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队选手罗小宝在男子南拳的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周密摄
“如果有人要打我,我不会还手,而是尽力保护自己。”这句话来自全国青运会武术套路项目的香港队选手刘紫康,这是16岁的他在10年习武过程中所悟到 的“武德”。不过如果看到刘紫康在赛场上虎虎生风的拳术,恐怕也少有人会动“打他”的念头。武术项目作为从城运会到青运会的唯一 一个非奥项目,比赛的激烈程度丝毫不比其他项目逊色。
运动员实力接近,差距主要在表现力上
“我之前没参加过这么大型的比赛,内地选手们的实力都很强,我这次也是来学习的。”刘紫康最终以18.90分获得武术套路大项中男子长拳加男子刀术全能项目的第十一名,他与第一名、南京队选手吴照华之间的差距只有0.3分。从最后的成绩单中可以看出,本届比赛运动员的实力十分接近。
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邵世伟介绍,本届青运会武术套路项目的打分分为动作质量分、难度分和表现力分3个部分。“除非有明显失误,绝大多数选手前两项基本都不扣分,大家的差距都是在表现力上。”表现力便是指这套动作的“韵味”,考察的则是俗称的“功力”。
“武术动作有快有慢,每一个动作转换都是细节,而韵味就体现在细节的表现中。不管是刚性的南拳长拳,还是柔性的太极拳,都有动作转换中的细小变化。” 邵世伟说,“同样,武术要做到‘形神合一’,动作需要眼神的配合,这需要多年的领悟。说一套动作缺乏‘神’,就是在这方面有欠缺。”
在邵世伟看来,青运会为年轻选手增强自己的表现力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日常的训练中,这些选手通常是由地方队的二线教练指导,或是在业余体校中习武。 由于赛事规格较高,本届青运会中的各支队伍均由一线教练带队参赛,“一线教练的长项在于雕刻细节。”邵世伟表示,从比赛日的表现来看,已经有选手能够在成年比赛中占据一席之地。
基本功很重要,青少年时期练功要扎实
对韵味的悉心研磨并不能取代基本功。“在青少年选手的培养中,动作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邵世伟说,“由于成年比赛的强度和难度比青年比赛大得多,选手在步入成年之后难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打磨自己的基本功,因此必须在青少年时期把基本功练扎实。”踢腿是充分还是一带而过、支撑腿是弯曲还是笔直等,都是判别基本功好坏的标准。本届青运会比赛中选手们在动作质量和难度上很少扣分,也说明青少年运动员的基本功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不过,武术项目的基本功难以轻易练就。由于武术动作对力量、柔韧以及身体姿态的要求都很高,因此运动员通常需要从小习练,即所谓的“童子功”。刚上小学时,刘紫康被表哥的大刀所吸引,从而踏上了习武之路,这也是多数青少年武术选手的习武经历。
据邵世伟介绍,一名武术运动员的培养周期通常在10到15年,黄金年龄在22至26岁之间。超长的培养周期也使得武术套路成了一项彻头彻尾的“用硬实 力说话”的项目,“黑马”与冷门很少出现。据了解,目前参加青运会的这批15到18岁的队员尚不能成为下届全运会或2017年世锦赛的主力军,而8到10 年后才是他们大放异彩的时候。“现在的武术项目有世锦赛、武搏会、亚锦赛等世界大赛,需要大量的后备人才。”
从2014年南京青奥会武术项目的比赛观察,目前各国青年选手之间的实力差距并不大。2015年武术世锦赛将于11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东道主队的女子太极拳水平已与中国队难分伯仲。
武术进校园遇难题,简化动作是当务之急
本届青运会中,共有来自23个代表队的109名运动员参加武术套路项目比赛,他们构成了未来中国竞技武术的后备人才基础。但在邵世伟看来,竞技武术并非武术运动的全部,“发展竞技武术的目的是发挥中国武术在全世界的引领示范作用,而开展群众武术则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群参与武术运动。在普及与提高之间,首先是普及。”
在香港,武术项目本身拥有不错的群众基础,功夫、武打题材的影视剧则进一步增强了武术在民间的吸引力。“练咏春、洪拳的人不少,练杨氏、程式太极拳的也有很多。”香港武术队总教练刘涛介绍,“香港武术联会经常在社区做推广工作,安排师傅定点进行免费教学,只要孩子喜欢都可以去学。”
然而在面向更大的青少年人群普及时,武术项目则遇到了问题。邵世伟表示,和在学校体育课中普遍开展的体操项目有所不同,不少武术项目很难将动作拆开进行教学,这使得武术进校园的步伐有所减缓。“在推广武术的工作中,简化动作成了当务之急。”邵世伟认为。
2014年开始的中国武术段位制十年规划,便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传统武术形式进行简化的一种尝试。但能否达到“简单了就有人学”的设想,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本报记者 刘硕阳 范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