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80周年。在德国法西斯面临彻底覆灭和中国抗日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的前夜,为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的召开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的七大的胜利召开及其历史地位
党的七大的召开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备。党的六大是1928年召开的,六大召开后的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就将召开七大作为全党“最不可延迟的任务”之一,之后党中央又多次提出召开七大,但都未能按计划实施。其主要原因除了当时正处于严酷的战争环境以及因频繁战争造成的交通不便和人员集中困难等情况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党的六大以来党内对一些重大是非问题的认识在思想上还不统一。经过延安整风后,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等错误思想得到清除,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显著增强。特别是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的召开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正确结论,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肯定了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增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思想上作好了充分准备。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正式开幕。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报告,并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作了长篇口头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关于讨论军事问题的结论,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关于讨论组织问题的结论,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党的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反映了党的理论水平的极大提高。七大之后,全党同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一致,为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努力奋斗,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胜利。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贯穿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曾回忆自己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他在青年时期既接受过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又受到过社会改良主义、乌托邦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后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比较分析,毛泽东得出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的结论,并将它看作是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他当年在延安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曾经回忆起这段经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开始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去分析中国的现实,并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他在这一时期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阐述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初步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经受了自创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挫折。正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刻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等。
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党的七大召开,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阶段。在我们党的发展史上,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系统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全民族抗战以来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等著作或报告,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与前途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体系。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党的七大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从解放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在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先后发表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等。这些思想理论的提出,都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与演进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演进过程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是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1941年3月在《共产党人》杂志发表的《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提出来的。1942年7月,《晋察冀日报》发表了邓拓撰写的社论,明确提出了“毛泽东主义”概念。此外,张闻天、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博古、陈云、李维汉、陈毅、邓小平等同志在这一时期也发表文章或讲话,从不同角度提到毛泽东把“世界革命的一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始创立“正确的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是王稼祥1943年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果”,“它是创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此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很快得到全党同志的接受和认同。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次会议对毛泽东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重要地位的概括,为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七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从此,毛泽东思想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一面旗帜,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重大意义
1945年5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完整概括和系统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报告把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等。
党的七大概括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容、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刘少奇曾指出,“我们党和许多党员,曾经因为理论上的准备不够,因而在工作中吃了不少的徘徊摸索的苦头,走了不少的不必要的弯路。但现在已经由于毛泽东同志的艰巨工作和天才创造,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在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这就要极大地增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的信心和战斗力量,极大地加速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为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成熟,标志着我们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进行理论创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作者:韩振峰,系北京交通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法宝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报道: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行将结束,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处在胜利前夜,中国共产党为了尽快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于这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国121万党员。2022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行来到中共七大会址,共同瞻仰七大会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了成熟。
党的七大,以“团结和胜利”作为大会主题,彰显了党的力量之根。经过延安整风,全党清算了自党成立以来的“左”倾和右倾错误,破除了对共产国际的迷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奠定了全党空前统一和团结的政治与思想基石。党的七大不但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而且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促使全党紧紧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七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政治局主席,实质是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具有很高威信的、能够团结全党的坚强的“久经考验的政治家集团”。在七大会场,悬挂着陕甘宁边区政府等赠送的大幅挂旗:“在毛泽东的指引下,向着胜利,向着全国人民的彻底解放前进!”主席台对面大门上方悬挂着横幅:“九十三万大军跟随前进”,这些标语无不传递着“同心同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大会主题和精神。毛泽东在七大发言时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道出了七大的政治精髓、政治原则、政治纪律、政治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只有经常喊看齐,只有各级党组织都经常喊看齐,才能时刻警醒、及时纠偏,使全党始终保持整齐昂扬的奋进状态。”以“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为主要内容的“两个确立”,是党的二十大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政治抉择,是新时代十年取得伟大变革的根本原因,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全党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彰显了党的强烈宗旨意识和为民执政智慧。七大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政治路线在阐明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的同时,突显了鼓动人民、依靠人民、壮大人民、服务人民的“人民至上”理念。毛泽东在七大会议上,将人民比作上帝。刘少奇在报告中概括了党的群众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正是由于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才能在延安形成“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始终做到“六个坚持”,其中首要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党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党的七大,强调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发展革命事业的实践逻辑。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口头政治时指出:“没有整风和生产这两个环子,革命的车轮就不能向前推进,党就不能前进了。”“整风是前进的精神基础,生产是前进的物质基础。”延安时期,党在发展中遭受到极端物质困难,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党的执政基石就有被消解的风险。要避免被饿死和解散风险,全党响应毛泽东发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有力支持了抗日前线,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赢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和政治局常委一行在延安期间,强调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全党要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汲取力量,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党的七大,树立斗争意识,彰显了党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精神风貌。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党的七大上,“斗争”一词在毛泽东的发言中屡屡使用,多达30余次。在作政治报告结论时,毛泽东一口气列出要准备挨外国人的骂、国内大骂、爆发内战等17条困难,并指出“准备吃亏”,但同时毛泽东又指出通过斗争“一定要胜利”的8条对策,强调要坚定信心,争取胜利。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毛泽东一贯主张姚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必须注重策略方法,讲究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把握好时度效,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实现在斗争中辨是非、求团结。延安时期,党正是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本领,有力应对难以立足、民族危亡、“腐化变质”、被封锁被瓦解、爆发内战等系列风险,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谷走向高潮、从挫折走向胜利,开辟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新天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全党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带来的复杂危险局面,全党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增强勇毅前行的志气、骨气、底气,坚持底线思维,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党的七大,明确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彰显了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鲜明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一提法,感人肺腑、振聋发聩。七大会上,20多位代表在发言中,都不约而同地痛斥自身在革命工作中所犯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张闻天、博古都对自身错误进行了发自肺腑的剖析,王明也交来了文字稿,痛陈教条主义和右倾错误的危害。七大期间,毛泽东出席中央党校开学典礼时,对整风期间“抢救运动”中的失误进行了自我批评,并当场脱帽向学员鞠躬,展现了党的领袖的崇高精神风范。正是延安时期党培育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实现了党以“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雄心壮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全党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按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基本思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顽强意志,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七大,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彰显党争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战略擘划。七大上,毛泽东多次谈到愚公移山寓言,闭幕式上更以《愚公移山》为题,激励全党发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状态去生活、去战斗,夺取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愚公移山精神的核心就在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基本分析是敌强我弱,要战胜敌人,唯有不懈奋斗,发扬愚公精神。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的革命传统就是“永久奋斗”,共产党就是要继承这个传统。党的二十大已经胜利闭幕,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全党唯有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朝着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来源:陕西党建网发布时间:2023-01-05 作者:王有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