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兵一点防备都没有,一下子就被打死打伤好多。经过那次袭击,南京城里的日军全乱套了,还以为中国军队大部队攻到城边了,那阵子吓得不行,整天提心吊胆的。”讲述新四军十八勇士奇袭麒麟门的那场战斗,罗维道将军的女儿罗愤充满了自豪。
11月1日上午,“红动沪盐”新四军革命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拉开帷幕,众多新四军老战士亲属代表应邀来到现场。联合采访组采访了部分新四军后代,通过他们的讲述带领大家重温革命故事,追寻先辈足迹。
“父亲是学者、战士、教师”
1901年8月,彭康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双源村南岭下的一个耕读世家,幼时聪颖好学,一边在祖父开办的家塾接受启蒙教育,一边帮助家里劳动。后来,得到家族宗祠赞助,赴日本求学。
原中共中央华中局宣传部部长、原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彭康之子彭城讲述
“1927年11月,父亲修完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科全部课程并参加考试,因受进步思想影响,放弃在日本的学位和毕业证书,与进步青年一起毅然回到上海,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斗争中。第二年就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85岁,但彭康之子彭城讲起父亲的故事依然精神抖擞。
1930年,彭康与鲁迅、郁达夫等51人共同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为领导成员之一;当年4月,为掩护同志,彭康被叛徒出卖,在上海英租界被巡捕逮捕,被指控为“意图推翻国民政府,组织暴动,进行违反三民主义的宣传”等罪名,被判有期徒刑7年。
“在狱中,父亲带领狱友进行顽强斗争,通过绝食获得了读书学习的权利,同时利用相邻牢房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革命理论知识,利用放风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彭城说,出狱后,经过考察父亲恢复了党组织关系。1940年5月,被任命为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书记;10月,随刘少奇进江苏,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华东局党校校长,并参与开辟根据地、协助刘少奇进行党建和文化建设工作,组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等,为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保障。
原中共中央华中局宣传部部长、原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彭康之子彭城观展
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有关人士表示,彭康是华中抗日根据地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领导者。在他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苏北、苏南、苏中、淮北等相继兴办了文化协会及各类文艺社团,编辑报刊、出版书籍、组织进步文艺演出活动,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励广大军民奋勇抗日杀敌。
1952年,彭康调任交通大学校长,1953年兼任党委书记;1956年-1958年,主持交通大学部分西迁,完成西安交通大学筹建工作。“当年西安的物质环境不如上海,当时有人劝我父亲留在上海,但他坚定地表示:我应该去西安。”彭城说,“父亲是一名学者、战士、教师,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
新四军十八勇士奇袭南京城
在当天活动现场,新四军老战士罗维道将军之女罗愤以亲历者的身份,再现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战火中出生的孩子》。
罗维道将军之女罗愤讲述
罗维道将军之女罗愤
“第二天,我父亲从部队精心挑选出十七名精干战士,由自己率队,组成了一支十八人的小分队,每人佩带一把20响的快慢机,皮带里侧装着40发子弹,把脸抹黑,装扮成送石灰进城的苦力。”罗愤思绪飘飞,仿佛追随着父亲回到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战士们从茅山来到南京城郊,在城外交通站有人准备好了6辆板车,板车上都装满了生石灰。战士们依照计划到了南京紫金山脚下的麒麟门。骗过了站岗的伪军,在不远处的一个大操场上,三十多个日本兵正在训练,那些枪都架在操场中间。罗维道沉着冷静抓住战机,趁敌不备,立刻下令开火,日本兵死伤三十多人,而我军无一伤亡。
罗维道将军之女罗愤接受联合采访组采访
“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大,却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罗愤说,那时南京城里的老百姓纷纷传说,新四军打进南京城,赶走小鬼子的日子不远了。十八勇士奇袭南京城的壮举也得到了新四军的嘉奖。
“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发脾气”
今年6月29日,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就在6月25日,施老的儿子施小平、儿媳杨仲伟专程来到盐城,向新四军纪念馆捐赠《施平文集》。这套用百年历程绘就的华彩篇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人生哲学,读后发人深思、催人奋进,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施小平夫妇
施小平回忆道,父亲施平原名施尔宜,1911年11月生于云南大姚县。他中学时期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26年在昆明投身大革命,1931年秋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施平领导杭州全市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施平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进入新四军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施平曾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
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之子施小平接受联合采访组采访
施小平说:“父亲常说自己是一只‘小小土拨鼠’,匍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东拨土、西拨土,种鲜花,去杂芜。”施老一生豁达平和,对教育抱有深厚的热情,然而对于子女,他却从不说教或灌输大道理,而是引导孩子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细心观察与明辨是非。
在施小平眼里,父亲施平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他总爱拿着相机,捕捉身边的每一个美好,即便是路边的一草一木,也能成为他镜头下的主角。“作为儿子,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发脾气。我与他如此亲近,却从未见过他与谁红过脸、大声争吵或斥责他人。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个不是装出来的,他一生都是如此。”施小平感慨万分,“或许,这正是父亲长寿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