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记忆 > 中国正能量网 | 陈翰章:“用我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生命来赶走敌人”

中国正能量网 | 陈翰章:“用我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生命来赶走敌人”

2025年04月15日 08:25:50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访问量:666 作者:奉云鹤

松柏长青

■奉云鹤

“镜泊湖水清亮亮,一棵青松立湖旁。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汉,看见青松忘不了将军陈翰章。”这首在白山黑水间传唱数十载的民谣,承载着人们对“镜泊英雄”陈翰章的敬仰与怀念。

长白山北麓、牡丹江畔的吉林省敦化市,是陈翰章的出生地,也是他誓死守护的热土。陈翰章烈士陵园坐落于敦化市翰章乡翰章村,苍松翠柏间,镌刻着“陈翰章将军永垂不朽”的主碑立于陵园中央;碑前,陈翰章烈士雕像高2.7米,象征他短暂而光荣的27年人生。

2012年,陵园重新扩建,陈翰章的外甥鄢成成为这里的讲解员。

烈士事迹陈列馆内,保存着陈翰章在中学毕业时拍摄的照片,那是他留下的唯一影像资料。照片里,陈翰章发型利落,面容清秀。

中学毕业典礼上,17岁的陈翰章演讲道:“我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目的是培养优秀人才,改造国家,使她独立富强……同学们,假如我的理想因为被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打破的话……为了祖国,我一定投笔从戎,用我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生命来赶走敌人!”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5天,敦化沦陷。国难当头,19岁的陈翰章毅然放弃教书工作,投身抗日队伍,开启了与侵略者死战到底的革命生涯。

白山黑水间印刻着陈翰章与敌人拼死搏杀的足迹。近年来,鄢成和深受英雄精神感召的李宝东等人,依据史料,翻山越岭寻觅英雄往昔的战斗之地。“附近的高山大多路途艰险,有的从山脚爬到山顶需要大半天,我们常累得筋疲力尽。那时,我总会想起抗联战士们。天寒地冻的,他们衣着单薄、饿着肚子,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鄢成声音哽咽地说。

当年,狡猾阴险的日寇推行“集团部落”政策,试图断绝抗联队伍和百姓的联系。抗联官兵孤立无援、饥寒交迫,饿死、冻死的人数不胜数……

身处恶劣环境,陈翰章救国救民的决心从未动摇。他骁勇善战,逐渐成长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他带领的部队是抗击日寇的重要力量,令敌人闻风丧胆。那时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日本鬼子遭了殃,出门遇见陈翰章!

陈翰章越是英勇善战,日寇对他就越是忌惮,使用的手段也越发狠辣。1940年12月8日,在镜泊湖畔,陈翰章部队遭遇被叛徒带来的日寇,不幸被俘。

日寇将陈翰章绑在树上,许诺高官厚禄劝他投降。陈翰章誓死不从,痛骂日军。敌人将他舌头割去后,口不能言的他怒视敌人,又被剜去双目。

在被割舌前,陈翰章发出最后的吼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必胜!抗联必胜!中国共产党万岁!抗联万岁!”这吼声久久回荡在镜泊湖畔。

▲松柏长青。 图片设计:贾国梁

日寇只知陈翰章勇猛,从未见过他的真容。陈翰章就义后,他们逼迫相关人员辨认尸体。此时的陈翰章,已被剜去眼睛、割掉舌头,脸部被乱刀严重划伤,满面血渍尘痕,实在难以辨认。是父亲陈海,凭着尸体上陈年的疤痕,确认了这正是自己日夜牵挂的儿子。

在翰章村,陈翰章故居被建设成红色教育基地。故居大院里,一组雕塑再现了陈海送唯一的儿子参加抗战的场景——陈海粗糙的大手搭在儿子肩上,仿佛在说:“去吧,别挂念家里。”虽深知儿子此去危险重重,但他坚信,儿子是在做正确的事情。

与雕塑中的陈海相比,故居内照片上的陈海,显得无比消瘦。那时,日寇经常逼迫陈海去劝降儿子,并安排特务盯梢。陈海每次都想尽办法甩开盯梢,又因没完成劝降任务而遭到敌人毒打。

每当陈翰章打胜仗,日寇就将陈海拉去审讯。见他不配合,敌人就给他灌下大量的辣椒水。陈海回家后几乎吃不下饭,只是躺在床上不停地咳嗽,咳得直吐血。那些折磨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46年,陈海因肺部严重受损,离开了人世。

陈翰章的尸体被确认后,日寇砍下他的头颅,拿去邀功请赏。随后,他们又将他的头颅同杨靖宇将军的头颅一起,作为医学标本保存。1948年长春解放后,中共地下党派人找到两位将军的遗首,将其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1955年,陈翰章遗首被安葬于哈尔滨烈士陵园。后来,陈家人特意前往哈尔滨祭奠。陈母想到儿子凄惨的死状,痛彻心扉。

2013年,是陈翰章烈士诞辰100周年,英雄遗首即将回归故里敦化。当天,数万民众手持横幅,早早守在路边。灵车即将启程,抗战老兵、年逾古稀的李敏抱着棺椁放声大哭:“老领导啊,你要回家了,我多么想你啊……”

天地同悲,山河默哀。已是春风吹柳绿的时节,天空却飘起了雪。雪花纷纷扬扬,打湿人们的面庞。大家以最庄严的姿态,护送英雄踏上归家的路。

灵车里,抱着舅舅遗首棺椁的鄢成泣不成声。灵车朝着敦化市驶去,途经陈翰章牺牲的镜泊湖,鄢成摇下车窗,向着镜泊湖的方向,撕心裂肺地喊道:“舅舅,跟我回家!”

“陈翰章将军身首合葬暨公祭仪式”在陈翰章烈士陵园举行。恭迎英雄回家的人们,纷纷垂首默哀,眼中泪光闪烁。

陈海的墓,就在陵园一侧约50米处的一棵大树下。至此,父子俩终于在这里“团聚”。

在吉林敦化翰章红军小学,“做人、做中国人、做红色接班人”,12字校训铿锵有力。孩子们正在操场上嬉戏,笑声阵阵。

戴着红领巾的陈翰章烈士雕塑,就立在操场边。

校长于清涛说:“这里的孩子都是听陈翰章的故事长大的,陈翰章是他们心中的英雄,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操场的东南侧有一座建筑,外观设计为一本打开的书,那是该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书本中央的红色五角星格外醒目。这里主要展示陈翰章烈士的事迹,解说员是两名小学生。

敦化市人武部的卢发祥说,去年3月新兵入伍前夕,人武部组织新兵来这里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小讲解员们用纯真质朴的语言,将英雄的事迹娓娓道来。

1940年11月,陈翰章牺牲前的一个月。那个冬天格外寒冷,夜晚,抗联官兵衣着单薄,围坐在篝火旁。陈翰章问他们战争胜利后打算干什么。

“等打完鬼子,俺先找个媳妇,再开个饭馆子,天天炖猪肉、包饺子、焖大米饭”“等胜利了,俺就去开小火车拉大木头。火车头是烧煤的,可暖和了,不冻脚”……战士们你一言我一言,篝火映在他们眼中,跃动着希望的光。

“陈指挥,打完鬼子,你干啥去?”

陈翰章思索片刻,望着缀满繁星的夜空。“等打跑日本鬼子,我就回敦化文庙校或敖东中学当老师去,让家乡的孩子们都来上学读书,知道天下的道理,学好本领,把国家建设得富强起来,让他们以后不受欺负……”

星光熠熠,穿越了寒冬。

于清涛校长拿出几本厚厚的装订册,里面是孩子们读陈翰章英雄事迹后写下的——

“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活在我们的心中”“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不让先辈们的血白流”……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