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记忆 > 中国正能量网 | 新四军在云岭的日日夜

中国正能量网 | 新四军在云岭的日日夜

2024年06月19日 07:36:55 来源:铁军传媒网 访问量:696 作者:李根萍

云岭山脉绵延起伏,与黄山、九华山相接。山间云雾缭绕,两山夹围之中,潺潺的叶子河蜿蜒在狭长的山冲里流淌,最后注入青弋江。河边一座座村寨,似玉珠洒落,镶嵌在清山秀水之间。


或许是巧合,抑或是冥冥中注定,云岭有着气壮山河的历史。


86 年前的 8 月 2 日,正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中国大地上疯狂践踏,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支拯救民族、抗击日军的英雄军队开进皖南云岭罗里村,掀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一页。他们挺进华中敌后,转战大江南北,并与当地的老百姓并肩作战、携手躬耕,这就是号称“铁军”的新四军。


花红柳绿的初夏,我来到云岭。雾是云岭的常客,这里的村民和庄稼一样,生活在仙境一般的风景里。眼前的云岭宛如一个披上白纱的妩媚女子,神秘莫测,朦朦胧胧。微风吹来,白雾起舞,波心涌动,一会儿雾尖爬上树梢,一会儿雾头直冲云霄,瞬息万变。眺望雾中的千山万壑,仿佛今天依然潜伏着成千上万佩戴N4A臂章的新四军战士,随时可从雾中呼啸而出。


当年新四军叶挺将军非常喜欢云岭的山水,更爱上云岭的雾,曾即兴吟出《云岭抒情》:“云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


小桥流水人家,青砖黑瓦如画。云岭,记录徽派文化的历史印记,也记录新四军拯救民族于水火的历史印记。


穿过云雾,我走进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这里原为两个大户人家的宅院:“种墨园”和“大夫第”。两个宅院形似帆船,气势恢宏,错落有致,格外显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为新四军的到来,给这两座宅院赋予新的内涵,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启航之船,成了背负民族希望之船!


避开喧嚣的人流,我静静地触摸着皖南“四水归堂”的古建筑、中国画水墨味道的花砖镶嵌门墙,感慨万千,因为它们曾见证了新四军在皖南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


据导游介绍,“种墨园”建于清末,是地主陈冠群的宅院,由 3 进 47 间房和一座小花园组成,叶挺军长当年就在这里办公,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军参谋处亦设在这里。参谋们天天上传下达,四处是忙碌的身影。陡然一阵风起,“种墨园”里仿佛电波声声,军号嘹亮,战马嘶鸣,一场新的战斗正在前方打响……


“大夫第”更是宏伟气派,同样建于清末,楼上楼下共有房屋 64 间,另有院落及门楼,毗连脚屋 10 余间,当年新四军仅借用1/3的面积,主要用作项英居住和军秘书处的办公场所。军部秘书长李一氓、参谋长张云逸也住在“大夫第”。


云岭村庄,依山傍水,街巷相通,明沟暗渠,逶迤穿村。当年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后,司令部、政治部、教导总队等直属单位以及中共中央东南局、新四军分会,分别设在罗里村及其东西约 15 公里的 13 个自然村内。其余的如政治部、教导总队及各个分队、军械处、运输处、医务处、被服厂、服务团等,分散在云岭的各个村落。在此期间,新四军召开了第二次政治工作会议和第二次参谋工作会议,以及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今天,在“种墨园”和“大夫第”两座宅院之间建了一个云岭碑园,里面陈列包括毛泽东、刘少奇、陈毅、谭震林、罗炳辉以及新四军将士、社会知名人士、国际友人为新四军及纪念馆题词碑刻60块,碑园匾额由叶飞题写。


出了纪念馆,偌大的广场上巍然耸立着一尊叶挺军长的铜像。叶将军身披大衣,胸前挂着望远镜,紧握手杖,足蹬战靴,神采奕奕地凝视远方。铜像基座镶嵌着叶挺题写的“抗战到底”四个大字。久久仰望铜像,思绪翻滚,这位北伐名将曾参加了南昌起义,在民族危难之时,他服从大局,以党外人士的名义挑起了新四军这副重担,受尽了委屈,最后被囚禁失去了自由,但依然坚定信念,直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一股敬意油然而生。他不仅是云岭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更是全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广场边清凌凌的叶子河上,横卧一座老桥,名曰“叶挺桥”。新四军进驻这里前,叶子河上有座简易的木桥,村民们行走上面,摇摇晃晃,提心吊胆,稍不小心就会掉进河里。尤其是雨季发洪水时,过河更是危险,胆小的只好绕道走。叶将军发现这个问题后,尽管军务繁忙,但还是挤出时间,亲自绘制草图,设计桥的样式,还带领部下和村民砍树、垒石、运木头、打桥墩,在枣树坝段架起了一座长三丈、宽一丈、有栏杆的木石结构的桥。叶军长还即兴在栏杆上题写了“军民合作,抗战到底”八个大字。从此,孩子们上学,村民下地干活,新四军奔赴前线抗日,可就方便多了。


叶子河上飞架“叶挺桥”。今天,将军和他的队伍早已走远。我漫步桥上,桥下水流潺潺,好似在诉说着当年军民心连心的佳话,更似在怀念叶将军。


叶挺和项英在新四军创建初期,在军队的改编、组建、整训等工作当中,密切配合,分工明确。叶挺主要是管外,跟国民党打交道,争取港澳和海外侨胞的支持,军内工作则是侧重于军事训练、作战指挥。而项英主要管内,和党中央、东南局的直接上级长江局打交道,军内主要是抓干部配备,党的建设等。


面对官兵素质参差不齐,又缺装备的现况,叶挺迎难而上,他一方面争取八方支援,添加急需装备,另一方面设立教导总队,从严整训队伍,纠正官兵散漫的作风。很快,云岭下的新四军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成了一支信念坚定、作风严格、纪律严明的“铁军”。


日军万余人兵分 3路来“扫荡”云岭地区,结果扫到钢板上,此时虽然新四军军部附近仅有第一、第三团和特务营、教导总队,总兵力远远少于敌军,但士气很高。


战前新四军在驻地云岭的陈家祠堂召开了动员大会,叶挺军长简单的三问就将全军的士气激得嗷嗷叫。


叶挺的第一问:今天我们开的是什么会?战士们大喊:战斗动员大会!


叶挺的第二问:我们动员打谁?战士们大喊:打小鬼子!


叶挺的第三问:打小鬼子怕不怕死?战士们大喊:不怕!


叶挺:不怕死的举起手来!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全场齐刷刷地举起手来了。


叶挺庄严地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立即下令部队开赴前线,痛击日军,保卫云岭。


云岭保卫战打响后,山中每个村庄、每条小路都摆开了战场。新四军大量使用了夜间白刃战与日军展开血拼。夜间白刃战可以让日军的炮火优势完全无法发挥,只能与我军拼消耗,最后拼得日军心惊胆战。短短8天时间,新四军击破敌军三路围攻,共歼灭日伪军 3000余人。从此之后,只要有新四军在,日军再也没敢来皖南“扫荡”。


云岭下还有幢著名的陈氏宗祠,黑瓦白墙,大厅宽敞,规模宏大。这里曾是新四军军部大礼堂。宗祠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泾县最大的祠堂。在宗祠正面墙的两侧,分别书写“忠、节、孝、义”四个大字,异常醒目,提醒每个进入祠堂里面的人,时刻牢记忠孝节义的做人原则。在庭院的正中矗立着一座周恩来视察新四军时的雕塑。


为满足集会、报告、文艺演出等的需要,当年特意在祠堂一进正方形的大天井中两根廊柱间搭建了一个舞台。廊柱上有两行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贯彻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舞台中央摆放着当年周恩来副主席作报告的讲台,讲台的布置突出了新四军是一支列入国民政府序列的抗日武装部队,幕布上“抗战必胜”表达了这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抗日救国的坚定信念。


历史永远记住这个画面:1939 年 2 月 23 日,青弋江的竹筏上,身着灰棉布大衣、头戴军帽的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章渡老街码头上岸,特意来视察新四军。


几天后,周恩来在陈氏宗祠作了《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报告。这天天公不作美,下起淅淅沥沥的春雨,雨水从四方的天井里飘落下来,淋在新四军官兵身上。爱兵如子的周恩来担心官兵淋湿受凉会感冒,立马招呼大家到大厅里去。他和官兵们移到宗祠的大厅后,大家请求周恩来站到八仙桌上继续演讲,他爽快答应,跃上方桌,阐释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他语言生动,紧握拳头,举起右臂,大声疾呼……


今天,走在陈氏宗祠里,似乎依然有掌声在礼堂回响,依然有个高大的身影在眼前闪现……


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当年辗转来到云岭新四军军部。她对新四军在山区农村举办如此规模的医院和医院高质量的服务感到震惊,并热情地将在上海的英国上层人士介绍给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沈其震通过他们为新四军募集到一批药品器材。


听讲解员介绍,《新四军军歌》曾首次在陈氏宗祠里唱响,并从云岭传遍大江南北、抗日前线。这首歌飞扬在战火中,激发了指战员的豪情,成为威震敌胆的号角,激发了革命热情,让云岭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


新四军军部在云岭驻扎期间,由成军之初的1.03万人发展到 1940年底的 9万多人,成为活跃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的一支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


“北有延安宝塔,南有云岭烽火。”从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迁至泾县云岭,到 1941年 1月 4日新四军奉命北移止,军部在云岭驻扎了两年零六个月。


1 月 6 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皖南直属部队9000余人到达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军队7 个师共 8 万多人的围攻,新四军英勇激战 7 天 7 夜,弹尽粮绝,除 2000余人突围之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悲愤疾书: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无论时间如何改变,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掩盖,皖南事变记录着新四军的浴血奋战,也记录着蒋介石同室操戈的天怒人怨,而这一切注定会被后人所铭记。


硝烟散去,新四军一切为了人民的解放的功绩留在了史册,换来了今天幸福甜蜜安宁的生活。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今天,云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每一个展品、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故事,无不镌刻着皖南新四军灿烂文化的精粹,凝聚着新四军精神,承载着千百万革命先烈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锻造出来的民族气节,也再现了皖南新四军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


(载《铁军》杂志2024年第6期)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