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向尼泊尔兄弟伸出援手

中国,向尼泊尔兄弟伸出援手

2015年05月06日 05:35:48 访问量:457

中国,向尼泊尔兄弟伸出援手

本报赴尼泊尔特派记者 吕鹏飞

  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在巡诊。
  中国红十字会提供

  灾后救援中,中尼两国军人密切协同。
  成都军区国家地震救援队提供

  加德满都灾民安置点里,中国救援队搭建的帐篷。
  本报记者 吕鹏飞摄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强烈地震,截至5月4日,已造成7300多人遇难,约1.4万人受伤。不仅人口密布的加德满都河谷,一些周边偏僻山 区也伤亡惨重,几十万人流离失所,灾情极为严峻。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作为尼泊尔的邻国,中国迅速动员起来,救援队、医疗队第一时间奔赴尼泊尔,向抗 震资源和救灾手段十分有限的尼泊尔兄弟伸出援手。

  5月3日中午,中方武警交通部队应尼方请求,从樟木口岸进入尼泊尔,实施跨国协助救援 任务,奋力抢通尼泊尔境内114公里的中尼公路。同日,中国军方组织的70人防化洗消队携带洗消设备和专业消毒药品抵尼,协助尼方开展消毒防疫工作。此前 一天,中国政府首批186吨紧急救援物资全部运抵尼泊尔。中国红十字会援助的2000顶帐篷和20名救援人员一起也已全部抵达。中国在地震发生后派出的3 支医疗队在尼已累计巡诊768人,救治伤员850人,开展手术105次,培训当地卫生防疫人员600多人次。

  面对中国的援助,尼泊尔总统亚达夫在会见中国驻尼大使吴春太时激动地表示,患难见真情。在尼泊尔,本报记者从当地百姓口中听到最多的,是一句接一句的“感谢”。危急时刻,灾区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中尼友谊赞歌。

     

  全方位救助 不轻言放弃

   由62名搜救队员、医护队员、地震专家、技术保障人员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4月26日抵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成为首支抵达尼泊尔的联合国认可的重型国 际救援队。为争取黄金救援时间,救援队未做停歇,直奔加德满都一处废墟。6小时后,他们成功营救出第一名幸存者。随后,他们在一栋坍塌的7层居民楼连续奋 战34小时,又成功救出一名受困62小时的男子。

  根据联合国和尼泊尔政府统一部署,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开始负责统筹加德满都以西地区的搜救工作,加强外围地区搜救。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国家地震救援队在接到救援任务后,迅速集结,第一梯队55人、第二梯队45人分别于4月27日和29日抵达加德满都。目前该救援队已在两个作业面展开救援,同时派出了20人的小分队前往尼泊尔中北部重灾区勘察。

  该救援队指挥长聂学政对本报记者说,这次救援“安全风险大、救援压力大、自我保障难度大、协调难度大”。

   安全风险有多大?地震后余震不断,就在聂学政他们抵达前,尼泊尔发生里氏7.1级的余震。记者曾在加德满都北部冈加普尔亲眼见证:一栋5层的居民楼在地 震中损毁,呈60度倾斜,救援队员不顾安危,钻入歪楼底部的狭缝中艰难搜救。“我们救援的现场常会有受困者的亲友,他们用恳求的目光望着救援队员,哪怕搜 寻到的只是亲人的遗体,他们也希望能帮着挖出来。他们的目光既给我们带来了压力,更让我们感到肩上的责任”,救援队员刘松说。由于尼泊尔气温升高,部分救 援现场已开始散发尸臭,但中国救援队没有放弃,仍在继续搜救。

  上海建工集团尼泊尔加德满都内环路改造项目组虽然不是专业的救援队,但也勇敢地冲向救灾一线。他们利用挖掘设备从倒塌的楼房中抢救出4名幸存者。

  尼泊尔前议员施莱斯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救援队做了很多工作,救了很多人,对尼泊尔来说十分及时。他说,中国在抗震救灾方面经验丰富,还可以在尼泊尔灾后重建中继续发挥作用,包括选择安置点、建设民房等。

  中国医护人员勇救伤员,也受到当地民众交口称赞。

   48岁的英语老师波德拉·齐米莱家住加德满都以北80公里处,地震发生时正在楼房4层,从楼上跌落后右脚受伤。4月29日晚,尼泊尔军方将他转至成都军 区总医院医疗队。5月1日,本报记者在医疗队临时搭建的病房里见到齐米莱,他躺在床上,病情已稳定。他指着床头贴着的两名中方医护人员的名字说:“中国医 生经验丰富,我在这儿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照顾。”

  与此同时,病房不远处,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在地震中右腿腿骨骨折的16岁尼泊尔少年动 手术。手术室由尼泊尔兵营改建而成,十分简陋。中国医生没有丝毫懈怠。医疗队队长呼永河介绍说,医疗队这次是按照野战医院的标准成建制援外,70名队员共 携带45吨物资抵尼,其中包括40吨药品。4月27日晚6时抵达加德满都后,连住的地方都没安排好,他们就开始接诊病人,至5月1日已接诊54人,进行6 台手术,安排10余名伤者住院治疗。医疗队还派出由医护人员和防疫人员组成的小分队,自己租车外出巡诊。

  目前共有5支中国国家级医疗队 在尼泊尔实施医疗救援行动。4月27日,中国政府医疗队抵达当地,便设立起临时手术室,搭建帐篷病房,截至记者发稿时,共接诊受灾群众约700人,其中收 诊500余人,工作强度极高。本报记者从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了解到,5月4日当天,该救援队20名医疗队员兵分三路,前往加德满都附近古城巴德岗巡 诊,共诊治病人450名。此前截至5月3日,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已诊治了820名病人。

  天气越来越热,震区防疫压力开始增大,消毒 杀菌工作成为救援重点。中国防疫队正全力培训当地防疫队伍,目前已经集中培训或现场培训数百名尼方医务人员,由他们携带供分发的喷雾器等设备赴各地开展防 疫、宣讲。不仅如此,该队还派出一支6人小分队,进入极重灾区辛杜帕尔乔克,开展消毒杀菌和防疫培训工作。

  中国驻尼泊尔使馆商务参赞彭 伟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中国政府先后向尼泊尔提供了两轮援助。第一轮援助物资主要为毛毯、发电机等,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已于5月2日抵达尼泊尔。 第二轮援助物资主要为帐篷、净水设备、发电机和急救包等,价值4000万元人民币,将于近日抵达。此外,中国四川省政府、西藏自治区政府和中国红十字会等 也对尼泊尔灾区进行了捐助。

  中国红十字会利用8架包机,向尼泊尔紧急捐助了2000顶帐篷。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队长任浩介绍说: “每个帐篷12平方米,可以住4至6人,一顶帐篷差不多可以住下一个家庭。”曾多次到访中国的尼泊尔红十字会秘书长拉特纳·达卡瓦说,地震造成尼泊尔很多 人无家可归,他们需要避难所,尼泊尔帐篷紧缺,中国可谓雪中送炭。他还表示,中国红十字会与尼泊尔红十字会合作已久,中国红十字会给了尼泊尔很多医学方面 的帮助和支持。

  尼泊尔现有中资企业42家,工人约3000人,以建筑业为主。尼泊尔中资企业协会会长、葛洲坝集团驻尼首席代表袁志雄告 诉本报记者,大部分中资企业积极参与了抗震救灾。葛洲坝集团在尼泊尔的工地位于首都加德满都西北90公里处,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地震发生后,附近村庄的受 灾民众纷纷跑到工地避难,公司免费向灾民发放食物。葛洲坝集团还决定向尼泊尔捐款20万美元,其尼泊尔分公司的捐款也达100万元人民币。

  常驻医疗队 坚守奇达旺

  中国政府援尼常驻医疗队队长谷守义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会过得这么特别。

  2014年2月,来自河北省人民医院的谷守义与其他17名同样由河北省三甲医院抽调的队友一起,组成了中国政府第八批援尼医疗队,来到尼泊尔南部奇达旺的毕·普·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

   这所由尼泊尔大会党主席、前首相吉·普·柯伊拉腊亲自执铲培土奠基的医院,是尼国家级肿瘤防治医院,总造价约1亿元人民币,是中尼1955年建交后中国 无偿援尼的第二十四个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自199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至今已运行16年。幸运的是,这所医院在此次地震中安然无恙。

   出于医生的职业习惯,地震发生后,谷守义一边向使馆请示是否需要奔赴外地救援,一边迅速备齐了抢救所需的药品和器械。“4月26日晚上,就有一批受伤灾 民被送到了我们附近巴拉普尔市的市立医院,我当天便找到院长,要求让我们的医疗队参与抢救。”4月27日,医疗队获得进驻市立医院许可,当天即进行了4台 手术。截至5月2日下午,医疗队已巡查358名病人,进行了14台手术。

  21岁的尼泊尔女孩阿尼莎·古隆来自廓尔喀地区,这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她被垮塌的房屋挤压,右腿膝盖处骨折,伤情十分严重。经过中国医生的精心治疗,目前她状态良好,正在恢复中。“非常感谢为我做手术的中国医生”,阿尼莎向记者说。

   除了救人之外,这支医疗队的日常工作还包括对当地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为当地医生做手术提供顾问咨询等。医疗队还选送当地医师赴中国进行为期一个月 的专项短期培训。自第八批援尼医疗队进驻肿瘤医院至今,已有7名尼泊尔医生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石家庄等地学习。今年他们刚争取到3个名额,3位尼泊尔 医生原计划5月5日出发,地震使他们的行程不得不推迟。

  援尼医疗队的队员年龄最小的31岁,年龄最大的已有54岁。“尼泊尔医疗条件不 发达,尼泊尔人民需要中国的支持。”谷守义的话淡然而质朴。毕·普·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执行院长普恩对于中国援尼医疗队的义举,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中国医疗队无论在地震伤员的接诊上,还是对伤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都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充满感激。”

  民间救援队 温暖灾民心

  记者见到王骁宙时,这位身高1.8米的山东汉子正准备送一批队友回国。“我们还会有第三批、第四批队友过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绝不放弃。”王骁宙斩钉截铁地说,而此时距离地震已过去7天,黄金救援的72小时已过去。

  王骁宙来自山东济南,是中国民间救援组织蓝天救援队山东队的队长,自2008年以来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雅安地震、菲律宾台风灾害等大大小小的灾难救援,积累了丰富的灾害救援经验。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他应招辗转于4月28日抵达加德满都,与先期抵达的队友会合。

   成立于2007年的蓝天救援队在尼泊尔地震发生后,先后派出72名队员,每6人一组,自4月27日抵达之后即展开救援,足迹遍及尼泊尔多个受灾地区,包 括震中。截至目前,救援队已挖出16具遗体。连日高温降雨,现场弥漫着让人难以忍受的异味,但救援工作仍在继续。说到这里,王骁宙脸上变得肃穆:“虽然他 们因为天灾离开了,但逝者也有尊严,我们不能将他们遗弃在废墟里。”救援队将遇难者的遗体挖出来后清洗干净,然后再移交给相关机构。

   “救援,一是救灾,二是支援。”对于救援,王骁宙有着自己的理解。由于尼泊尔水质不好,蓝天救援队从国内带来了净水机,在加德满都附近的古城巴德岗建起了 一个供水站,将水净化之后可以直饮,一小时可以净化一吨水,供应附近灾民。不过,由于当前汽油、柴油紧缺,净水机也不得不省着用,救援队将每天的供水时间 也固定了下来。

  王骁宙的本职工作是医生,救援纯属自愿,这次来尼泊尔救援也是自掏腰包,花了两万多元钱。据了解,蓝天救援队绝大多数队员都是兼职,参加救援完全出于自己的一腔热情。

   记者看到,和蓝天救援队一样,不少中国民间救援力量抱着对生命的热爱、对尼泊尔人民的情谊,活跃在灾区救援的战场上。倒楼之下、废墟之中、灾民安置点里,不时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尽管他们制服颜色不同,胸口或臂膀上那五星红旗却格外鲜艳,他们实实在在传递着中国人民对于尼泊尔人民的深情。

  加德满都市民克达尔·夏尔马告诉记者,自己家附近一栋楼房在地震中倒塌,不久就来了一支中国救援队。“他们不停地干,工作很辛苦,我看得出来,他们非常专业,也受过良好的培训。我对他们的努力非常感激。”

  版式设计: 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06日 23 版)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