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正能量网 | 擦亮侗乡通道的红色印记

中国正能量网 | 擦亮侗乡通道的红色印记

2024年05月07日 08:05:33 来源:中国军网 国防部网 访问量:559 作者:吴贵勇 李娟芳 易传涛

擦亮侗乡通道的红色印记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打造“通道转兵”红色文化品牌记事

■吴贵勇 李娟芳 本报特约通讯员 易传涛

通道转兵纪念馆文博专家在下乡流源村为村民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受访者供图
通道转兵纪念馆工作人员在文物库房清理修复革命文物。吴庆革摄
通道转兵纪念馆工作人员在文物库房整理文物登记入册信息。吴庆革摄
通道转兵纪念馆工作人员在梨子界战斗遗址实地勘测。受访者供图
通道转兵纪念馆文物征集小组在溪上村询问村民红军进村路线。受访者供图
通道转兵纪念馆鸟瞰图(无人机照片)。吴庆革摄

1934年,中央红军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放弃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从湖南通道转兵西进贵州,开辟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我们要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通道转兵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大力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力度,不断擦亮富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如今,通道转兵纪念地已从最初的一座会议旧址发展到集纪念广场、纪念馆、红色研学中心于一体的4A级景区。

近日,笔者走进侗乡通道,探寻他们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足迹。

开发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到位于通道转兵纪念地景区西侧约2公里的一条山路上,笔者见到一群参加研学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朗诵《七律·长征》。

“过去,这里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山路,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路上发生的历史。”背着黑色双肩包的通道转兵纪念馆文博专家胡群松边走边介绍说,2013年,为了纪念“通道转兵”80周年,通道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通道会议”旧址建立纪念馆,计划将其打造成一个集会议旧址、纪念馆、红色研学中心为一体的红色景区。

“1934年12月12日,一份标注‘万万火急’的电令下达给中央红军各军团、纵队首长,作出继续西进的部署。”胡群松告诉笔者,花界作为通往贵州的必经之路,中央红军就是从这里西进,走向胜利的道路。如今,花界已经成为“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路线中的重要一站。慕名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大都会选择沿着山路,追随革命先辈的足迹,感悟伟大长征精神。

“通过查阅当地文献记载以及走访附近村民,基本可以判断出这条路是不是当年红军战士走过的。”2013年,从通道县文物管理所退休后,胡群松被返聘回纪念馆参与考证、搜集史实资料。2009年毕业的胡弘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也决然加入其中,父子俩自此走上了属于他们的“长征路”。

“我这个双肩包里常备的就是一本画册、干粮和小水壶,平时下乡,经常错过饭点,就凑合着对付一口。”胡群松说,10余年来,他们走遍通道县220余个侗乡苗寨,与团队成员一共考证了16条红军在通道境内经过的道路,并指导开发6条红色旅游路线。这些隐入湘西群山的红色小道,不仅为胡群松撰写《通道转兵日志》提供一手资料,也成为侗乡群众的致富之路。

宽敞的柏油马路、错落有致的侗屋砖房,作为长征红军第二野战纵队第二梯队的驻扎地和红色故事《铁律》的发生地,向晖村(原官团村)如今已大变样。

“近年来,该村将红色文化和侗族特色文化结合发展旅游产业,投入资金,建设红色主题游玩步道、主题民宿等,致力于让村民增收,让村寨变靓。”据向晖村党支部书记杨志军介绍,凭借红色旅游产业,去年,全村人均增收12000元。目前,他们正在建设集吃、住、玩于一体的农家乐2家,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挖掘红色故事,丰富教育素材

来到通道转兵纪念地景区,跟随父子俩拾级而上步入纪念馆,一个橱窗里陈列的一对方方正正、略显黝黑的皮箩,引起笔者注意。“这对皮箩出自一位红军战士的手,它见证了一位侗乡老人杨昌彬80多年的执着与守望。”走到跟前,胡弘讲起了《一担皮箩》的故事。

1934年,红军战士邱显达在湘江战役中右腿负伤,万佛山镇下乡流源村村民杨光清和儿子杨昌彬将其接回家照顾。其间,父子俩轮流在家看护邱显达,负责他的生活起居,另一人则每天上山采药,为其治疗。2个月后,邱显达伤愈归队。临走之际,他为杨光清父子编织了一对皮箩,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看你们。”杨家人舍不得用,一直珍藏着这对皮箩。“看到皮箩,仿佛就看到红军战士。”

2017年,胡群松得知这个故事后,专程找到杨昌彬家。“留在我手上意义不大,让更多人通过它了解红军、了解那段历史更重要!”得知纪念馆在收集红色文物时,杨昌彬主动将这对皮箩捐赠出来。

“传承好红色文化,不仅要把文物展陈出来,还要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才能让这份红色记忆历久弥新。”胡群松父子在征集文物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红色故事的挖掘。胡群松说,这些故事赋予了一个个老物件新的生命,它们见证着红军战士的荣光和军民鱼水情深。

“这些年,我们搜集了许多珍贵文物,有的放到全国也算是比较稀有的。”说罢,胡弘向笔者展示了一叠“告民众书”。胡弘如今是纪念馆陈展部部长,他告诉笔者,这是当时过路的红军向侗乡的父老乡亲们分发的“告民众书”。为了掩盖事实,敌军四处搜查类似的宣传单并一一销毁。幸运的是,一位侗乡阿婆将这份“告民众书”纳入千层鞋底才得以保存下来。

《一盏马灯》《一副担架》《铁律》……10余年间,胡群松父子俩抢救性地挖掘了藏在民间的红色故事100多则,为当地开展国防教育、红色研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

扩建红色场馆,打造实践课堂

“通道会议放光芒,为党指引新航向。兵转通道脱险境,红军从此打胜仗。”走出纪念馆,笔者听到演出厅里传来一阵欢快的快板声,便闻声寻过去。“这是馆里新编排的快板剧——《通道转兵》。”胡群松介绍说。

如果说,挖掘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是为文物赋予新的生命力,那么讲好这些红色故事,让文物有了生生不息的“长生”密码。

起初,为了讲好红色故事,纪念馆依托讲解员队伍成立了一支女子民兵宣讲分队,由胡群松任讲师,带领队员们重走长征之路、研读红色书籍,并到兄弟场馆学习取经。

“要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文化‘火’起来,这些做法远远不够!”随着时代进步,他们意识到要想把红色故事讲得更精彩,仅靠讲解员的讲解远远不够。于是,纪念馆在布展时,尝试除了设置实物、照片、视频和文字等展陈形式外,还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设置战场情景、体验环节和情景剧,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受到感染熏陶。

“带学生来研学,效果非常明显。”通道县第一完全小学校长左建新深有感触地说,纪念馆内创新编排的快板剧、沉浸式演出剧等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回去的大巴车上,大家都纷纷聊起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

“不仅如此,我们还主动将红色文化送出去。”胡弘告诉笔者,纪念馆打造了红色文化大篷车用以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军营展演活动,截至目前已巡展100余场。“去年,我们还远赴江苏、上海、长沙等地巡演《通道转兵》快板剧,进一步扩大‘通道转兵’红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如今,通道转兵纪念馆经过改造扩建已达3000多平方米,每年接待游客和干部群众参观学习100余万人次,先后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三十条红色精品线路之一”“国家级长江红色基因传承之旅”。

走在馆楼林立、松柏相映的景区,胡群松告诉笔者:“现在年纪大了,身体有些吃不消。但我现在依然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努力把通道转兵纪念馆建设成‘国家一级博物馆’。我做不到的话,希望我儿子能接替我继续干下去!”看着走在前面的胡弘,胡群松的眼神中充满了期许。

版式设计:王秋爽


附:

保护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韩明剑 张佳豪


在我国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镌刻着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红色印记。习主席在湖南考察时强调:“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进入新时代,军地各级既要用心用情用力把红色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还要在如何利用好红色资源铸魂育人上多动脑筋、下足功夫,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变色,确保强国强军事业后继有人、根基永固。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既包括烈士陵园、伟人故里、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重要会议旧址等红色场馆,还包括红色歌曲、红色书籍、红色影视等文化作品。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承载革命的火种;江西井冈山八角楼的油灯点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福建古田小土楼上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大字映射着人民军队在这里“浴火重生”……一间间藏馆、一件件文物都在无声讲述着人民军队如何发展壮大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怎么得来的。保护好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其精神文化价值和教育启发功能,有助于引导广大官兵更加深刻领悟“家”和“国”的涵义,从而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保护好才能传承好,管理好才能利用好。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我们要提高认识、提升站位、强化担当,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从完善法规制度和管理机制入手,进一步理顺保护机制体制、明确管理职能、强化保护责任、倡导社会义务,把红色资源管理保护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同时还要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

红色资源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课堂,我们在不断完善保护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其独特教育功能。比如广泛利用新兵下连、干部履职、入团入党、任务攻坚等契机,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官兵在重温红色历史、聆听红色故事中守初心、担使命,在传承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中练就不怕牺牲、攻坚克难的钢筋铁骨,将不屈不挠、苦干实干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