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刊出版 > 《读者》:人文关怀是立命之本

《读者》:人文关怀是立命之本

2014年03月05日 13:12:5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访问量:512

 

     我 从大学毕业后就到《读者》编辑部报到,其间历经编辑、经营到管理等岗位,30多年来,我的心一直与这本杂志在一起,我从文章中得到启发、从办刊中得到成 长,杂志深深地融入了我的生活、我的事业,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杂志社一位退休的领导说,《读者》是彭长城的命。记得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眼角一下子湿 润了。某种意义上讲,这句话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作为一个把期刊当作自己的命的期刊人,从心底来说,我想好好研究这本杂志。

    编辑思想一步步提炼

    《读者》可能是国内收到来信最多的杂志。即使现在电子邮件很发达,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仍然常常往编辑部一摞一摞地送信,在这些交流的信件中,很多人都讲到一个主题,那就是《读者》的文章深深影响了他。

    对我来说,这本杂志也深深影响了我。其中,《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告诉我人生精力有限,要明确自己的 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要受到各种诱惑的干扰;文章《上帝变了》告诉我,一个人在世界上可以不逞强,但不能软弱。一个人如果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该 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时间飞逝,转眼间30年过去了,对我来说,庆幸自己有着自己的坚守,《读者》成为自己持续一生的工作,并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办刊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场长途跋涉。一本杂志的思想的形成和内容分布,是经过长时间坚持使命、理 念微调、适应社会变化、编辑创新和文化积淀的产物。《读者》人文关怀是在长达30多年的办刊历程中,一步步总结提炼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者》的人 文关怀既成就了这本杂志今天的地位,也蕴藏着一本杂志的光荣和梦想。

    回顾《读者》30多年的变化和发展,可以把其思想变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1981年~1989年,播下知识、人性、爱国的种子;1990年~1999年,关注时代、社会和优秀文化;2000年至今,人文关怀思想成熟。2000年以后,《读者》进入快速拓展期。

    《读者》人文关怀的进一步升华是对读者成长的关注。老出版家陈原先生曾提出一个“杂志的读者同杂志一起成 长”的概念,受到启发,《读者》提出了“与读者一起成长”的口号,争取与自己的读者们一道,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上求索健康生存之道。2004年年初,杂 志提出了“《读者》,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这一理念。何谓心灵读本?就是始终坚持“真、善、美”的阳光主题,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标尺,以独特的人文 思考的视角,最终体现着看似超然、实则亲近的人文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关怀恰恰是《读者》安身立命的基础。此时,杂志实际上已经从创刊时的受众成长 所需知识的介绍者、人性的启发者、心灵慰藉的关心者,演变为个人发展的促进者以及如何成长、实现人生价值的研究者。

    在我看来,《读者》的人文关怀应该具有3个立场,一是西方人文主义中的人性立场,二是传统中华文明的人文 精神,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的以人为本。它不仅是对个体心灵的慰藉,而是一份“心灵鸡汤”,也不仅是一本帮助个人建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读物,而是一 个关注个人、关注社会,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本刊物。

    道义美学一直在延续

    《读者》的人文关怀具体被概括为4个方面。

    文化的关怀。大家知道,文化是一个很大概念,在这里,文化的关怀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的多元 化。《读者》杂志为广大读者建构了比较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人们成长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经济学等, 都能在这本杂志中找到。二是建立了开放性的文化架构。在《读者》中,人们可以看到中西各种文化,它们碰撞却又交融,几千年的时空在一本本64页的杂志中生 成,使其文化传播呈现海纳百川的大气象。三是打通精英和大众的通道。《读者》是一本大众杂志,但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引领大众。如何引领呢?就要把优秀的、 精英的思想传播给大众,但是要用大众听得懂、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情感的关怀。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脆弱的,文字可以直抵人心。作为一本关注人性的杂志,必须要有人情味。而要 有人情味,就必须深刻挖掘人类的美好情感。《读者》是一本以感情见长的杂志,很多文章让人看起来非常温暖。《读者》情感的关怀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不 厌其烦的重复人类永远不会厌倦的主题,就是亲情、爱情、友情等;二是用文字构建一片美丽而独特的精神家园,为广大读者带来心灵的慰藉;三是关注小人物、普 通人的情感;四是发掘读者的情感。《读者》之所以能够感动各个年龄段的人,在于每个人的情感深处总是存在某种共通的东西,这些共通的东西激励着读者,也激励着编辑,使大家乐此不疲。

    成长的关怀。《读者》本质上是培养一个好人。每个人的成长都面临价值观选择的问题。无论是心理的完善、事 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还是对社会的思考,都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价值体系。自创刊以来,《读者》一直努力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告诉人们方向在哪里,如何让灵 魂成长更快,从而建构了比较完备的价值体系。《读者》还告诉广大读者“成长方法论”。在《读者》看来,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每个人在不同的时代总会 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读者》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路,包括怎样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掌握语言和沟通的能力,在学校、社会上如何做选择等。这些问题非常 具体,又非常实际。别人的思考和经历,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得到与之相遇。

    社会发展的关怀。很多人认为,《读者》是一本文摘刊物,像一杯温暾水,与时政类媒体相比,不够尖锐,也不 够有深度,但在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方面,《读者》从未缺位。《读者》诞生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此时的政治、文化、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与其他有责任心 的媒体一样,《读者》监测环境、与时代同步,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读者》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持续关注,构成了中国社会30多年的一个基本 图景。当然,社会发展牵涉各种各样的问题,《读者》对社会的关注,不是单维度而是多维度的,不是单一题材而是跨题材的。在具体表现上,从可持续发展到民风 世风,从官僚腐败到户籍制度改革,从教育公平到社会公平等社会问题,《读者》都有所论述,在这个观点芜杂的时代发出了自己清晰而响亮的声音。

    作家余秋雨曾对《读者》如此分析:“历届编辑人员忙忙碌碌,其实都在延续和修订一种魅力长久的道义原则和 美学原则。”在我看来,这种道义原则和美学原则就是人文关怀。《读者》的人文关怀吸取了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文 化建设、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使不同的人能够从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领域。

    (作者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