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家争鸣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谈:重振礼仪之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谈:重振礼仪之邦

2014年07月11日 11:05:47 来源:文汇报 访问量:970

  核心观点

  寻求民族传统与精神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复兴,正是 借助这些根柢,并充分依靠形成这一根柢的核心价值,在完全改变了的现实环境中,积极吸收世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各种优秀成果,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变革而一 步步实现的。今天,重振中华礼仪之邦,建设具有鲜明现时代精神的礼、礼制、礼治,当是其中应有之义。

  德治礼治法治一体是优秀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在考虑如何方能“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把传统美德制度化”时,《礼记·曲礼》中所述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加强礼、礼制、礼治的建设,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论语·为政》中孔子一段话包含着极深的哲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所说,其实是直接关系 着将全体社会成员引向“免而无耻”还是“有耻且格”这发展方向截然不同的两条治国路径。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占主流地位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国路 径。礼、礼制、礼治在漫长岁月中有相当完备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将其影响扩展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中华文明强大的软实力。

  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经久不衰。中国几千年大一统国家的国家治理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我以为,就是德治、礼治、法治三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伏尔泰曾经说过,中华文明最大特点是将德治、礼治、法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就是将道德、礼仪、法律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可以作为全球模范的国家之一。

  可惜,晚清以来,在师法西方建立法治社会时,不少人将法治与德治、礼治完全对立起来。不了解近代西方在讲法治时,其实一直与普遍的基督教信仰和无所不在的基督教伦理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在反对所谓“旧道德”时,常常根本否定了德治;在反对“旧礼教”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盘否定了礼治的意义和功 能。而脱离了德治与礼治的法治,其结果,就不可能不是孔子所说的“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事实证明,舍弃了德治与礼治,背离了中国融德治、礼治、法治于一体的优秀传统,真正的法治也无从建立。

  这些年来,仍然有不少人只热衷于大讲法治,而忽视德治,或者只空谈德治,而不知怎样将美德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原因也在于抛弃了德治、礼治、法治三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优良传统,漠视礼治的功能。其实,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谈到法治时,便一再强调,法解决的是生活秩序问题,道德解决的是心灵秩序问题,伦理解决的则是二者统一的问题,三者缺一不可。伦理实际上就是礼治。

  “不知礼,无以立。”中国传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道德理念,之所以长时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通过礼、礼制、礼治的建设,早已实在化为人们普遍的生活习惯、日常的行为方式。《礼记·礼运》中指出,礼的 功能就是“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可以说,中华文明正因“礼”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民族意志,共同的民族精神,因“礼”而使道德理念具象化而使全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

  重视现代中国的礼、礼制、礼治建设

  中国古代“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礼体制相当繁复完备,其中相当多一部分仍存在于现今人们日常习俗中。今天,提出重视礼、礼制、礼治的建设,重振礼仪之邦,并不是回归汉、唐、宋、明乃至清代原有的礼仪。《论语·为政》记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清楚说明了礼制继承与变革是如何相统一。《商君书·更法》述商鞅观点:“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 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礼、礼制、礼治虽然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礼、礼制、礼治本身在国家治理和人们自身的成长中的意义不可抹杀。

  首先,充分认识礼、礼制、礼治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更多思考的是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世界化等的正面意义,对它们一些负面的影响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审视和反思。面对与大发展相伴而来的社会大动荡、大重组及各种冲突集聚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利用自己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并广泛吸取各种外来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建立起一套能应对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性挑战 的价值系统、意识形态和普及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礼、礼制、礼治的重建与更新,礼治与德治、法治的整合及有机结合,因为礼自身最具草根性、实践性或可操作性,在应对这一新的历史性挑战中,自具有其特殊意义。以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举起重振中华礼仪之邦的旗帜,将它作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开拓需务本溯源,要对传统的礼、礼制、礼治作系统的研究与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对现今在人们生活实际中各种礼仪进行广泛的调查与总结,建立一套既与历史相衔接又与新时代的要求相结合富于时代精神的新礼制。这项工作,要发动现有大学、中学、专门研究机构一道来做,而由国家文史研究馆、各地方文史研究馆或新设国家礼乐馆总其成。

  其三,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社区,从团体到个人,要依靠各个层面共同提倡,共同实践,通过教育、示范及各种潜移默化的方法,把礼的规范转化成 人的内在的自觉行为,将“礼治”落实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包括社区、村落、家庭、单位及各种社会自组织在落实礼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寻求民族传统与精神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复兴,正是借助这些根柢,并充分依靠形成这一根柢的核心价值,在完全改变了的现实环境中,积极吸收世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各种优秀成果,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变革而一步步实现的。今天,重振中华礼仪之邦,建设具有鲜明现时代精神的礼、礼制、礼治,当是其中应有之义。(姜义华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