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清代袁枚的这句诗话,对于经常写稿的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
平,即行文时的平铺直叙,没波澜,没曲折,让人读起来乏味得很,甚至昏昏欲睡。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文不平”呢?
古往今来,我国文人在这方面颇多论述与范文,容我们慢慢学习体会。今天我们结合抗疫报道中一篇题为《最长的单人行李托运单》的稿件,来具体剖析一番。
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托运单》;为方便大家阅读,将全文附后。
一、梳理出“掀波起澜”的节点
要改变“平”的毛病,就得要“文不平”。
何谓“文不平”呢?
“文不平”,就是行文时要有高有低,蜿蜒曲折,时时有点小波澜。如此,人们读起来就有点味道。
《托运单》一文,讲的是旅居意大利的华人华侨把一批防疫医疗用品,从米兰捐往温州的事儿。
事儿不是很复杂,但有点曲折。然作者把这曲折写出来了,且将其写得有波澜。
作者是如何做的呢?
先把能“掀波起澜”的几个节点梳理出来:
如第一个节点:
从意大利米兰往中国温州寄医疗用品,时间很紧,不等人,怎么办?
再如第二个节点:
“人肉带回”的办法有了,可”谁来托运呢?
还如第三个节点:
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托运人能去吗?
以上三个节点,形成了“掀波起澜”的起点,为下一步行好文打下了基础。
二、巧设问句,激起波澜。
上面所说的三个节点找到以后,如何掀起波澜呢?
很简单,就是以“提问”形式激起。随后一问一答,一问一答,层层递进,一直到最后的结果。
不要小看了这个“提问”。一个问号,把问题提出来了;一个问号,把“掀波起澜”搞起来了。
写通讯是如此,写评论也是这样。善设问句,善提问题,继而逐一回答,把文章有波有澜地推进了。
写稿子如同做其他事儿一样,也是个“技术活儿”。其中有些门道、有些手法,要靠自己去“悟”。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