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
——写在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
王小萌
去福州的三坊七巷,最好的时段不是阳光灿烂,而是细雨纷扬。雨或骤或滞落在这片著名的明清建筑风貌区每一条巷、每一座牌坊、每一拱鞍墙、翘檐和倚巷而出的古树。眼至每一处,无不饱蘸着历史的墨色笔痕,在水光雾气把你拉回年代时光。此时,你撑开一把福州的油纸伞,仿佛便穿越在半部中国近代史,有着别样的感受。
我去探访三坊七巷里的安民巷,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早上。
从福州南后街高大牌坊下由主街直入,经过塔巷、郎官巷和黄巷,行约数分钟,左拐就进入了安民巷。与主街的喧闹不同,瞬时,巷子就让你心静了许多。踏上铮亮光泽的青石板,在巷子两旁散发着春天芬芳的枝丫簇簇新绿的拥迎下,前行数十米,就来到安民巷53号。
收起伞,吱呀一声,推开两扇斑驳的石壁大板门,门上镶嵌的铺首门扣尽管已裹上岁月的包浆,但依然发出悦耳的碰撞声,在这处寂静低调的院落里,显得清脆响亮。
入得院来,迎面便是一面大插屏,三面环廊,廊下由数条二米多长石条铺就的天井,在清澈如洗的温润中闪烁着天空的微曙。院子的两侧上方为鞍式封火山墙,正面就是阔约三间的厅堂,有七柱进深,用屏门隔成前后间,后厅廊下又有小天井,左右披榭。这座面积461平方米,俗称"四扇三"的清代建筑,便是80多年前,在国共二次合作中,曾经鼎鼎大名的新四军主要办事处之一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
1937年底,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率领拟任新四军福州办事处主任的王助及范式人等10多人,由江西南昌抵达福州,与时任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多次交涉谈判设立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等相关事宜,最终商议选定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安民巷27号(即现在的53号)作为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所在地。办事处由新四军参议兼闽东特委委员王助出任主任,闽东特委主要领导之一的范式人领导办事处内部及各地县联络工作。
1938年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正式成立后,从公开层面上,积极主动联络社会各阶层和各方力量,发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大力发展抗日队伍,密切了新四军前方与后方的联系。在秘密层面上,办事处则想方设法联络了上自中央红军北上后一大批失去联系的党员和骨干,恢复并发展了中共在福建各地的一批党组织。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还陆续为多批奔赴皖南新四军军部的中共党员和青年学生发放路条和路费。注意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保持与社会各界高层的沟通往来,鼓动和发挥了有影响的一大批民主人士和工商各界人士抗日爱国热忱,在与国民党当局交涉各项事件中发挥了有力的作用,赢得了社会层面的广泛支持。1938年3月,办事处成立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将闽中红军游击队包围缴械,制造"了泉州事件"。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王助带领部分有影响的高层人士,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有力呼吁下,向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陈仪交涉,据理力争,最终获得胜利。
在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领导推动下,福州乃至全省,不仅成立许多抗日宣传队、演艺剧团、歌咏团,印刷发行了抗日小报,还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一时间,位于安民巷51号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俨然成为福州城里城外,风生水起的抗日运动策源地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是福建抗日救亡运动史上的一处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历史遗存。福建抗日救亡中许多重要运动和事件与这处不大的院落紧密相关,有多少有志之士和热血青年在这里寻求到革命的方向,彻夜阅读抗日革命书籍,接受革命启迪。有的还在这里,面对鲜红的党旗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同志曾深情地回忆起在这里,与办事处主任王助促膝策划民族解放先锋队活动的难忘日子。
历史的硝烟已然飘散。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前夕,作为新四军的子弟,我佇立在这座小院里,环顾四周,仰望天空。
天空依然下着细雨,清凉落在我的头颅,落入我的眼框。在饱含水分的注视中,有无数留下姓名和没有留下姓名的男女们的身躯,逐渐清晰,在历史天空里奔驰呐喊,奋勇向前。
敞开的门外,传进来游人的对话。“这是什么地方?”“我们进去看看呗”。
我看见几个青年学生模样,带着好奇的目光走了进来。怕他们诧异我的泪水,撑起伞,我走出了院落。
雨依然没有停,和着路边楼里飘下的歌声。
你是岁月长河
星火燃起的天空
我是仰望者 就把你唱成歌
你是我之所来
也是我心之所归
世间所有路都将与你相逢
而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
愿你所愿的笑颜
…
摄影 | 刘云刚 姚定范
来源:铁军传媒网
相关报道: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