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东京梦华录》看到“人面子”一词,心生熟悉的感觉,这不就是我自小爱吃的仁面吗?仁面粤语方言为“银稔”,因果核表面有花纹似一张人脸而得名“人面”。由此,笔者对书中其他食物也产生了兴趣,开始查阅资料,自行摸索,复原北宋的珍馐佳肴,并将它们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宋宴》一书。
春节将近,如果想给年夜饭添些宋代风韵,不妨试试《宋宴》里的这些菜式——
冷盘水晶脍。所谓“水晶脍”,是用猪皮或鲤鱼鳞片熬稠滤滓,搁着等它凝成胶冻,成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切作块蘸酱醋汁食用。在冰箱发明之前,肉冻是寒冷季节才能做的食物。宋人将水晶脍视为醒酒妙品,如高观国《菩萨蛮·水晶脍》写道:“纤柔分劝处,腻滑难停箸。一洗醉魂清,真成醒酒冰。”
热菜则可试试“酥黄独”“金玉羹”和“瓜齑”。“酥黄独”是指芋头做成的美食,将芋头煮熟后切片,挂上用香榧子、杏仁和酱料调好的面糊,拖入锅里油煎。煎好后,咬开甘香的面壳,里头是软糯的芋肉,别有风味。“金玉羹”,以栗子片与山药片搭配出金玉二色,讲究用羊肉汤煮羮,使清爽的蔬食添些油脂香。“瓜齑”是家常什锦小炒,准备鸡脯肉丝、虾米、酱瓜丝、淡笋干丝(也可换成茭白)、生姜丝和葱白六样,用“炒”法烹成——这是中国人常用的烹饪技法,将菜丝爆炒干香,拈箸一嚼,咸香而富有层次,配白米饭极妙。在古代,肉类食材不容易获得时,将素菜精心制作,推陈出新,是生活赋予人们的智慧。
宋代典籍中有一味“拨霞供”,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火锅。火锅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南宋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详细记载了一次涮锅的经历:游历武夷山时遇大雪,同行人猎获野兔一只。山上的人建议用山野吃法,将兔肉切为薄片,加酒、酱、花椒码味,然后在小风炉上置半锅水,等水沸,每人分发一双筷子,围聚炉旁,随意夹肉,“且有团圞热煖之乐”。林洪给食物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他将涮拨之动作形容为拨绯霞——热水滚滚,仅涮几秒,殷红的肉片变作晚照绯霞般的浅粉色,宛如拨弄云霞。林洪建议,亦可涮羊肉和猪肉。
《宋宴》一书,虽详细记录和重现了诸多宋代菜肴,却未对点心有所涉及。无论是古与今,零食也是食物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此对宋代零食略作梳理。
宋人平时吃的点心,有“胜肉(见图1)”和“骆驼蹄”。素馅儿的“胜肉(见图1)”,用切得细碎的蘑菇、鲜笋、核桃仁、松仁拌馅包成,煎烙之后,香脆的面皮里融入了笋菇的鲜味。肉馅儿的“骆驼蹄”,馅用煮熟的肥鹅肉、猪脂和羊脂切拌,用面皮裹作马蹄样式,然后以猪、羊脂熬出的油来煎熟,咬一口皮脆馅甘。
宋人的甜食,则有“沆瀣浆”和“蜜煎金橘”。沆瀣,原意为纯净的朝露,是美妙饮品的代名词。“沆瀣浆”传自南宋宫廷,制法简单,即用甘蔗和萝卜切块,加入水中,小火慢熬。酒后盛一大碗热乎乎的浆液喝了,润喉舒心。“蜜煎”就是蜜饯,把金橘去核,加蜂蜜煎透即成“蜜煎金橘”。
对于宋朝人来说,过年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腊月一过,他们便着手置办年货,岁除日最为忙碌,“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梦粱录》)人们还在院前焚烧籸盆,火光耀空如昼;箫鼓铿鍧,爆竹噼啪,远近聒耳不绝,为过节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吃过团圆饭,一家老小仍围坐暖炉边,酌酒唱歌,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就连孩子们也强忍睡意,尽情贪玩熬夜。
美食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辞旧迎新之际,宋朝人又会准备什么应节食品呢?守岁开樽,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会准备“消夜果子合”——在分格的套盒里头,装着各种零嘴儿及消闲玩意。《梦粱录》记载,南宋宫廷消夜果盒装簇物品多达百余种,有“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鲍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又有精巧奇侈的玉杯宝器、珠翠花朵,及犀角象牙所制棋具、销金斗叶纸牌等物,以供长夜消遣。
且说“细果”和“时果”。细果指形体较小的果品,比如核桃仁、松仁、榛仁、香榧子、瓜仁、杏仁等果仁,亦包括干果如龙眼干、荔枝干、葡萄干、银杏果、红枣之类,并有炒栗、炒银杏等炒货。时果,即时鲜水果,秋冬不乏金橘、蜜柑、金橙、水梨、红柿子、甘蔗等。
再说“蜜煎”。当时的蜜煎品类繁多,甚至有镂花的“雕花蜜煎”。诸如,蜜煎樱桃、蜜煎金橘、雕花梅球儿、雕花笋、雕花红团花、雕花金橘、雕花橙子、雕花姜、蜜冬瓜鱼儿、木瓜方花儿。至于“糖煎”,制法如蜜煎,只是将蜂蜜换作砂糖。此外,还有以盐和香料炮制类似于盐津橄榄的“咸酸果子”,以及外层裹了糖粉的“珑缠果子”,均被拿来作茶食酒果。
又有糖果。“十般糖”为专供小儿的糖果,或掺香料、染色料,或模塑为鸟兽人物状。“花饧”即胶牙饧,用麦芽糖加工的乳白色糖果,有条形、饼形、瓜形等,某些甚华丽,在造型上格外用心,咬之香脆、嚼之有些黏牙,既是祭灶供品,亦为除夕必备甜食。“皂儿糕”(或叫皂儿膏)应是皂角米与糖同制的一种软质膏子糖。
糕饼亦不可少。“澄沙团”是糯米粉团子,裹着澄细的红豆沙馅。“蜜酥”,大概是甜口且酥松的糕饼。“市糕”,指购于街肆的现成糕点,如蜂糖糕、蜜糕、豆糕、栗糕、乳糕、糍糕、花糕、间炊糕等,用糯米粉、米粉或面粉,加糖蜜、豆沙、红枣、栗子等掺和蒸成。
随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到来了。在元日(即大年初一),除了草药泡成的“屠苏酒”,宋人还取椒和柏叶浸为“椒柏酒”,从幼及长的顺序依次进饮,以祓瘟禳恶。有的地方在这一天要食汤面,时有谚云“冬馄饨、年馎饦”,意思是冬至日吃馄饨、过年吃馎饦(即面条)。京师地区还讲究摆设“百事吉”清供——盘中盛柏(百)叶一枝,摆柿(事)、橘(吉)各一枚。供罢,从中掰破柿橘,与众亲分而食之,祈愿来年百事大吉。
在写作《宋宴》一书后,笔者意识到,宋人烹饪的方法与今时已无太大差异。宋人常用的烹饪调料,也是我们熟悉的油、盐、酱(包括稠酱与酱油)、醋、糖、酒;至于香料,则爱用花椒、胡椒、茴香、生姜、葱和蒜等,以呈现出浓淡不一的咸酸、甜酸、酸辣等复合口味;其烹饪技术亦日益完善,妙手运用蒸、炒、煮、炸、煎、炖、烤、拌、冻。至于守岁果盘,其内容更与当下无甚差异。
琳琅满目的年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关于团圆和亲情的记忆,如那一轮明月,曾照耀过古人,也照耀着我们今日行进的路程。
(作者:徐鲤,系作家,除《宋宴》外还出版有《元宴》等作品)
本文图片均选自《宋宴》