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堤与锦春桥
朱兆龙
近年来研究两淮的海盐文化,看到冠以姓氏的堤桥路名,在古史志中不少。扬州汉代的陈公塘,泰州明代的杨公堤、马公桥,通州(今南通)宋代的郑公坝、清代的嵇公堤,宛若众星,在不同的时空里散发着爱民为民的星光。
老区盐阜大地上的宋公堤、锦春桥等,不但延续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拓展了为生民立命的抱负,更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跨越中,显示出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钢铁意志和为人民谋幸福的情怀责任。
1940年8月,阜宁县发生海啸,淹死数万百姓。1941年5月,抗日民主政府宋乃德县长在刘少奇政委、黄克诚师长的支持下,发行公债,修筑海堤。他带领近万名民工,冒着日寇飞机的低空轰炸,剿灭搞破坏的伪顽匪徒,抗击梅雨季海潮和疟疾的侵袭,栉风沐雨,奋战84天,修成90里长的大海堤。阜宁人民感谢县长的爱民善政,尊36岁的宋乃德为宋公,称大堤为宋公堤,专门立“宋公纪功碑”以彰其功。
1968年,退役军人陈锦春回到老区,担任东台县五烈公社党委书记。当时全社5万多亩低凹田,1000多条河沟,有水就淹,无水就干。陈锦春走遍村庄,调查各个田块,蹲点扎南村,半年平河扩田20亩。试点成功,党委会决定组织1万名民工,围绕4个大队筑起抗洪大圩堤,圩内去弯拉直,填河扩田。陈书记带头干在一线,苦战3个冬春,建成抗洪大圩区,粮食和皮棉产量比建圩前增长18%。社员们在圩区口的四合村头,造起一座钢拱桥,红漆书其名:锦春桥。来往的群众见了都喊好。
20年后,特大洪水涨至锦春圩堤顶。村民们在圩内家中安稳地看电视,念想着病逝多年的陈锦春。口碑,就这样树在群众心坎上。
宋公纪功碑和锦春圩桥,是功劳碑,也是警示碑,让人们受到榜样的感召,摒弃杂念,见贤思齐。
前时外出旅游,在大众浴室里听澡客们聊家长里短和各路见闻。说前些年有一新官到任,这儿手一挥,拆,那儿脚一跺,卖。以为他在谋民生呢,后面却跟了外来的拆迁、设计、建筑队伍一条龙。民心工程乎?形象工程乎?听者不知属实与否,但群众口碑如此,起码其真实意图受到质疑。有权就任性,乱政乱为,无权或权小则惰性,躺平,混日子,都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任性或惰性,乱作为,不作为,就该问责。古戏里唱道:“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冠名碑牌是对前贤的褒扬,也是后来人的指路标。后昆们对前贤心怀景仰和敬畏,更需在不同的维度里予以发展和弘扬:在世界格局变化多端的今天,智勇并施,筑起护民长堤;面对利益诉求多元、精致利己主义时现,加固思想上拒腐抗变的大堤,拓宽民意通达、公平公正的桥梁,让新时代的宋公堤和锦春桥,创造出更加务实真实的新业绩,绽放出利国利民的新光辉。
尽心百姓烟火事者,往往不计生前身后名,但历史不会忘记。历史很公正,百姓心明眼亮。人民的心中自有一座功劳碑、纪念碑!
来源:人民日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