国的历史重任。
千年古都,气象一新。在团结与民主的氛围中,中共领导人同受到新中国理想召唤而来的社会各族各界代表坦诚以对,充分协商,一起为人民共和国奠基。
团结与民主,也成为人民政协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的两大主题。65年间,人民政协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乃至枝叶繁茂,在共和国的发展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理论创新引领辉煌历程
每年开在春天的全国两会,如今已是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独特刻度。两会之一便是政协全会,2000多位政协委员,带着各自界别群众的意志与诉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
时间拉回到65年前,由于解放战争还未完全结束,用普选方式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具备,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当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还有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成了迫切需要答案的问题。
1954年12月,毛泽东与参加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的部分党外人士座谈时的一番话,给出了答案: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不妨碍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1979年6月15日,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人民政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讲话:“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今天看来平常的论断,在当时却如一声春雷,篇幅不长的讲话,多次被全场掌声所打断,在经受了历史的创伤后,人们怀揣着来之不易的归属感拥抱新生活,人民政协事业也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领导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 出,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人大、政府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通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由人民代表大会 进行决策,由人民政府执行实施。这样一种政治体制,集中体现了我国广泛的人民民主。
2006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颁发,它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专门就人民政协工作颁发文件。文件鲜明地提出:“人民通过选 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一个个新论断接续将人民政协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良性轨道。
有力探索开掘全新活力
十八大再次为人民政协事业大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首次明确“协商民主”概念,并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出进一步部署,将“协商民主”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并作出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全面部署。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已经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也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面对理论创新释放的全新发展空间,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人民政协动作频频,焕发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
自2013年10月起,全国政协借鉴政协历史上民主党派人士倡议并举办“双周座谈会”的经验,创立了双周协商座谈会,迄今已举行18次。双周协 商座谈会每次选择一个切口不大却在全局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主题,邀请术有专攻的政协委员和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聚拢在一起,开诚布公地谈问题、出主意。 显然,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领域的积累,让它能够轻松驾驭这样面对面协商的局面,并能在利益与观点冲突中寻求共识和解决之道。
从双周协商座谈会的“重启”可以看出,加大协商密度、增强协商实效,正是本届政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专题协商会是十届政协创立的协商形式,本届政协增加了会议次数。此外,提案办理协商、对口协商等依托政协平台的协商形式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而这一切协商活动,都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2014年,全国政协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协商年度计划,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这一增强制度刚性的举措,无疑是健全协商民主的重大进展。
制度优势期待持续释放
“在政协各种会议和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 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努力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今年两会首日,俞正声主席在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重提“三不”方针,既是对优良民主传统的接续,也体现了在新形势下探索推进协商民主的决心和担当。只有政协委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才能真正达到协商的目的,即人民内部各方面就共同问题取得共识,并依共识而行动。
新一届政协还尝试了一些精细的制度设计,比如建立副主席联系界别和专委会联系界别的制度,以及正在着手设立的群众联系委员制度,其用力方向,便是打通民意渠道,进一步畅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常规渠道。
如今,国家的决策体系中,来自政协的力量和智慧已成为重要一环。从党的重要决定、决议的制定,到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从重要人事任命,到重大工程上马;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民生政策出台……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无不凝聚着人民政协的智慧和心血。
政协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议政建言的质量。俞正声主席曾提出“三个拒绝”:拒绝冷漠和懈怠,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拒绝 奢靡和一切利用权力或影响谋取私利的行为。以此为准绳,委员们议政热情和聪明才智必将充分涌现,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更多助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深水区改革尤需全社会广泛共识与智慧迸发,而这两者正是人民政协所长。与共和国命运紧紧相连的人民政协,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答卷。
版式设计:李姿阅 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