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锡林郭勒2月20日电 (张瑾娴 于立平)“这幅以阿巴嘎岩画为素材的毡艺作品长达11米长,由21幅岩画组成。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铁器时代约三千年左右的人类生活场景。”
连日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牧民朝鲁门将主要心思都花在了岩画毡艺的缝制创作上,这幅长达11米的毡艺集中展示了当地的草原记忆——阿巴嘎岩画。
资料显示,阿巴嘎岩画是遗存于今阿巴嘎旗境内自然岩石上古人所刻划的各种图画或符号,是集史地、考古、民族、天文、环境、动物等跨学科、交叉研究为一体的真实可靠的形象资料,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
朝鲁门介绍,创作岩画毡艺品,第一步是要缝毡子。一个合适尺寸的毡子缝好后,就需要专门的手工艺人将岩画图案勾勒绘制在毡子上,随后再根据构图和颜色的不同,运用叠加、渐变等技法来体现色差,以传统的刺绣、缝制等人工手法进行创作,使立体感充分表现出来。
“红星、钢苏力德两个年轻人无偿地为我在毡子上勾勒出了岩画图案、蒙古文落款及背景图案,开针绣制的第一天,一共有三四十个牧民兄弟姐妹来和我一起刺绣缝制,还有搓毛绳的、唱民歌的,现场真是红火热闹。”朝鲁门说,“如果仅是凭我自己,可能半年也绣不出来。”
目前,在众人的帮助下,朝鲁门的岩画毡艺已经完成了部分内容,朝鲁门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多了,忙碌之余的她沉浸在喜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