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9月7日电 题:袁隆平田间地头过生日
记者 唐小晴
9月7日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89岁(虚岁)生日。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并未与家人一起庆祝,而是奔赴在田间地头,察看他最心爱的杂交水稻。
当日,袁隆平不辞辛劳,带领在湖南长沙参加首届国际稻作发展论坛的海内外稻作专家,驱车来到距离长沙市区约32公里的长沙县春华镇金鼎山村国家杂交水稻综合实验基地参观。
该基地试验农田384.82亩,划分为科研试验区、试验示范与成果展示区、科研配套设施区、科研辅助试验区及综合服务区。科研试验区主要承担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亲本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亲本繁殖与种子生产等任务,目前已种植各类育种材料3万份以上。
走进试验田,放眼望去,高大茁壮的水稻植株挺拔、颗粒饱满,正如一排排整齐的仪仗队。
“稻子长得不错,喜人。”袁隆平甫一下车,就直奔稻田仔细察看“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的稻穗,询问田间管理情况。
在田坎上,来自海内外的稻作专家争相与袁隆平合影、握手,亲切称呼其为“袁老师”。
“你是哪里的?”“你们那里的稻子现在有多大面积?”“产量怎么样?”袁隆平仔细询问每一位过来交谈的稻作专家。他还不厌其烦地向前来“取经”的海外朋友传授水稻种植“秘诀”。
“袁老师,累不累?”参观结束时,媒体记者关切发问。
“忙到上厕所和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是下田最快乐!”袁隆平笑言。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自小亲历过饥饿的苦难,长大后便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从偏远湘西的最初探索,到成立科研小组带头攻关,再到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位“农民科学家”始终没有停下自己逐梦的脚步,用一颗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带领团队培育出的超级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几天前,他还收获了一份大礼:云南省个旧市的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1152.3公斤,创平均亩产新高,最高亩产达1209.5公斤。
“我们国家现在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将近1700万公顷,正在向单产每公顷18吨的超级稻目标冲刺。”袁隆平说,目前,杂交水稻在海外的种植面积也达到7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2吨左右。
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袁隆平依然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说,希望在成为“90后”之前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及耐盐碱海水稻的培育,届时“心满意足,就可以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